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培養消防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在消防工程領域的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團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消防專業核心課程水滅火工程的教學內容能夠自然地融入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和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是建設課程思政的理想平臺。文章初步探討了水滅火工程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對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同時,文章提出了新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旨在為消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新的思考和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水滅火工程;挖掘;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X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69-05
消防專業人才在社會安全體系中不可或缺,要求能夠應對火災等威脅公眾安全的緊急情況,肩負著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使命[1]。消防專業涉及的領域廣泛且復雜,包括但不限于火災預防、火源控制、火災應急響應和火場救援等。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各類企事業單位對高素質消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消防專業,旨在培養將來能夠直接從事消防相關工作的高素質人才。這些高素質人才往往需要具備特定的品質和技能,如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精神等[2]。因為這些品質能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著社會責任,牢記自己是人民群眾的保護者和救援者,在面對火場時,能準確判斷和決策,確保救援行動的成功。
然而,在一些高校的教學中,思政課和專業課相互獨立,缺乏融合,導致人才培養與德育教育相分離,無法達到消防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3]。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不僅能充分發揮思政課在德育教育中的主要作用,而且可以挖掘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實現智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消防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迫切需要進行課程思政建設。
一、水滅火工程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消防工程涵蓋被動滅火和主動滅火兩個方面,其中水滅火工程作為主動滅火的一部分,在消防工作中至關重要。水滅火工程主要涉及消防水源的管理、利用以及如何使用水源滅火。這門課程的深入研究和應用,不僅有助于提高火災應急響應能力、縮短火災響應時間、提高滅火效率、降低火災對人員生命和財產的威脅,而且能夠為火災預防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這門課程在消防工程的教育和培訓中占據重要位置,對培養新一代的消防工程師具有深遠的意義。
因此,在這門專業課中踐行課程思政、強化立德樹人,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精神非常有利。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滲透效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勝任消防領域的責任崗位,為社會穩定和發展作貢獻。
二、做好課程思政教學的頂層設計
“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為全課程育人開創了新思路。這就要求所有課程必須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貫穿教育教學整個過程。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課程疊加思政”的實踐模式,即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機械地簡單疊加,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課程內容的增加,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減少專業課程內容來解決時間沖突。此外,還出現了“課程涵蓋思政”的實踐模式,即部分教師只是在專業課中簡單地對思政知識進行宣講。課程思政中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和諧共振必須建立在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本質的包容性基礎上。如果專業教師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可能會陷入政治說教的陷阱,空洞地談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致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之間的脫節。
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使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中“軟著陸”,而不能讓學生感到突兀和牽強附會,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4]。通過融合思政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強化思想道德修養,將價值觀培育融入所有課程,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思想政治課程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讓所有課程都充滿思政韻味。讓思想政治內容不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的外在驅動,而是逐步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覺追求與保持。即只有通過“課程融合思政”這種模式(見圖1),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5]。
三、開展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探析
水滅火工程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整體框架見圖2。
(一)以滅火設施為基礎,培養文化自信意識與愛國情懷
在水滅火工程的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內容與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自信有機融合是一項重要任務,旨在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并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借助基礎知識中體現的愛國主義,將這些概念融入課堂,以此來進行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思政素養。
具體來說,在探討涉及消防水源水池和室外消火栓系統的基礎知識時,可以介紹紫禁城內的水缸“門海”(又稱“太平缸”)。這些水缸分布在太和殿和保和殿等宮殿門口,每個水缸的容量約為2000升。這些歷史事實讓學生有機會思考古代人民是如何運用智慧和創造性解決火災問題的。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收集并在課堂上展示網絡上的相關圖片和視頻,以便讓學生深入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他們為社會消防安全所作的貢獻。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岔子唧筒”的運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這是古代一種基于套筒原理的吸水工具,可以吸入并噴出水,射程可超過20米。這種輕巧、易操作的“滅火神器”在防止火災蔓延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介紹這類古代消防工具,可以引發學生對古人智慧的敬佩,并幫助他們感悟中華文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6]。
