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中心性、實用性、實踐性、創造性和歷史性等多個角度論證了在高校化學基礎課程中開展思政育人的意義,分析了其思政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發現影響其效果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課程思政育人的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局限性以及在相關方面投入不足,提出了通過解放思想、科研反哺和制度推動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能力的策略,并指出開展制度建設對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的意義,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人才培養;解放思想;科研反哺;化學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83-04
高校推進課程思政育人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理工類基礎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由于這些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在于“術”的理解和應用,容易使其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上存在脫節的現象[1-2]。造成這個脫節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教師對教育的本質理解不夠深入,只完成了專業知識的“教”,卻忽略了最為關鍵的“育”,從而影響了所教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效果[3]。除了必須提高相關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還需從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汲取相關養分,方能順利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4-6]。本文擬論述高校化學基礎課程開展思政育人的意義,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推動這門課程提升思政育人效果的建議與策略。
一、高校化學基礎課程開展思政育人的意義
化學基礎課程是高校的基礎課程,比如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的藥學、護理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醫學檢驗技術等專業皆開設了化學基礎課程。
化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強的學科,其應用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思政育人素材比較豐富。比如,在講到乙醇的應用時可以聯系醫用乙醇殺菌消毒的原理,進而向學生普及疫情防控期間應當如何做好個人防護消殺工作的專業常識,并傳播“人人都是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化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常常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其實踐過程蘊含著思政育人元素,是開展思政育人的有利場景。化學實驗課堂可成為開展安全生產教育、培養工匠精神、樹立綠色環保理念甚至是普及法治思想的場所。例如,大部分高校的第一堂化學實驗課都是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可進行安全生產案例展示、相關政策法規教育,幫助學生增強安全生產和遵紀守法的意識。
化學作為一門創造性強的學科,利用化學知識改變物質的手段奧妙無窮,其中很多創新的過程都是思政育人的鮮活案例。以青蒿素的提取與發展為例,屠呦呦等科研人員注意到《肘后備急方》記載的青蒿使用方法中沒有提到中醫處方中常見的蒸、煮、煎等加熱過程,于是提出了利用乙醚低溫萃取青蒿的思路,成功地提取出青蒿中抗瘧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隨后,屠呦呦又帶領團隊研發出青蒿素的第一個衍生物——雙氫青蒿素,使其療效提高了十倍。屠呦呦科研團隊發現和改進青蒿素的事例既可在化學緒論課程中講述,又可在有關物質分離與提純的實驗中講解,是能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熱情的案例。
化學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例如,苯分子結構的發現史中就蘊含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及科學情感三個維度的教育價值,相關故事可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我國的化學工業發展史也蘊藏著許多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事例。例如,范旭東、侯德榜等先輩工業救國、發明改進純堿生產技術的故事就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最佳案例。
二、高校化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的不足之處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進行了相關課程思政育人現狀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的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政育人程度淺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
我國的傳統教育一貫堅持修身立德的理念,倡導培養學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西方國家也非常關心其公民的社會化問題,對學生開展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注重發揮學校在引導公民道德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7]。經過多年的探索,當前國內教育界對什么是課程思政已經有了相對統一的認識。課程思政就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所有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引導學生成長為國之棟梁[8]。課程思政所要做的就是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增強政治認同、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努力振興國家與民族等。然而,正是由于課程思政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有的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的事,與己無關。在筆者回收的問卷中,針對“你對課程思政的概念了解程度如何”這一問題,選擇“比較熟悉”的人數僅有39%,而選擇“了解一點,但不是很明了”的教師占比高達51%,甚至還有10%的教師選擇“基本不了解”。從中可以看出,造成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各專業課程或基礎課程中推進緩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如何讓這61%的教師“比較熟悉”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打造“三全育人”局面的關鍵課題。
(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
一般認為,課程思政的載體是課程內容,開展課程思政就是要通過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內涵,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塑造、價值引領和素質提升。因此,在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方面,首先要引導學生從與課程相關的發展歷史、實踐應用以及知識體系中汲取富含科學思想、工匠精神、家國情懷、文明意識或人生哲理的養分,并將其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當中。
