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文化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的路徑探究

2024-06-04 15:15:58姬世杰田茂泉
現代教育科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教學

姬世杰 田茂泉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立德樹人價值,是中學歷史課程教學的優質資源之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教學相融合是學校加強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徑,也是貫徹和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關鍵舉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不僅有助于培根鑄魂,提振學生文化自信,還有助于豐富、完善歷史教育的課程內容,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存在諸多現實困難,其中主要有教育實踐趨于功利、融入方式枯燥單一和教師素養參差不齊這3大困境。要解決此困境,需要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基于教學內容,找準融合點;基于教學過程,注重情景創設;基于文化培育,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基于文化回應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文化體驗。

[關鍵詞] 歷史教學;中學歷史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路徑;文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5843(2024)03-0144-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22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優質課程資源,還是歷史課程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2021年教育部出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歷史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在傳承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成為極其重要的時代課題。為進一步有效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堂,本文嘗試從融入價值、現實困境、融入路徑3個維度予以探討。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的價值意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立德樹人智慧,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理念和教育觀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課程相融合,不僅有利于更好地培根鑄魂,提振學生的文化自信,還有利于豐富歷史教育內涵,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進一步轉化與發展,落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學生層面:培根鑄魂,提振文化自信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設顯得愈發迫切。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2]。縱觀當今世界,無論貧富貴賤,人們大多身不安,心不定。究其原因,實與忽視民族文化經典,進而失去本心密切相關。因此,在新時期培育文化自信,不僅是中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需求,還是樹立國家觀、民族觀的應有之義。當今社會,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接觸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加之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趨尖銳,國內外多元文化紛至沓來,極易影響學生三觀的樹立與發展。有鑒于此,學校作為文化輸入的前哨陣地,更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性作用。通過研修、踐習傳統文化諸元素,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深層次思考,有助于培育學生高尚的價值觀念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提振自身文化自信,更好地培其本根、育其心魂。

文化自信之本根在于歷史自信。歷史自信不僅是文化自信的基礎,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由此,中學歷史教育需在加強學生歷史自信培養的基礎上,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中華歷史文明發展的始終,由歷史長河所孕育與滋養,見證了一個個歷史朝代的興衰成敗,故而可被視為培育歷史自信的有力抓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既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期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還是新時代教育領域實現“培根鑄魂”目標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歷史課程深度融合不但可以豐富歷史學科建設,提升學科的育人屬性,還能確保中學生在面對“文化激蕩”時,保持明辨是非的定力,厘清歷史發展的脈絡,繼而能夠在道德實踐中涵育自我,達成自我品格完善之目的。

(二)教學層面:豐富歷史課程內容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課程相融合,對于歷史教學大有裨益。其中,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歷史課程內容的豐富——將歷史課程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深度開掘和提取,使之與歷史教育相結合,從而打造出富有“傳統文化味道”的歷史課堂。同時,在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除了傳授基礎的歷史知識外,教師還應具備大歷史、大文化的教學意識。根據歷史學科的特殊性質,使歷史教育活動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哲學、醫學等傳統文化層面。同時,還要系統性地整理與講授相關的歷史文化常識,即應基于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與安排,合理地編排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開展與之相關的文化體驗活動。比如,以傳統節日、詩詞文學、歷史典故等文化主題開展知識競賽。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由“點”及“面”去切實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接受傳統文化正能量的教育洗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思想,事實上囊括了諸多優秀的富含教育價值的資源,能夠有效豐富歷史課程的內容,提升育人的水準。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各環節,使其貫穿于各個教育階段。”[3]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來滋潤學生心靈。如在講解“百家爭鳴”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時,教師便可從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價值入手,選取兩家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對學生施以歷史文化思想之熏陶。具體而言,可從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開始,儒家對于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主要以“六藝”為主,教師在讓學生掌握“六藝”的基本理論知識之外,尚需更進一步,讓其體會儒家“六藝”之教的道德修養意蘊。儒家經典《論語》開篇所言“學而時習之”[4],即是在強調學習不應僅局限于認知上的所謂“學”,更需重視行為上的所謂“習”。只有將所得之知加以踐行并在其中不斷反省,才能將書面上的理論真正內化為自身的德性養料,這也是道德教育的本質所在。為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身體力行地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切忌流于形式的“走過場”活動。概言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中,將有助于豐富和拓展歷史課程的內容,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有助于借此重構學生的精神世界。

(三)文化層面:推動傳統文化轉化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歷史課程的融合是一個雙向建構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能豐富歷史課程之內容,還可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二者猶如鳥之雙翼,相輔而行,相得益彰。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意見》明確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要使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融合,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5]

在中學歷史課程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諸要素的過程,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實現轉化和發展的過程。有學者精辟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既是傳統文化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也是傳統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實踐過程。”[6]事實上,若將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理解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作用下發生的一系列嬗替過程的話,那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歷史課程相融合便是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演進的一種方式。例如歷史教材中常常出現的道德教化理念,包括家庭倫理、忠孝仁愛、兄友弟恭等價值理念,都是在歷史長河中始終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在社會瞬息萬變的今天,如何讓傳統文化適應新時代的需求,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這需要在謹慎甄別、篩選的同時,注重適宜的轉化和發展,從而將教育效果落地落實。針對當前社會中出現的利己、厭學、躺平思潮時,應結合歷史上具體而生動的人物事跡來實施思想教育,如中國古代史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中國近代史中鄧世昌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中國現代史中夏明翰的《就義詩》所體現的堅定信念,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糾偏和道德育化的絕佳“橋段”。綜而論之,唯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傳統與現代之間接續貫通的精神命脈,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內化進學生的認知結構,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化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這是歷史課程所獨有的文化使命的體現,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學歷史課程相融合的根本價值和要義所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的現實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效融入中學歷史課程,仍然面臨一系列現實的困難和挑戰。其中,教育實踐的功利化、融入方式的單一化和教師素養問題是3大主要障礙。

