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完善管理制度體系、探索創新辦學模式、發揮產業學院協同功能、調整高校專業課程設置等舉措,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新時代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內涵與意義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非同一概念的重復表述,二者在使用范圍上存在宏觀和微觀的區別。產教融合偏向宏觀,是指高校依托專業優勢,通過積極開辦與專業相關的產業,實現學校辦學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將產業鏈與人才培養鏈、創新鏈緊密結合,促使學校成為集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產業性辦學實體,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校企合作則偏向微觀,是高校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采取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的發展模式。在此模式下,高校可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專業培養方案,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與企業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也可以說,產教融合為校企合作提供宏觀的指引,校企合作則是產教融合在具體實踐中的體現。
199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提倡產教結合”;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為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南;《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繼續強調“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由此可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在概念內涵和外延范圍上不斷拓展。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國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對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教育和經濟發展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一方面,教育水平提升,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提速,促進各級教育規模擴大,為教育事業提供物質保障。同理,產業發展與教育之間也有著相似的互利關系。產業創造財富,為教育提供發展基礎;教育培養高質量勞動力,推動產業經濟效益提升和轉型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破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產、學、研“三位一體”的互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有利于高校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專業技能扎實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階段存在問題
(一)政策體系不健全
一方面,現行相關政策過于強調原則,并沒有給出系統和細致的指導意見,可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面,政府已發布的政策多以引導、鼓勵和支持為主,未明確企業參與的權利與義務,企業合作積極性不高。同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多是被動或選擇性參與,與高校出現“一頭冷、一頭熱”的現象。現行政策雖然明確了產業和企業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缺少宏觀調控手段,導致產教雙方在實踐中存在責任邊界不清、權益無法保障的現象,合作易流于形式。企業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社會經濟組織,傾向于把學生當作勞動力,導致校企合作過程中容易產生價值異化。由于校企合作相關的法律規范呈現碎片化特征,沒有形成一套邏輯嚴謹、價值融貫的規范體系,導致雙方實際合作過程中糾紛頻發。
(二)合作形式較單一
理論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如工學交替、人員互聘、技能培訓、共建實踐教育基地等,實際上卻多是集中在訂單式培養、學生實習以及就業等方面。不少企業對校企合作重視不夠,只是有限度地參與,未能真正發揮作用。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高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時間也不長,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理想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行業、企業、政府、學校等多方共同重視、通力合作,形成多領域融合的發展格局。但就目前情況來看,資源的雙向流動不夠順暢,雙方合作僅停留在利益聯盟的初級狀態,難以深入推進。
(三)發展理念不一致
高校注重傳授專業理論知識,而企業需要能立即適應工作崗位的應用型人才,這就導致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用人需求出現脫節。這種情況制約了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使校企合作難以實現真正的共贏。此外,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能夠保持靈敏嗅覺和危機意識,實現發展方向的快速轉變。但對高校來說,為適應市場需求而實施的專業結構優化調整事關發展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推進過程中需保持高度謹慎。這種理念上的差異,進一步拉大了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距離。
三、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體系
從發達國家成功經驗來看,采取系統性措施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是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一是從國家層面建立領導和協調機制,統籌各部門形成合力;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管理體系,形成自上而下的治理格局。二是完善相關法律和政策,明確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和法律保障,可以有效規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秩序,引導企業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二)探索創新辦學模式
一是共建實訓基地。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要重視探索實踐。政府部門可以牽頭調動學校、企業的積極性,共同建立實訓基地。高校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和資源水平,自主建設實訓基地或與其他學校共建實訓基地。實踐證明,實訓基地可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更多高校、企業交流合作,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更多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是創新合作模式。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產業是面向社會需求開展生產經營的重要領域,政府在二者之間發揮著鏈接和協調的樞紐作用。以此為背景,可以借鑒業界提出的“三螺旋理論”,構建多元化合作辦學模式。“三螺旋理論”強調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合作共贏,形成利益共享、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格局,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三)發揮產業學院協同功能
一是協同培養“雙師型”師資。對高校而言,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過程中,急需一支既具備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施人才引進計劃,聘請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職和兼職教師;改革教師培養模式,增加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加大對“雙師型”教師在薪酬待遇和職務晉升等方面的支持;等等。
二是協同提升學科建設質量。理論上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的產業學院應該充分吸納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實現多主體共同參與、共同進步的目標。為此,產業學院應加強“政、校、企”溝通,及時跟蹤行業發展動態,準確把握產業需求變化,推動多主體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高水平引領學科建設方向,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四)調整高校專業課程設置
一是優化專業設置。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不斷發生變化。高校要及時獲取產業的發展動態和人才需求變化的信息,并以此為依據動態優化調整專業設置,使專業方向與人才培養目標和產業需求保持高度契合。調整過程中,既要滿足產業細分領域的人才需求,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是完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教育的最基礎環節,決定了培養什么樣的人。高校要樹立服務產業發展的理念,以培養行業所需人才為目標,構建動態調整的課程體系。首先,確定基礎核心課程,確保人才培養的規范性和廣泛性;其次,增加實訓實踐類應用課程,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再次,緊密對標產業需求,優化專業課程建設方向;最后,積極開發校企共建課程,持續提升課程的適用性,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實現高度匹配。
(本文系河南省大中專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特約稿件)
參考文獻:
[1]趙偉,孫英.職業教育類型論[J].中國高教研究,2020(11).
[2]李玉珠.我國產教融合發展的制度環境及優化研究[J].職教論壇,2018(8).
[3]俞啟定.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1).
[4]郝曉偉,閔維方.各級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5).
[5]陳仁鵬.論新《職業教育法》背景下高職教育“三融”發展的法律保障[J].高校教育管理,2023(6).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基于生態理論視角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模型構建”(編號:24B880048);南陽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創新驅動背景下政校企研協同培養創新人才機制研究”(編號:23RKX111);河南省軟科學項目“生態系統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模型構建研究”(編號:242400410281)
作者簡介:唐笑(1979— ),男,新鄉醫學院黨委本科生工作部/本科生學院學生管理科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