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往往過于狹隘,只重視抓住顯性的課程思政元素,而忽略挖掘隱性的課程思政元素,因而總是覺得沒有足夠的內容支撐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以筆者的調查為例,認同侯德榜勵志報國故事等顯性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師比例比較高,而對蘊含職業操守、科創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泛課程思政元素內容認同的教師比例明顯偏低,這種對課程思政內容理解上的局限已經成為制約高校化學基礎課程有效開展思政育人建設的障礙。
(三)教師在課程思政上的投入不夠
教師在課程思政認識與理解方面的局限性必然影響其在課程思政實施方面的投入。高校教師在課程思政育人上投入不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對教學投入的精力本來就不足,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中選擇了更加利己的科研任務,并將主要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因此,如何激勵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突破其對課程思政認識與理解的局限性就成了推進課程思政育人發展的重要問題。
三、提升高校化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水平的途徑
提升高校化學基礎課程的思政育人水平,首先要建設一支具有較強思政育人能力、思政育人意愿的教師隊伍,可以從解放思想、科研反哺和制度推動這三個方面增強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和意愿。
(一)解放思想——加深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
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和意愿要解放其思想,讓教師的思政育人理念從聚焦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拓展為能涵蓋人文素養、職業操守和科創精神等泛課程思政元素。要做到這一點,高校教師首先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深化對課程思政育人本質的認識與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參加課程思政培訓、研討、公開課等活動,了解同行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斷增強自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對化學基礎課程教師來說,要在堅定理想信念的同時,將有價值的相關思政育人元素有機地統一起來并加以合理利用。
(二)科研反哺——增強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與意愿
化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也是發展非常迅速的學科,更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要發揮好化學基礎課程的思政育人作用,要求相關教師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深入了解化學的應用特性。只有那些有能力做好學生專業領路人的教師,才能讓學生信服,并由專業上的信服轉化為思政理念上的認同。因此,化學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開展科研活動,既要做基礎研究的探索者,又要做化學應用的驅動者。除了要主動申報與承擔縱向科研項目,還應深入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事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應用能力。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和科研探索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有在從事科研工作中不斷成長的教師,才有寬闊的思政育人眼界,才能在課程思政潮流中勇立潮頭。
(三)制度推動——確保教師有積極主動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探索的動力
由于部分教師在課程思政育人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以推動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探索就顯得非常必要了。比如廈門理工學院為了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先是成立了“廈門理工學院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中心”,接著又出臺了《廈門理工學院課程思政實施方案(試行)》,提出了實施課程思政的“三個五”計劃,并構建了完善的課程思政建設保障體系、科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教學體系以及合理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體系,通過“三體合一”制度的實施有效地激發了教師的課程思政改革動力,在課程思政育人方面卓有成效[9]。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教學壓力和科研壓力的強度適當且相對寬松的時候,教師才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中[10]。因此,通過制度增強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探索的意愿,最關鍵的就是要確保相關制度科學合理。
四、結語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部分高校化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的偏頗、理解的局限和投入的不足等影響了這門課程思政育人的效果。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提升高校化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探索的三點建議:通過解放思想,深化教師對化學基礎課程思政的認識與理解;通過開展科研活動,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的能力與意愿;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制度,激發教師積極主動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探索的動力。雖然本文是從高校化學基礎課程的角度來探討課程思政的問題,但是提出的觀點對其他部分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高德毅, 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1):43-46.
[2] 陸道坤. 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 思想理論教育, 2018(3):64-69.
[3] 周潔,陳梅,劉艷麗.理工類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21(23):107-109.
[4] 賀山明, 王曉明, 廖春發,等. 新時代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引入元素探討[J]. 高教學刊, 2021(9):16-19.
[5] 余江濤, 王文起, 徐晏清. 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8(1):64-66.
[6] 陳始發, 張麗. 論全面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20(5):183-189.
[7] ALTHOF W," BERKOWITZ M W.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and rol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6, 35(4):495-518.
[8]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9] 姚金泱.“三體合一、四主并進”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廈門理工學院課程思政建設案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8):156-157.
[10] 郭建鵬,許文靜,陳玉蕾,等.工作資源與要求如何影響高校教師的教學投入:兼論教學和科研的關系[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Z1):25-36.
[責任編輯: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