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大分割放療模式與依托泊苷聯合順鉑(EP)方案治療局限期小細胞肺癌(LS-SCLC)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鄆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LS-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給予EP化療方案進行治療)和觀察組(40例,給予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水平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且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NSE、CEA和ProG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方案治療LS-SCLC患者的效果較好,且安全性理想。
【關鍵詞】大分割放療模式;依托泊苷;順鉑;局限期小細胞肺癌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6.003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6.013
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類型,約占肺癌患者的20%,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局限期[1]。局限期小細胞肺癌(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LS-SCLC)侵襲性、致死率和隱蔽性均較高,且易發生轉移,患者常伴有劇烈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一旦發生轉移會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LS-SCLC對放化療較為敏感,臨床多使用依托泊苷聯合順鉑(EP)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消除殘存癌細胞的效果理想,但部分患者易對化療藥物產生耐受,影響最終療效[3]。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現以增加單次劑量、縮短治療次數和縮短治療時間為特點的大分割放療模式對SCLC的療效更佳[4]。但關于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方案對LS-SCLC治療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大分割放療模式和EP方案化療對LS-SCLC患者的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鄆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LS-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6~62歲,平均年齡(53.23±7.66)歲;BMI 22~26 kg/m2,平均BMI(24.05±1.83)kg/m2;TNM分期[5]:Ⅱ期14例,Ⅲ期20例,Ⅳ期6例;疾病類型[5]:燕麥細胞型9例,中間細胞型16例,混合細胞型1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5~61歲,平均年齡(52.78±7.52)歲;BMI 21~26 kg/m2,平均BMI(23.83±2.02)kg/m2;TNM分期:Ⅱ期15例,Ⅲ期18例,Ⅳ期7例;疾病類型:燕麥細胞型10例,中間細胞型17例,混合細胞型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鄆城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LS-SCLC的診斷標準[6],并經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確診;⑵預計生存期≥3個月;⑶功能狀態(PS)評分[7]≤1分;⑷未發生淋巴結轉移者。排除標準:⑴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⑵既往接受放化療治療者;⑶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⑷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EP化療方案進行治療。每個療程的第1~4天:依托泊苷注射液[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43,規格:5 mL∶0.1 g]120 mg/m2(最大劑量為200 mg/d)+生理鹽水250 mL混勻后靜脈滴注,1次/d;每個療程的第1~3天:順鉑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7,規格:20 mg/支)60 mg/m2(最大劑量為120 mg/m2)+生理鹽水250 mL混勻后靜脈滴注,1次/d。3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觀察組患者給予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化療方案進行治療。EP方案同對照組,在化療第3個療程結束后,開始采用大分割放療模式進行放療,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仰臥位,雙手交叉環抱,肘部放在前額位置處,以負壓帶固定,采用CT(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83060511,型號:XHCT-16)進行掃描定位,勾畫腫瘤區域與累及淋巴結區域,明確放療范圍。隨后采用醫用直線加速器(瓦里安,型號:Clinac CX)放療靶區,腫瘤靶區外擴8 mm,淋巴結區外擴5 mm,并在靶體積外使用95%等劑量曲線環繞,分別取0°、90°、180°和270°作為放療角度,放射劑量為55戈瑞(Gy)/22 放療次數(Fx),1次/d,5 d/周,治療3個化療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完全緩解(CR):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消失;部分緩解(PR):腫瘤病灶明顯變小,病灶直徑縮小率gt;30%;疾病穩定(SD):病灶直徑縮小率≤30%或病灶直徑增大率lt;20%;疾病進展(PD):病灶直徑增大率≥20%,或出現新的病灶[8]。病灶直徑縮小率=(治療前病灶直徑-治療后病灶直徑)/治療前病灶直徑×100%。病灶直徑增大率=(治療后病灶直徑-治療前病灶直徑)/治療前病灶直徑×100%。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⑵比較兩組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2 cm),取血清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VEGF、NSE和ProGRP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羅氏診斷公司,國械注進20182222487,型號:cobas e 411)測定CEA水平。⑶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受損、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且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EGF、NSE、CEA和ProGR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EGF、NSE、CEA和ProG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NSE、CEA和ProG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3。
