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海
摘 要: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網絡資源已經成為各行業(yè)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行業(yè)中,網絡資源同樣具備較強的實用性。本文將深入探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運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意義,闡述當下網絡環(huán)境中能夠有效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資源類型,總結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對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效率提升策略以及具體運用策略,希望能夠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幫助,為教育事業(yè)從業(yè)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教學資源;高中地理;運用效率;運用策略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相互銜接,將偌大的地球裝進網絡之中。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積極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元化的課堂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坐地日行八萬里”,讓學生足不出戶領略地理知識的魅力。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意義
(一)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多依托教科書展開教學,教學資源較為單一,教學內容完全取決于教師的知識儲備。學生很難通過書本上的插圖、文字領略大千世界,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合理應用,能夠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內容,讓學生不再局限于教科書當中的只言片語,而是更為直接地領略世界之宏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更為直接地通過網絡去了解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觀摩未曾見過的世界奇跡。網絡教學資源能夠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展示不同氣候,將抽象的地理概念以更為直觀的圖像、視頻甚至可互動的軟件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1]。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幫助,模擬不同氣候下的自然環(huán)境,完成模擬實驗,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成為網絡世界的“造物主”,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
(二)教學方案不斷完善
教學方案決定著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質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案無法脫離教科書,想要插入關聯(lián)知識,往往會耗費更多精力和時間,并且難以保障學生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將相互關聯(lián)的地理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合理應用,教師能夠更加高效地整合教學內容當中的關鍵部分,通過查詢網絡資源,能夠更為科學地加入課外內容,讓地理知識相互關聯(lián)。除此以外,在課上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也能夠讓繁雜冗長的地理知識更加有條理地展現(xiàn)出來,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地理知識,避免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并吸收大量的地理知識,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不僅如此,網絡教學資源具備較強的開放性,學生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能夠將學習環(huán)境進一步擴大到生活當中,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以及思考,幫助學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接觸知識。
(三)教學方式持續(xù)創(chuàng)新
我國的教育行業(yè)仍然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教師而言,想要跟上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網絡教學資源不僅能為教師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完善的教學方案,還能夠幫助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模式。網絡教學資源是龐大而多元的,教師需要將網絡教學資源與高中地理教學的知識點相互結合,在講解不同的知識點時,科學地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利用圖表、動畫等形式,為學生呈現(xiàn)相應的地理概念。通過該種方式,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記憶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除此以外,網絡教學資源支持在線互動,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為學生講解地理知識,學生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對教師提出疑問[2]。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網絡教學資源類型
(一)課件與視頻
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局限性,這一局限性也導致地理知識具備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難以通過直觀的觀察,了解到地理知識的真實呈現(xiàn),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制作教學課件,利用音頻、視頻、3D圖像等方式,為學生更為直觀地展示理論知識。另外,也可以通過名師教學、地理學家演講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高效的教學模式。
(二)線上平臺
“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部分,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學生想要接觸知識,必須產生“對話”。現(xiàn)實情況是,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上缺少一對一的對話機會,在課下又很難接觸到教師,向教師提出問題。而網絡教學資源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當下的通信軟件,例如QQ、微信等,搭建一個專門與學生“對話”的平臺,在該平臺上,教師可以通過分享地理知識、在線答疑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長期處于“對話”與“學習”的氛圍當中,避免學生在產生問題時處于無處求教的尷尬境地。
(三)虛擬實驗模擬
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驗活動通常較為難以展開,無論是氣候的模擬還是部分地區(qū)的地形模型,都難以帶到教室當中,導致地理知識的抽象性劇增。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可以有效避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虛擬實驗軟件以及建模軟件等,為學生更為直觀地將各類理論知識進行真實呈現(xiàn),讓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運作模式與原理。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推薦簡單高效的建模軟件,讓學生自行操作,完成對不同地形的復刻,增強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的參與感。
(四)數(shù)據庫
網絡教學資源內容龐大繁雜,所有知識點都涵蓋其中。學生通過查詢、檢索的方式,提取數(shù)據庫中的各類知識點,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讓學生能夠更為直接地接觸前沿知識,并且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學習更多的知識以及查漏補缺。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網絡教學資源運用所面對的難題
