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立新·思源·逐夢”育人目標,探討通過整合多方資源,考察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所蘊含的價值邏輯,從實踐育人機制、特色實踐課程、品牌實踐活動、優質教學平臺、優秀師資隊伍等方面建成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培育“大師資”,實現育人價值、教學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通過探索實踐基地建設新模式,追尋紅色金融足跡,整合思政教育資源,助力學生逐夢新征程。
[關鍵詞]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金融類課程;價值邏輯;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086-04
引言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2]。把傳承紅色基因融入辦學治校全過程、讓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煥發時代光芒,已成為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內在要求。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和現代經濟的血脈,高校金融類課程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金融人才的重要職責。講好中國金融故事,有機結合紅色金融資源和課程思政,揭示紅色金融思想的邏輯本質[3],成為高校金融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應有之義。然而,當前高校金融類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聯系緊密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缺乏完整的思政教育體系,亟須準確挖掘紅色金融史與金融類課程的思政切入點,缺少在金融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之間發揮橋梁作用的紅色金融品牌實踐活動,使得金融人才思政素質的養成滯后于專業素質。紅色金融史是高校金融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素材[4],能夠助力金融類專業學生塑造正確的金融發展觀。與之對應,各地區尤其是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底蘊和紅色金融資源,例如江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展史、山東膠東地區的黃金密運和北海銀行、東北沈陽志城銀行,以及上海市接管舊金融機構、銀元之戰等,這些紅色金融資源的挖掘、整理及應用,對強化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在金融類課程中鑄魂育人的作用[5]、賡續紅色金融血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面對金融人才培養現狀和課程思政教育需要,如何挖掘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追尋紅色金融足跡,前瞻性地開展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實現傳承紅色基因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有機融合,教育引領高校金融專業學生秉持紅色金融傳統,對培養“政治過硬、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6]以及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具有重要作用。
一、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的價值邏輯
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是高校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抓手。通過打造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金融故事,將紅色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師生除了可以在課堂學習紅色金融史,還可以走出教室,到紅色金融實踐基地親身感受學習,不但能夠增強高校的社會責任感,促進高校的文化內涵建設,不斷匯聚師生理想信念的原動力、團結一致的凝聚力、艱苦奮斗的意志力、爭創一流的內驅力,而且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及其中所蘊含的紅色精神,理解忠誠堅定、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紅色金融精神,進一步堅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實現紅色基因代代傳承、革命事業血脈永續的目標。這也是堅定走好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路”、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實踐路徑。
(一)育人價值:課程思政全面融入實踐教學,完善“大思政課”育人模式
當前,高校多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7]通過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在實踐教學環節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完善課程思政和實踐思政協同育人的“大思政課”育人模式,從而提升金融類專業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水平,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環境。
(二)教學價值:深挖地區紅色金融資源,拓展思政元素來源,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在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中,多途徑、全方位深入挖掘與融合各地區的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潤物無聲地做好學生思想引導與塑造工作。同時,積極開展社會調研、志愿服務、參觀學習等實踐活動,舉辦紅色思政實踐能力競賽,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推進“在線思政”開展,整合線上線下優質思政教學資源,創新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模式。
(三)社會價值:校際、校企、校會、校地聯合,建設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
與相關院校探索建立長效協同機制,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提升的合作共建新格局。積極對接金融類行業協會、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等社會團體組織,充分發揮其在產學研對接、資源協調方面的優勢。加強校企、校地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已建立的人才培養基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紅色金融故事發源地開展社會調研、實地參觀、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對新時代金融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滿足各級政府與不同類別、層次的金融機構對人才培養的差異化需求,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有機結合,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金融人才。
二、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的實踐路徑
如何準確挖掘紅色金融史與金融類課程的思政切入點,進而發揮紅色金融品牌實踐活動在金融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之間的橋梁作用?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山東工商學院金融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圍繞“立新·思源·逐夢”育人目標,結合各地豐富的紅色金融資源以及高校以往開展紅色金融教育的實際,通過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培育“大師資”等推進路徑,建設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
(一)“大思政課”背景下,用好地方紅色資源,構建實踐育人新機制
1.建立學校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結合機制
為防止課程思政中的“硬融入”“表面化”等問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用于金融類課程思政實踐活動,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
(1)在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用好用活紅色金融資源,將地方紅色金融資源和黨史資源融入金融類課程教學。
(2)拓展思政教育資源,從日常生活中深入挖掘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元素,豐富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案例。
2.建立與合作單位長效協同機制