3 討論
LS-SCLC是臨床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具有生長速度快、侵襲性強和惡性程度高等特點,其治療難度大且生存期短[9]。雖然及時采取治療可以緩解LS-SCLC患者的病情,但整體治療效果不佳,遠期存活率低,且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因此,臨床治療LS-SCLC患者多采用放化療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但放療的分割照射劑量未具體明確。有研究發現,與常規分割劑量相比,大分割放療模式的療效更佳[10]。因此,選取療效好且安全的放療方案對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與存活率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方案對LS-SCLC患者的療效更好。分析原因,EP化療方案能有效緩解病情,但因順鉑具有神經毒性和腎毒性,長期應用導致患者的耐受性降低,影響整體治療效果[11]。而放射劑量與治療效果具有相關性,大分割放療可通過加大單次放射劑量,使病灶在短時間內獲得高劑量射線的照射,進而大幅度降低腫瘤細胞的侵襲、增殖和轉移能力,快速消滅病灶[12]。同時,大分割放療治療對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輻射損傷小,可減少對機體的損傷[13]。另外,VEGF水平變化可以評價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與轉移情況,與腫瘤的生長有關;NSE由神經內分泌細胞分泌,而LS-SCLC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促進NSE大量分泌,使其表達異常,從而刺激腫瘤細胞不斷增殖、遷移,惡化病情;CEA作為臨床常見的腫瘤標記物之一,在肺癌患者中呈現高表達狀態,可評估肺癌分期、轉移;ProGRP能發揮促胃泌素分泌作用,其在LS-SCLC細胞中呈現高水平[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NSE、CEA和ProG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方案能有效降低血清VEGF、NSE、CEA和ProGRP水平。大分割放療模式可引起肺癌細胞VEGF基因的損傷,并抑制肺癌細胞相關基因表達,繼而降低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能力,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降低腫瘤血管生成和降低神經內分泌標記物的表達[1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加用大分割放療模式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患者耐受性良好。分析原因,傳統放療過程中,機體正常組織會受到損傷,而大分割放療通過減少放療次數,降低正常組織的損傷風險,從而降低了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7]。
綜上所述,大分割放療模式聯合EP方案治療LS-SCLC患者的療效好,且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鄭靈,鄭慶偉,溫江妹.同期放化療治療局限期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分割模式比較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 2021, 43(2): 24-27.
曹恒,宋學坤,洪永貴.局限期小細胞肺癌148例患者預后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8, 25(23): 1649-1653, 1663.
高立偉,楊雄濤,谷潤川,等.局限期小細胞肺癌同步放化療中不同靶區勾畫模式對療效及毒性反應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22, 51(5): 390-394, 400.
許錦彪.局限期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研究進展[J].腫瘤學雜志, 2019, 25(5): 398-401.
陳克能.小細胞肺癌與TNM分期[J].中國肺癌雜志, 2016, 19(6): 409-412.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20, 42(4): 257-287.
李敏哲,盛輝,閆瑞華,等.功能狀態評分對小細胞肺癌預后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3): 6632-6634.
張百紅,岳紅云.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簡介[J].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6, 42(11): 845-847.
吳玉輝,曹利華,崔璐.局限期小細胞肺癌胸部放療時機的選擇及預后相關因素的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 2022, 37(6): 910-912, 921.
宋慧勝,李志英,王馨,等.局限期小細胞肺癌常規分割放療與加速超分割放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 2020, 41(12): 1259-1262.
馬文青,張旭光,趙海泉,等.早期放療聯合EP和EC方案治療局限期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 2018, 15(29): 96-99.
蘇云濤,朱勇,胡志綱,等.放療聯合化療治療局限期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影響因素研究[J].海南醫學, 2019, 30(11): 1385-1387.
許錦彪,邱峰.局限期小細胞肺癌胸部放療劑量和分割方式研究進展[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2019, 28(6): 463-466.
趙遷楠,崔翠蓮. 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組織多肽抗原檢測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價值[J]. 癌癥進展, 2023, 21(6): 649-651.
張洪葉,楊波,孫鳳榮,等.血清腫瘤標志物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和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在小細胞肺癌輔助診斷及療效評價中的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8, 25(5): 522-525.
王馨珩,張蘊莉.多項腫瘤標志物聯合腫瘤直徑對肺癌病理分型的判別[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3, 44(4): 92-96.
何宜生,鮑亮亮,余嘉文,等.大分割放療聯合EP方案化療治療局限期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腫瘤防治研究, 2023, 50(2): 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