(一)“應試教育”屢見不鮮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逐漸被淘汰,但是部分教師在運用網絡教學資源時,往往會將教學模式的天平偏向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也就是在課堂上,講解所占用的時間過長,忽略了網絡教學資源在課堂上的合理應用。即便教師在課前準備了大量的教學資源,甚至制作了專門的App,在課堂上,也會變成枯燥的圖片、文字演示,無論是對學生而言還是對教師而言,這樣的教學方式都過于單一,仍處“應試教育”范疇。在選擇網絡教學資源庫時,部分教師也會更為重視其中講解的部分,而忽略了互動性以及觀賞性,甚至部分教育資源只是課堂教育的背景板,教師的教學內容無法依托網絡教學資源展開,學生也難以真正應用到網絡教學資源。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網絡教學資源本就具備更為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如若不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即便教師擁有了龐大的教學資源,也難以將其應用在教學活動當中,難以真正意義上地將網絡教學資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
(二)教學資源重復性較高
雖然網絡教學資源基數(shù)龐大,但是其內容是較為繁雜的,需要教師耗費一定的時間進行篩選以及檢索,這一過程會耗費教師大量的精力,在搜索或者制作出切實可用的網絡教學資源后,教師往往不愿意再去查詢其他類型的教學資源,導致教學活動被限制,難以發(fā)揮網絡教學資源的最大效用。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可能會重復使用同一模型、視頻、音頻等展開多節(jié)課堂教學,這也就導致了學生逐漸喪失了對教學資源的興趣,讓學生在課上缺少求知欲,課下不愿主動接觸相關網絡資源[3]。
(三)學校配備設施不充分
網絡教學資源依托于當下的信息時代,這就需要學校配備完善的教學設施。但是,當下的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較快,學校的設施配備很難跟上當下的信息發(fā)展進度,想要讓網絡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難。即便強行將部分需求較高的網絡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也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參與度過低,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師對網絡資源的運用較為薄弱
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活動仍然依附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無論是在備課環(huán)節(jié)還是在后續(xù)的教學活動當中,都很難科學運用網絡資源。部分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完全沒有考慮到對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缺乏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理解。部分教師即便有意識提高自身對網絡資源的運用,也很難短時間內提高自己對網絡資源的操作水平以及應用能力,導致了部分教師即便擁有良好的網絡教學資源,也無法將其切實有效應用在課堂上。
四、高中地理教學中對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策略
(一)科學選擇網絡資源
網絡教學資源過于冗雜,如若不對其加以篩選,很難保證其全部內容都能夠為學生所用,部分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幫助微乎其微,如若不加以篩選整合,網絡教學資源便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教師在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展開教學活動之前,應當加強對教學資源內容的篩選,確保其內容科學合理。因此,教師需要大量閱覽可能應用到的教學資源,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制訂相應的網絡教學資源內容,選擇切實可用的教學資源。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篩選網絡中的垃圾信息,讓學生能夠正確看待網絡資源,并加強對網絡資源的應用。
教師需要在應用網絡教學資源時,科學地選擇網絡資源,將網絡資源的權威性放在首位。教師也可以積極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通過線上互動的方式,幫助學生篩選網絡資源,避免學生無法在冗雜的網絡資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教師也可以不局限于各類官方網站,而是積極利用視頻網站、圖片網站中可應用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另外,教師要完全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的影響,在選擇網絡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分析教學資源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同時,教師不能完全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要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網絡教學資源相互融合,確保學生能夠完整接受知識的同時,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且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例如:教師在展開《自然災害的成因》一課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準備各類自然災害的視頻,用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不同自然災害的直觀表現(xiàn),用震撼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后,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模擬軟件,為學生展示不同自然災害的成因。比如地震發(fā)生時,震中位置的地質變化以及地震能量散布情況等,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到地震災害的成因,并明確地表震動與地質變化之間的關聯(lián)性。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建模軟件,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互動的地質模型,由其自行操作,引發(fā)“地震”,進一步感受地震前所產生的變化。
(二)多樣化線上線下學習活動
網絡教學資源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學生不再由教師的講解以及教科書的記載去了解地理知識,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內容繁雜,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極少,難以在課堂上將知識完全轉變?yōu)樽陨韺κ澜绲恼J知。課堂上的學習活動過于局限,難以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對地理知識融會貫通。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便可以利用其多樣化的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通過看視頻、聽音頻以及參與到虛擬現(xiàn)實模擬當中進行學習。在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名師講座、模擬演示等方法,將一些冗長復雜的地理知識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理解相應的地理知識,讓課堂不再局限于聽覺上的接觸。除此以外,也可以為學生分享趣味視頻,讓學生在課后通過移動設備、計算機觀看視頻,課余休息的同時也能夠利用其碎片化的時間不斷接收新的知識。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建立一個線上問答平臺,利用QQ、微信等軟件,與學生線上溝通、交流,讓學生隨時隨地向教師提出問題,接受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錄制音頻資源,為學生提供復習資料,學生可以在放學休息時播放音頻資源,復習當天學到的知識,避免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
