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育,育人為本。從國家到各高校各專業都在高等教育的知識能力教育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將價值觀塑造、素質提升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文章以工程熱力學課程為例,探討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下,從專業、課程到知識單元構建不同層次的課程思政目標,以此指導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過程,并通過“主觀+客觀”復合式評價方式,形成課程思政“目標—實施—評價”體系。
[關鍵詞]第一課堂;課程思政;“目標—實施—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79-04
自古以來,立德樹人都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明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2020 年 4 月發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指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為關鍵,在學科教學體系構建中,要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要求,要求各高校根據課程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4]。由此,高等教育中課程思政得以迅速發展,從傳統的以智育為主轉變為“五育”并舉,將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價值觀塑造有機結合,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結合。
立德樹人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從專業、課程角度設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育人目標,對引導本專業、本課程的課程思政開展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若缺乏頂層設計,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就難以保證。每門課程、每個單元授課過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取決于教師的理解、隨堂發揮以及學生的理解程度等因素。
本研究以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例,探索課程思政“專業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三級目標體系,引領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學融入,結合專業培養過程完善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以更好地實現專業課程思政目標。其中,課程思政“目標—實施”體系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一、課程思政三級目標體系的構建
課程思政三級目標體系的構建,是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而設定的。
(一)專業層面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
一個專業課程思政的總目標是本專業的育人目標,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軟實力”。
專業課程思政總目標圍繞專業內涵展開。以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例,本專業的核心內涵在于建筑環境的營造和相關能源應用,服務建設更加美好的人居環境,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在行業內踐行節能減碳,遵守職業道德,以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二)課程層面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
在專業課程思政總目標的引領下,每門課程根據課程內容、課程性質,挖掘本課程思政育人闡述的方向和角度,確立本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
以專業基礎課——工程熱力學為例,本課程主要研究熱能、機械能及其與其他能量之間相互轉換的規律及其應用。本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與專業課程思政總目標一致,內容更加偏向于能量的轉化和利用,因此,課程思政目標集中在發現工程領域的關鍵過程、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實現節能減碳、服務國家能源戰略。通過本課程教學,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科學嚴謹、邏輯清晰的工程師特質,使學生能夠科學嚴謹、邏輯清晰地分析工程實踐問題,并用理論指導實踐。
(三)章節層面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
課程每章節的教學都針對一定的熱力系統或熱力過程,理論的闡述和展開要與工程實踐的研究歷程、應用現狀和改進操作等密切相關。通用的課程思政元素包括:
第一,樹立科學觀念,并以此指導工程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第二,了解每個熱力系統在我國的發展,并從專業角度理解我國科技發展水平,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培養社會責任感,為我國科技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根據每一章節的內容、教學的過程、學生的互動等有針對性地確立個性化的課程思政目標。
二、課程思政的實施
下面以《工程熱力學》教材中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章節為例,闡述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在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提出實踐問題:熱能與機械能之間是否可以雙向、無條件轉化?熱是否可以在低溫熱源與高溫熱源之間任意傳遞?引導學生在工程實踐中思考理論問題:上述問題哪些可以實現,哪些不可以?
闡述理論:科學家對上述問題的總結即熱力學第二定律。對不同問題的描述都指向了問題的本質——能量的品質。
引申:熱力學第二定律否定了第二類永動機,這也說明在工作學習中,要想有收獲,就必須有高品質的付出。
理論發展:既然熱力過程有方向性,那么上述問題能否實現或實現的限度應如何分析?引申出卡諾循環/逆卡諾循環。
實踐研究:調研熱電廠、核電廠以及發動機等動力設備的能量轉化效率,調研生活中制冷設備的能效與理論的上限值有多大的差距,了解節能的極限。
引申:以科學的精神分析節能減碳的可行性,培養社會責任感,科學地指導節能、降耗、減碳。
理論的發展始終與實踐問題密切相關,實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理論的支撐;社會的節能減碳需要科學的指引。
通過本章節的教學,將科學精神、奮斗精神、社會責任根植于學生的頭腦,使課程思政與社會實踐、理論體系緊密融為一體,實現了潤物無聲。
本章節的課程思政實施邏輯如圖2所示。
三、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對課程思政實施成效的考核評價是課程思政全過程中的難點,因為課程思政育人呈現以下特征:①隱蔽性。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是一體兩面的,思政育人融合在課程教學中。②長期性。育人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難以呈現顯而易見的效果。③與受教對象密切相關。因此,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是相對隱性的、非量化的。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要包含考核和評價。
第一,考核。部分課程思政目標是依托于專業教育而存在的,是學生在掌握科學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具備的能力和素養,該部分目標的考核可以從專業素養的考核中窺見一斑,因此,采用考核的方式進行評價。
第二,評價。育人的最終成效體現為人的認知、行為、素質的提升,且不同的個體呈現出來的改變迥異,因此,教師主要對學生的精神面貌、行為習慣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學生則主要對自身認知、行為、素質的變化進行評價,以及以調查問卷、個別反饋等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反饋。
具備了相應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才有可能在工程實踐問題的分析、系統優化和節能潛力探索中踐行理論指導實踐的“知行合一”精神,并擔起節能減碳社會責任。教師在教學中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科學理論延伸到做人做事,讓學生了解科學以外的“熵”,以科學理念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這方面的評價依托基礎學習,能夠依據學生學習效果和日常表現進行評價,因此,以“課業考核+表現考核”作為評價手段。
評價課程思政目標是否達成,主要要看學生的收獲和反饋。通過課后的調查問卷、學生評教及其他途徑的反饋,可以了解學生對自身成長的評價和體會,這是評價課程思政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參考。
課程思政實施成效的評價由“主觀評價+客觀評價”組成,客觀評價體現在作業、測驗、報告、考試等環節中,主觀評價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中。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是教學實施過程持續改進的依據。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如圖3所示。
四、總結
課程思政的實施既離不開各級目標的指引,又要落地于每個章節的教學過程。本研究通過構建“專業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三級目標體系,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明確了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理論、實踐及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層層展開,引導學生既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又進一步理解工程實踐問題,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課后通過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結合,衡量課程思政實施成效,并據此對課程思政目標和實施過程進行修正、優化,實現持續改進。
[ 參 考 文 獻 ]
[1] 四書[M].陳戍國,導讀/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19.
[2] 武淑平,呂波. 基于“三位一體”案例的本科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J]. 高教學刊,2023,9(5):137-140.
[3] 賈秀麗. “三位一體”教育理念下專業英語綜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J]. 當代外語教育,2022(20):57-62.
[4] 任振新,史列琴,朱宇林. 課程思政融入地方本科院校農林類專業教學探究[J]. 2023,3(2):89-93.
[5] 王菲,王亞飛.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的基本原則與實踐探索[J]. 衡水學院學報,2023,25(1):46-50.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