協同相關高校與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等機構聯合開展活動,成立紅色金融育人聯盟,充分利用合作單位的優質紅色金融資源和系列“紅色金融經驗”,探索建立長效協同機制。在課程思政師資培訓、理論學習、課題研究和社會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長期、深入的合作,聯合開展現場教學、VR(虛擬現實)教學、志愿服務、支部共建等,共同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提升的合作共建新格局。
3.構建融入紅色金融的人才培養新體系
通過多形式、多方法、多活動,讓紅色金融實踐教學“活起來、動起來、實起來”,促進高校金融專業學生在價值塑造、人格養成、能力培養和知識探究等多個維度得到發展。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課程思政的觀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和格局再拓展。在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有機融入紅色金融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提升有效性,實現入腦入心。
(2)以“紅色金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主渠道建設。完善紅色金融育人知識體系、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等,實現金融類專業育人和育才的統一。
(二)“大思政課”背景下,用活地方紅色資源,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1.開發紅色金融特色實踐課程
聚焦第一課堂育人主渠道,緊密結合金融學科專業特色,開發具有地方紅色金融基因的“實踐金課”。
(1)積極開發現場教學課程和資源。組織優秀教師和地方紅色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解說員,共同挖掘、打造一系列現場教學課程和資源,通過現場參觀、內容講解、主題討論等形式追尋地方相關紅色金融足跡。
(2)促進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構建紅色金融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三教”融合的課程教學,形成“政治思想、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三層次遞進式、進階式的實踐課程體系,解決金融類專業從人才培養到行業實際應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升實踐育人成效。
2.打造紅色金融品牌實踐活動
將紅色金融思政元素融入社會實踐活動,打造“行走的課程思政”實踐育人品牌。
(1)調研膠東地區紀念館和地方志等,系統梳理紅色金融故事,挖掘地方相關黨史教育資源。開展“重走紅色金融路”和口述史整理等社會實踐,記錄經濟戰線的抗戰史,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2)宣講“地方紅色金融史”,在展示傳播方面下功夫,創新“紅色金融文化+N”宣傳教育模式,讓紅色金融文化多渠道“走出去”。
(3)打造高水平紅色思政實踐能力競賽,設置紅色金融黨史知識競賽和故事演講比賽等不同賽道,以賽促學,將課程教學從“理論思政”轉變為“實踐思政”。
3.搭建服務紅色金融實踐教學優質平臺
加強與合作高校等的聯系,著力打造服務紅色金融實踐教學優質平臺。
(1)建設線上線下聯動的紅色金融課程思政教研系統。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推進線上線下優質教學資源供給側改革,開發科學、權威的融合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元素的課件及講義,打造紅色金融課程思政案例庫、素材庫、在線示范課程庫等優質教學資源庫。
(2)建設“5G+VR”紅色教育虛擬仿真教學平臺[8]。著力打造“理實一體、虛實結合、智慧化、共享化”、融合“立體課堂”“移動課堂”“空中課堂”的紅色金融虛擬仿真教育資源平臺,通過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和實事實例實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三)“大思政課”背景下,用好用足地方紅色資源,做好學生逐夢的引路人
深入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自律嚴、人格正的教師隊伍。首先,健全教師隊伍培養培訓機制,支持教師深入紅色金融故事發源地廣泛參與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到基層掛職鍛煉,重溫紅色金融故事。通過“課程思政名師面對面”專題沙龍活動、“大練兵”主題活動等,建設一支高素質紅色金融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其次,依托“校際、校企、校會、校地”的“四協同”實踐創新育人機制,從社會各條戰線遴選紅色金融史專家、行業導師等打造優秀師資,形成專兼結合、相互協同的育人合力,構建“雙師同堂”課程團隊師資庫。最后,鼓勵教師進行“教、育結合”的教學改革,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水平。通過雨課堂、云班課等新型智慧教學工具創新教學方法,利用移動、靈活、開放的教學設施打造多視窗互動教室、靈活多變組合教室,更好地發揮紅色金融資源育人功能。
三、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的預期目標
(一)育人目標: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通過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深入挖掘紅色金融資源,強化對高校金融類專業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和社會實踐鍛煉,基于思政效果導向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紅色金融史跡和實物展覽,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紅色金融精神,在實景實物中學習黨史國史,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革命情懷,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形成并鞏固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進一步堅定學生“四個自信”,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從而培養能夠始終堅守“為人民服務”紅色金融初心的社會主義金融事業接班人。
(二)教學目標:提升校內外師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與實踐教育實效
整合校內、校外優質師資力量,采取培養培訓、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掛職鍛煉等方式,全面提升校內、校外師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培育高水平紅色金融課程思政教師隊伍,進而以紅色金融課程思政推動實踐教學向更高水平邁進,產出一系列優秀實踐教學、科研成果,引導學生在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三)社會目標:打造特色鮮明、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課程思政實踐基地
在取得課程思政教改、金融類人才培養、課程思政優秀案例等方面豐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紅色金融特色,將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全面融入實踐教學。充分整合校內、校外優質紅色資源,將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打造為具有鮮明特色及重要影響力的標志性課程思政實踐基地。
四、結語
建設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是高校金融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路徑。我院圍繞“立新·思源·逐夢”育人目標,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從實踐育人機制、特色實踐課程、品牌實踐活動、優質教學平臺、優秀師資隊伍等方面,建成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紅色金融課程思政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走進紅色金融教育真實場景,從而在參與中形成優良的思維品質和推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關鍵能力,引導學生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金融血脈,鼓起追逐中國夢、邁向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習近平.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知,2021(6):4-10.
[3] 況昕,劉錫良.紅色金融“是什么”“為什么行”的三重邏輯[J].財經科學,2022(10):16-30.
[4] 周弘,顏廷峰,歐鯤.紅色金融史與金融學課程思政功能發揮的融合路徑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2):20-26.
[5] 楊瑞成,王桂賢,陳柱,等.紅色金融思政元素創新點挖掘及其在金融類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19(6):69-73.
[6] 王壘,丁黎黎,趙昕.基于紅色金融的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22,8(33):185-188.
[7] 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 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 人民日報,2021-03-07(1).
[8] 查廣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3(5):139-143.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