例如:《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一課,在《宇宙》這一節(jié),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宇宙介紹視頻,讓學生對宇宙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根據知識點的內容,為學生播放相應的天文學家演講或者研究。在“太陽”與“地球”這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建模軟件,為學生制作一個巨大的太陽系模型,將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太陽結構用3D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也可以為學生提供VR眼鏡,讓學生觀摩太陽的運動以及變化,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到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地球的公轉、自轉、物理性質以及大氣的構成等。教師也可以提前錄制好復習音頻,在音頻之中,再次講解地球的運動軌跡、太陽的結構組成等。
(三)鼓勵學生線上自學
一方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高中的學習內容繁雜,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極多,課上的教學效率較高,難以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在四十五分鐘的學習過程中對所有知識融會貫通,想要避免這一問題,需要學生在課后能夠通過自學的方式復習當天學到的知識,預習第二天的知識。但是,即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繁雜的知識點仍然難以保障學生的自學效率,考慮到這一情況,需要教師引導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觀,而線上自學,便成為當下高中生自學方式的首選。
另一方面,考慮到學校設施配備問題,想要讓網絡教學資源有效應用于教學活動當中,就必須轉變傳統(tǒng)課上教學思想,讓學生利用有限的學習設備,通過科學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盡可能多的地理知識。
首先,科學利用生活App,引導學生在使用生活App的同時,幫助學生維持學習心態(tài)。在課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移動端,通過對線上地圖的縮放、實景功能,了解各地區(qū)的氣候、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環(huán)境等信息,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相互結合。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后積極利用線上地圖軟件,去查詢世界各地的地貌,培養(yǎng)學生課上的學習習慣。
其次,將模擬軟件化作學習資源,部分模擬軟件在地圖設計上具備較強的專業(yè)性與嚴謹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部分趣味性較高的模擬軟件作為教學軟件,讓學生通過模擬軟件,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星球,根據真實存在的氣候來反映星球上的地貌、自然災害以及天氣變化。并且讓學生在模擬軟件當中,通過調整地形、氣候、天氣,來解決各類自然災害,在實踐的過程中,去理解地理知識。
再次,加強對數(shù)據庫、數(shù)字檔案的應用,教師在課上要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百度、搜狐等方式,線上查詢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點。為避免冗余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教師也可以親自挑選可用于自學的學術網站或者搜索引擎。通過該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接觸模式。
最后,教師可以結合上述三種方法,在教學活動當中,鼓勵學生線上提問、實踐、總結,完成實證研究以及學科探究等高級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線上自學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思維,不斷地質疑、推翻問題、找出答案。
例如:《水圈與水循環(huán)》一課,在講解該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百度地圖,放大“長江”,讓學生觀摩長江每一個部分的自然環(huán)境。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關于“長江”研究的文獻,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獻的方式,對長江流域的水生態(tài)有一個基礎的認識。通過該種方式,來引導學生通過查詢文獻的方式獲取相應的知識。
(四)開展合作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是當下教學活動中較為高效的教學模式之一,一般的合作學習模式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互換信息實現(xiàn)的。該種學習方式雖然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通過互換信息的方式不斷接觸新的知識,但是受限于學生自身的認知,難以將所有知識點都囊括在內。高中地理教學也是如此,為解決這一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的同時,利用網絡進行溝通,既要讓學生之間擁有暢通無阻的溝通模式,也要保障知識點的完整輸入。
教師也要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接觸學生檢索、查詢網絡教學資源的方式,通過向學生學習更為先進的網絡檢索模式,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教師之間也應積極展開合作學習,相互分享網絡教學資源的應用經驗,共同成為網絡教學資源的制作人,互相幫助,不斷提高自身對網絡教學資源的理解以及應用。
在合作學習初期,可以由教師提供一個專門用于學生交流的平臺,在該平臺上,所有學生都可以匿名發(fā)言,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解答其他同學的問題。也可以由教師布置專門的討論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或者通過線上查詢的方式,表達對問題的看法,解答相應的問題。
在合作階段,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檢索平臺,并為學生準備注入“百度云文檔”等線上協(xié)作工具,讓學生共同完成某一課題或者某一項目。讓學生自行完成合作主體內容,并對其查漏補缺。
在總結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線上發(fā)表自己對本次合作學習的看法,闡述自己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對整個課題提出意見。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挖掘更好用的學習軟件或者協(xié)作軟件,更為主動地去接觸網絡資源,不再依賴教師去查詢相應的網絡資源。
例如:《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這一單元,教師在完成該單元的教學之后,便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小組,分別為學生提供三個不同的協(xié)作軟件或者溝通軟件,為每組發(fā)布不同的課題。教師可以為A組學生提供簡易制圖軟件,讓A組學生去了解“桂林”的氣候、地形、生態(tài),讓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對“桂林山水”地形圖的模擬,展現(xiàn)一個新的“桂林”。為B組學生提供簡易的建模軟件,讓B組學生通過對制圖軟件的操作以及對“風成地貌”的了解,復刻一個全新的“敦煌”。為C組學生提供科研網站以及檢索網站,讓學生查詢總結河流地貌可能會出現(xiàn)的生物,并將其制作成簡易PPT進行展示。三個小組擁有三個不同的課題,讓小組內的成員自行分配任務,共同完成課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要有意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網絡資源,也要盡可能地避免過度控制學生完成課題的進度。讓學生在可控的范圍內,自行完成課題,鞏固相關知識。
結束語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育行業(yè)帶來新的機會與新的挑戰(zhàn),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當中,想要應對信息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抓住其中的機會,需要教師積極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明確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方式,篩選網絡教學資源內容,讓學生在網絡教學資源的幫助下,不斷獲取知識,自主探尋問題答案,讓網絡資源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李娜.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生數(shù)學符號意識的培養(yǎng)[J].學園,2023,16(31):81-83.
[2]周彩虹.小學生數(shù)學符號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J].啟迪與智慧(上),2023(10):27-29.
[3]王偉君.培養(yǎng)小學生數(shù)學符號意識的實踐研究[J].上海教育,2023(2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