此外,教師還可以擴展討論我國在消防設施方面取得的現代化成就,如先進的火災報警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等。這一部分的討論將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讓他們認識到我國在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總的來說,通過將思政內容與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自信有機融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而且可以培養他們對國家文化和歷史的自信。這將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熱情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作貢獻。
(二)以法律規范為窗口,培養應有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感
在當前的消防水滅火工程中,工程師必須樹立“終身負責制”的理念。他們在參與設計和實施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等消防系統時,必須遵循相關的規范和技術要求,同時深入了解例如《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和《細水霧滅火系統技術規范》等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工程。此外,工程師還必須具備法律意識,意識到他們的工作受到諸多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保護,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等,以確保他們的工作符合法律規定。
強調法治意識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在消防水滅火工程中,工程師不僅是技術專家,而且是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人,他們需要全面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并將其融入自己的工作實踐。因此,對消防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識,深入學習理解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這使他們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能夠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維護符合標準和要求,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注重道德規范,秉持誠信、公正和負責的原則,以確保工程的質量和效果。通過在法律規范相關知識的教學中強調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我們期望能夠培養出兼具社會責任感和專業使命感的消防專業人才,為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以實驗設計為載體,培養求真、務實、理性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具備求真、務實、理性和探索的良好精神品質,以便他們能夠以執著的精神追求真理,言之有據、行之有實,注重實際效果,保持好奇心,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地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基于此,在水滅火工程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效融入科學精神教育,以提升思政教育在該課程中的教學效果。
如在細水霧滅火系統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細水霧滅火實驗來培養學生運用科學原理、方法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求學生以課上細水霧系統基礎知識和對細水霧系統的初步觀察為根據,提出問題和假設。其次,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通過現場細水霧系統滅火實驗,收集和處理數據,結合“隔離”“冷卻”“窒息”“抑制”“稀釋”“水力沖擊”和“乳化”等水滅火機理,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或者解釋,評估誤差或分析錯誤原因,并結合其他同學的觀點,從多個視角審視問題,提出經過數據或科學知識支持的結論。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尋找改進的空間,從成功和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實驗結束后,還可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分工合作進行科學倫理教育,例如小組同學之間負責任的數據采集、管理與共享,實事求是地展現實驗成果,對實驗成果的適用條件給予充分完整的解釋,避免因誤導性描述而造成誤解。推進課程思政在科學實踐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問題認識和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堅守科學社會倫理原則的品質。
四、形成課程思政元素的運用策略
(一)堅持問題驅動,增強思政元素與教學的融合
水力學計算是水滅火工程課程中的一個難點,但其基礎理論結構科學嚴謹,且關系到噴淋泵的選型等設備問題。因此,在工程實際中,水力學計算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水滅火工程教學中,除了傳統的“例題—計算”教學思路,教師還應采用問題驅動的教學策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使他們能夠將實際的工程案例融入問題,進而達到理解計算過程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加強學生的計算思維和解題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科學嚴謹精神、自主學習和綜合思維能力。這些能力和素養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專業課的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問題引導和思政元素相互融合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室內消火栓系統設計與計算”的課程時,為突出不同的培養目標,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設計問題。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給定建筑進行消火栓系統設計,并利用其中各個步驟的關鍵計算參數(如噴水強度、公稱管徑對應的標準噴頭數)進行設問,讓學生對一些經驗參數提出疑問,從而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國外優秀書籍(例如美國NFPA標準及SFPE手冊),結合國內相關規范中的參數(如與噴頭類型相關的參數K),以及工程案例中的實際問題,將晦澀難懂的公式與具體問題相結合,進而引導學生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使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討論參數的選擇。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他們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雙重效果。
(二)堅持以身作則,傳承學習態度與學術精神
