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萱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門涉及自然、人文、經濟等多個領域的學科,其綜合性和思想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得到深層次的發展,才能使學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因此,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狀況,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給學生更多參與地理實踐教學的機會和空間,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為了提高學生運用地理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高中地理教師要善于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從生活中引入案例,設計研究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高中地理教育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地理學科早已納入高考,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師生的廣泛認可。然而,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學科,地理實踐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機會,注重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培養學生的地理實驗和行動能力,以及分析和判斷地理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以具體的地理學習內容、預設的學習目標和附加的學習活動為鋪墊,深入淺出地傳達實踐活動領域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所涉及的現象、原理和規律,從而使學生在運用地理知識進行現實問題的解決和處理中促進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折射實踐認知經驗的特點和逐步實現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學現狀
(一)專業教師缺乏,教學理念陳舊
長期以來對地理學科的偏見,導致專職教師稀缺,有些學校甚至依賴非專業的教師擔任地理教學任務。這些教師往往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僅僅依靠朗讀課本或者強調應試技巧,如讓學生背誦歷年考點。這種做法不僅抑制了課程改革的勢頭,也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此外,不足的教學資源也是問題所在。
(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長期以來,眾多地理教育者堅持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其中教師和教科書被視為課堂的主要信息來源,導致教學過程基本上變成了教師主導的知識傳授活動。這種方式忽略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忽視了教學活動的創新性,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地理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依舊主要使用傳統的工具,如粉筆和書本。缺乏如黑板、模型等教學輔助工具,更不用說應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了,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很多教師沒有將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要求作為他們工作的重心,也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1]。
(三)教學空間狹隘,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
目前,我國高中地理教學仍以課堂教學為主,很少有課外實踐教學,學生的學習僅限于課堂45分鐘。許多地理概念和理論需要通過實地考察和實驗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是當前教學中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地理教學應該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但是許多教材和課程缺乏這方面的內容,導致學生難以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同時,由于課本知識有限,都屬于抽象的知識或概念,有很多地理知識點學生難以理解,這也與地理課程的特點有關,這也是由于區域決策的局限性造成的。
(四)教學理念不夠先進和人本化
受應試教育影響深遠,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學伊始依舊秉持舊有的教學理念,未能與時俱進。在傳授知識方面,依然存在偏重課本內容的傾向;在對待學生成績的態度上,也過分強調分數,而忽略了挖掘學生潛能的重要性。此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性未獲足夠重視,師生間缺少有效互動,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失去了應有的主導地位。這些問題均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造成了阻礙。
(五)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受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中國學生理論功底扎實,學習態度踏實嚴謹,但仍缺乏開放的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缺乏提出問題的精神。對于一個優秀的高中生來說,質疑精神是學生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能力。因此,在高中階段就應該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地理學習中,高中生也應該具有質疑精神,但現在大多數學生往往習慣于接受死記硬背、機械學習,很少發表自己的觀點,只是一味地附和教師。
二、高中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還要通過實踐活動如圖像解讀、氣象數據分析、地貌觀察等來綜合應用所學知識。有助于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具體化、抽象化,使學習更加生動和實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各種地理技能的能力。
(二)提升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地理實踐活動通常涉及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研究,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地理實踐活動通常圍繞環境、資源和城市規劃等實際問題展開,要求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這一過程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對現有知識和現象進行批判性思考。
(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實踐活動和實踐經驗更有吸引力,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和模擬實驗,直接參與獲取和探索知識的過程。這種以互動和體驗為導向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喚起他們對地理的興趣和熱情。
(四)培養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地理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這有助于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和集體責任感。在高中地理實踐活動中,經常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協調、完成任務。這種團隊合作過程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對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的團隊合作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有效措施
(一)創新教學模式,增加師生互動
新課程改革所推薦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高中生對現實生活中地理現象的認識能力往往有限,而高中地理課堂時間和空間的不足,又使他們難以直觀地感受和理解一些抽象、陌生的地理現象。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合理的課堂設計與學生的知識技能相聯系。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相關地理事實和現象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呈現和思考、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地理學習目標的達成[2]。
