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為了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工程實訓課程作為高校實踐性很強的一門通識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深入挖掘工程實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探討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點,以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程實訓;思政元素;融入點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65-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在高校開展課程思政,使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作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課和作為微循環的其他各類課程在“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中發揮著各自的育人職能[2]。在此背景下,山東科技大學工程實訓中心開展了工程實訓課程思政探索,著重探討了思政教育與機械類、工程類實踐實訓課程的結合方法,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思政融入點等方面進行了實踐。
一、工程實訓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工程實訓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為本。要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工程實訓是面向高校工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實踐課,教學規模大,學生受眾廣,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獨特作用。工程實訓課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豐富,既有科技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吃苦耐勞的勞動意識,又有安全意識、成本觀念、環保意識等。將這些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實訓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二)工程實訓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是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實現學生的高質量發展。這種高質量發展應該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既包括學術和專業技能方面的發展,又包括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人際關系的建立。這就需要高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不斷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并開展終身學習。
在工程實訓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學生在提高個人專業技能的同時,將個人修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個人高質量發展的范疇,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思想道德修養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社會、對職業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
(三)工程實訓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實訓效果的需要
工程實訓課程的實踐性極強,涉及工種與設備繁多,與行業的結合十分緊密,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工程素養和工程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課程或教學環節無可替代的作用[3]。工程實訓課程一般需要2~4周的時間,以長時間、高強度的集中實訓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充分發揮工程實訓在學生價值塑造等方面的優勢,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提高實訓效果。
工程實訓作為一門工科類和近工科類專業學生的通識必修課,授課對象多、范圍廣,學生基數大、來源廣,因此,在工程實訓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較少的資源投入即可換取較大的學生覆蓋面,使價值塑造的受眾群體更大、影響范圍更廣。同時,由于工程實訓具有特殊的授課形式與授課環境,融入思政元素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提高實訓效果。
二、工程實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與水平是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的關鍵點,事關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為科學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實現有效的教學融入,應在深入了解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把握并堅持有效的挖掘原則。
(一)明確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進行工程實訓課程思政建設,首先需要明確本課程的人才培養定位和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4]。本課程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職業素養高、實踐能力強、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類專業人才。
課程組通過分析《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與工程實訓課程的人才培養定位,將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劃分為國家與社會、職業與行業、團體與個人三個層面,在不同層面上分別設置相互聯系、互為支撐的思政教育目標[5](見表1)。
(二)梳理實訓課程教學內容
明確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是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這棟“大廈”畫好設計圖和效果圖。接下來,需要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點的梳理與重構,為建設“大廈”奠定基礎、搭建骨架。
工程實訓現包括普通車床操作訓練、數控銑床與數控車床操作訓練、特種加工操作訓練、鉗工技能操作訓練、鑄造和焊接操作訓練等實訓項目,每個實訓項目的授課形式、實訓考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時需要結合不同實訓項目的特點,先梳理每個實訓流程中的知識要點,再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融入思政元素,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價值觀塑造融為一體,達到“五育并舉”的目標。下面以數控實訓部分為例,梳理實訓教學知識要點(見表2)。
(三)挖掘各實訓模塊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在梳理好各實訓模塊核心知識點的基礎上,需要結合核心知識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為搜集、整理和挖掘適合融入工程實訓教學過程的思政元素,課程組開展了教學研討和資料搜集工作,并借助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線上教學平臺資源,立足于目前工程實訓課程的實際,篩選出適合融入工程實訓課程的思政元素(見表3)。
三、工程實訓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與效果
工程實訓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包括線上與線下兩個方面,通過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分階段、遞進式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逐步加深對思政內容的學習,引領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完成思政教育,實現全方位、全過程教書育人的目標。
工程實訓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教師在每個階段根據知識點和學生的學習內容,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6]。
(一)課前階段
學生主要通過在線安全準入考試系統學習與實訓安全相關的知識,完成線上考試,并通過超星學習通觀看線上教學視頻,對照視頻預習實訓指導書上相應的知識點。在課前階段,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在個人層面是通過安全知識學習使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其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并通過發布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緊跟時代發展與技術進步的能力。
(二)課中階段
學生主要在實訓室以線下實操實踐為主要學習手段,以線上操作演示視頻為輔助,練習實操技能,并通過學習通中的各模塊章節測試題鞏固理論知識點。在本階段中,教師先通過設置問題、分組討論、翻轉課堂等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再根據學生反饋情況集中講解重點難點。
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華為芯片斷供”事件等時事熱點和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堅定“四個自信”,達到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思政育人目標。在觀摩操作示范階段,教師完整演示整個實操流程,在演示過程中結合實時提問等方式強調安全操作注意事項,鞏固操作要點,并通過介紹裴永斌、馬小光、高鳳林、方文墨等大國工匠的“絕活”和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不斷改革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分組實操練習階段,教師指導加組內學生相互指導,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團隊溝通合作能力,實現團隊和個人層面的思政育人目標。在實操考核階段,教師引入相關的事故案例,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在行業和職業層面進行思政育人。
(三)課后階段
學生主要運用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線上教學平臺,觀看《大國工匠》等央視紀錄片和相關思政學習資料,線下完成實訓報告、撰寫實訓感悟等,并提交實訓總結。通過大量課外學習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專業、行業發展態勢和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了解,總結實訓收獲和心得。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階段及國家和社會、行業和職業、團隊和個人三個不同層面的思政教育,工程實訓的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課程組教師明顯感覺課上玩手機的“低頭族”少了,學生一起討論學習的情景多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更令人振奮的是,通過思政教育,許多學生除了學習上的問題,也開始與教師就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惑進行交流,思政育人成效顯著。
四、結語
工程實訓課程作為高校教學規模大、學生受眾廣的一門實踐類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挖掘工程實訓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過程,能夠對學生起到很好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程實訓課程從授課方式到育人成效都有了顯著的提升,教學渠道和載體逐漸多元化,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教學過程也靈活運用了線上自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滿足了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對新事物、新方法、新形式的期待,解決了實訓課教學模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實踐表明,在工程實訓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能夠顯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和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沙占華.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作用發揮的路徑探討[J].昌吉學院學報,2021(1):52-56.
[3] 梁延德.我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發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6):6-8.
[4] 劉華東,劉海浪,林大川,等.高校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實現路徑[J].大學教育,2022(8):45-47.
[5] 黃鸝,于海豐.土木工程專業“工程測量”課程思政實踐及其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3):87-92.
[6] 沈宇峰,何幸保,楊豐.課程思政融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究:以數控手工編程技術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2(6):136-138.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