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直接動力,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體現,也深刻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是決定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待課程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教師在教授課程時應懷有足夠的敬畏之心,其教風直接影響學風,其教學主動性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準備充分、立論嚴謹、闡釋清晰,每次上課提前到教室做好準備、每次按時下課不拖堂等,都是直接的課程思政。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通過言傳身教來培養學生。教師一定要注意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做到積極樂觀、精力充沛、不發表消極言論,以兢兢業業的態度感染學生。在關心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生活狀態的同時,要立規守矩,給學生灌輸規矩意識,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以身作則,將敬業愛崗、報效國家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憑借優良的工作作風、淵博的學識水平、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無私奉獻的服務意識,贏得學生的認同,成為學生終身效仿的榜樣和楷模[7]。
(三)秉持趣味教學理念,探尋人生哲理與規律
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除問題驅動和以身作則外,還應注重采用有趣的教學手段。首先,教師應熟練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使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可以將社會熱點問題中的火災案例與水滅火工程要素相結合,比如將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火災與雨淋自噴系統的適用范圍結合起來,再聯系到《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8.3.7的第五條“雨淋自噴系統應布置在‘特等、甲等劇場、超過1500個座位的其他等級劇場和超過2000個座位的會堂或禮堂的舞臺葡萄架下部’”,讓學生不僅能運用專業知識分析火災案例、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能與規范聯系起來,培養其社會責任和規范意識。其次,教師應善于創設情境。以水力學計算中的難點“沿途計算法”為例,通過“假設法”進行情境創設,使抽象的水力學計算變得更加直觀。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技巧,將計算問題客觀地呈現出來,并將其融入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背景。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小組競賽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合作與協調能力。通過游戲的形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提升學習效果。總的來說,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育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并使他們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8]。
五、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體系
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并非一次課堂教學或一次考試便可全面反映[9]。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培訓,教師和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密切聯系,對教學活動有了深刻的理解。為了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專業教師需運用科學的教學評估手段,評價的一個關鍵點是學生所獲得的認知和實踐技能以及情感態度,重在考查學生能否實現“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避免機械化的評價方法。課程思政是一種隱形教育,不同教師的學科背景和人生閱歷不同,即使面對同樣的思政元素,呈現的方式也可能大相徑庭。因此,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不能生硬地對教學形式、內容進行限定。忌形式化評價,盡管課程思政屬于隱形教育,但同樣適用“產出導向”的教育理念。教學評價應當聚焦學習成果,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針對學生的閃光點實施個性化適時評價,即遵循發展的原則,在關注學生縱向自我發展時,應盡量減少橫向比較的情況。根據每個學生能達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賦予相應的評價等級,助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后,專業教師需要積極向學校管理部門反饋教學情況,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依據。此外,學校、院系和課程組應進一步完善多級課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跟蹤反饋機制,依據教學評估信息,不斷優化課程思政的育人質量,持續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滿意度。
六、結語
近年來,常州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十分重視對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將水滅火工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案例,將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和科學精神等相關思政元素“如鹽融水”般融入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專業知識,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經過兩屆學生的授課發現,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很是認同,也很感興趣。未來,學院將繼續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能力為目標,深入研究課程思政教改規律,并在反饋評價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陽光和空氣般充滿課堂,滋養學生的心田。
[ 參 考 文 獻 ]
[1] 馬鴻雁,潘榮錕,王健,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1(2):178-180.
[2] 肖誠,袁成.新時代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3(10):125-127.
[3] 鄭立星,吳彥麗,王峰,等.“雙碳”背景下新工科多元立體化創新實踐教學探索:以山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23(10):28-30.
[4] 楊丹,徐彬,閆欣.“新工科”背景下自動化專業“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初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5):53-57.
[5] 李功連,劉瑩.課程思政:意蘊、價值及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7):24-28.
[6] 劉洋,席劍輝.思政教育融入工科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研究:以自動控制理論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3(4):101-103.
[7] 陳中,王蕊.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生成的四重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12):28-31.
[8] 孫銘娟,賈瑞玲,張冬燕.“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3,46(3):92-97.
[9] 周琳.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思路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7):34-36.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