在探討“農業區位因素及變化”時,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例如:通過“大蔥滯銷”“縣農業發展的變化”“棉花收購價調整及其產量的變動”等實例,強調交通、市場和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進一步地,展示草莓種植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思考:盡管缺少種植草莓的理想氣候條件,草莓仍然被成功種植,這是怎么做到的?在討論中,學生將認識到“我們能夠通過創新和改造自然因素”這類實踐活動的結合,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增強地理實踐能力。在講解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總結地球自轉與時差、地球自轉與季節之間關系的知識。在下一節課中,學生可以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推理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基本地理素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開展“我國的旅游資源”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素材創設認知情境,組織學生對九寨溝、故宮等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進行探究分析,領略那里的山水之美。在地理知識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整合歸納各景點的特點,自己繪制地圖,從而模擬基本特征,在實踐中強化實踐能力。
(二)設置啟發性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內容普遍較為復雜,一些抽象、寬泛、復雜的地理知識往往被很多學生誤解,難以達到培養基本能力的目標。而啟發性問題的引入更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更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習者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設計符合預期學習目標和學科重點、難點的實用問題,讓學生在探究、解析、研討、感知問題中獲得認知發展,在突破一個個認知困境,解決一個個學習問題中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在師生、生生之間的爭辯與交互中,進行思維碰撞與認知分享,來激活學生思維,實現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開展“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北京等大城市的內部空間展示,引入問題:你所在城市擁有怎樣的空間結構?讓學生在關聯所學、聯系生活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生完成自主實踐與探究后,繼續追問:請聯系你所在的城市空間結構組成,分析一下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你認為哪些地方應當得到調整?借助實踐性問題的引領,要求學生在課外開展進一步探究與分析、實踐與體驗,來塑造其核心素養,發展其實踐能力。在學習《地球上的水》這一章節時,介紹了洋流的相關知識,教師首先通過一些例子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為什么有的海洋魚群大,有的海洋魚群小?”這樣的問題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從課本中尋找現象產生的原因。經過調查,學生會意識到這與洋流有關。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對問題的探究能力,對知識的運用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在教學《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當前的氣候變化問題,讓學生就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并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社區調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整合校內外資源,開展實踐活動
地理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受限于教學資源和手段的不足。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教師和學校應該積極整合內外部資源來籌備這些活動。具體措施包括擴充校園內外專門用于地理實踐的教室和設備。學校內部,應該投資于實驗工具和設備,以加強觀察與研究能力,并考慮建立一個專用的地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在學校外部,可以建立或合作建立地理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現場學習的機會。教師可通過地理競賽、實驗室地理建模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與學校的物理或化學教師合作,借用科學實驗室開展氣候模擬實驗。在學習氣候變化時,學生可以在實驗室模擬不同的大氣條件,觀察并記錄溫度和濕度的變化,直觀了解溫室效應等氣候現象。在“自然災害”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分析歷史上不同地區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分布情況,既加深了學生對自然災害地理特征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圖書館,讓學生研究“世界各地的文化習俗”或“世界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課題。學生可以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收集資料,并進行匯報展示,這樣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在學習“生態系統”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學校的花園或附近的公園,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種類、分布以及生態環境等,提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感知和保護意識。
(四)組織實踐性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基本實踐和戶外調查是培養和強化學生基本技能的關鍵。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需要在備課和指導中立足于具體的學習內容,落實實踐活動的結構,鼓勵學生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完成實踐目標,并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復習和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在實踐中發現和理解、實踐和應用,更好地理解和內化教材,有效發展認知系統,提高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地理知識與課內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動手、動腦中逐步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基本技能。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實用工具,組織學生使用地圖、全球定位系統和其他地理工具來確定位置、描述環境、山坡和山脊及其他地質構造、水資源、水文特征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應用地理知識,提升對野外生存、災害管理等事件發生的處理能力。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教師能夠提升學生對科學的熱情并增強他們的操作技能。例如:在學習了“旅游地理”之后,學生可以參與設計旅游探究項目,這樣不僅能擴展他們的地理知識,還能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另外,在掌握了“地理信息技術(如GPS、GIS、RS)”的應用知識之后,學生可以通過使用手機或GPS設備進行定位、測量海拔、導航和地點查詢等活動,實踐中學習GPS的基本原理、功能及應用范圍。這種方法促使學生通過實際體驗來深化對技術的理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實踐教學的開展不僅對保證學生學好地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提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培養地理實踐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創設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努力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積極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探索的態度,自覺投身到各種實踐活動中,促進地理實踐能力、核心素養的逐步提高,從而實現快速、全面發展的目標。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充分理解基礎地理教學的內涵,掌握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要素。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打破傳統教學的界限,深化地理課程的內在內涵,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探究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海海.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培養路徑[J].學周刊,2024(2):131-133.
[2]沈素玲.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9(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