(一)教育實踐趨于功利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目標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雙基”發展為21世紀初的“三維”,再到如今的“核心素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和演變。教育目標隨著現實國情的演進和教育大背景的變化而不斷迭代更新。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民眾總體知識水平較低,我國開始了新一波掃盲熱潮,制定了“雙基”的教育目標;隨著基礎教育的逐漸普及,以及對國外教育思想的吸收和借鑒,我國又制定了以布魯姆教育理論為基礎的“三維”目標;進入新時代以來,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教育各階段的主導性目標。

但是,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功利思想導致了教育目標在真正實施時往往發生一定的“異化”或“扭曲”。近年來,“唯成績論”常常被社會、學校、家庭作為評判人才的重要價值尺度,追求分數成為社會的“優良風氣”——如此一來,便會導致教育實踐上功利化傾向甚囂塵上,這就與原先設定的教育目標漸行漸遠,乃至產生背離。盡管新時期提出的“核心素養”理念在向立德樹人教育的本質理念靠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學內容仍常常被誤解為科學知識的實踐范式,歷史課被理解為“背誦課”,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課堂上往往被硬性嫁接,而歷史教材中原有的傳統文化知識卻未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教育實踐過度的功利化訴求。這種做法,往往只注重學生分值的增加,而忽視了學生才能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進而阻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元素融入歷史課堂,使得“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融入方式枯燥單一

當前,除了過度功利化的不良影響之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融入中學歷史課程,尚需克服融入方式枯燥、單一、生硬的問題。

歷史課程的開展是師生圍繞歷史知識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的互動,其中蘊含著深層次的文化交往意涵。在教育史上,我國大教育家孔子的啟發誘導術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看似平平無奇,卻都蘊含著與他人的文化交往因素,是一種“文化轉移”,是文化育人功能得以舒展的有效手段。然而,筆者在實際調研后發現,不少學生反映歷史課程枯燥、乏味。造成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與歷史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化有關——傳統的“滿堂灌”教學觀念仍然頑固地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對歷史教材的講解多是依據PPT照本宣科,并未真正深挖教材,同時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也是簡單地通過PPT上的圖片、視頻來一筆帶過。這樣“獨白式”的授課模式造成歷史課程講解不夠深入和透徹,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使學生深入體會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奇特魅力和濃重意蘊,最終導致歷史學習滯留于簡單的了解、認識階段,而無法領悟到深度學習之趣味。而教師之所以采取這種教學方式,與近代以來科學主義思潮和班級授課制的影響不無關系——這一模式只是一味重視教學效率的提高,卻忽視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文化互動和交往,使教師教學如同大水漫灌,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的教學質量卻大打折扣。

(三)教師素養參差不齊

“無論一個民族國家具備怎樣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教師對于民族國家文化傳統的傳承都是至關重要的。”[7]但目前我國各地的歷史任課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卻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狀況。追本溯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受科學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尚未樹立文化入教學的理念,教育理念還停留在單純的史實講授階段,其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夠恰當;二是各地教育系統并未形成統一、完善的教師培育機制,在入職前后缺乏傳統文化相關的培訓,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化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三是在日常開展的系列歷史學科教研活動中,過多注重課堂所授知識的多寡,而對教師之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得的交流重視不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歷史課程的本質、特點和路徑認識不足,不能形成一致的“元認知”。申言之,若歷史教師尚未具備傳統文化的基本素養,在中學歷史課程中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就成了一句空話。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的有效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強調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8]鑒于此,歷史課程除了要向學生傳遞歷史信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外,還肩負著增強國家認同、培育國民素質的重要任務。同時,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歷史學科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涵蓋社會各個領域,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密切相關、高度契合的。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歷史課堂這個主陣地,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課程理論教學的深度融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歷史課程的特定單元模塊、學段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的差異,下大力氣尋找歷史教學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借此來開展教學設計、豐富教學理論、更新教學觀念,以便提升教育效果。

(一)基于教學內容,找準融合點

教師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的歷史教學與傳統教學之不同。具體而言,其立足點不僅僅在于知識的講授,更在于以歷史知識為教學載體,發掘教材所蘊藏的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價值理念、思想意蘊、道德精神等內容,使其有機地嵌入到歷史課堂中去,而歷史教學所獨有的人文關懷旨趣和文化價值取向也可得到彰顯。因此,探究和尋求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教學內容的諸融合點,是開展此類教學的前提。以現行的初中部編版歷史教材中國史部分為例,其中多有與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的內容,如傳統節日、古詩詞、中醫史、武術史、戲曲史等。這些內容不僅可以作為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主題,還可以視為中學歷史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點。對此,《指南》也作了指導性說明:“歷史學科要重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積極、健康的內容,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初中歷史要介紹古代詩歌等文學藝術成就,使學生認識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堅定文化自信;介紹中醫的代表人物和成就,認識到中醫在救死扶傷中的作用。”[9]由是觀之,歷史課程是傳統文化教育與實踐的關鍵課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凝練融合點,從而合理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例如,中國古代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部分便介紹了我國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且在“相關史事”欄目中對春節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除了要講清具體的節日內涵外,還應進一步思考:這些節日背后體現了哪些教育價值?如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節日的內涵意旨?其中隱含的中華傳統美德有哪些?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讓其建構起自身的認知理論,產生積極的文化體驗,從而真正發揮節日的教育價值。再如《盛唐氣象》一課中介紹了詩詞在唐代發展至巔峰的狀況——不僅詩歌的題材豐富,數量眾多,而且還誕生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詩詞大家。教師在講解時可展示李、杜的代表作,比較二者詩歌的藝術風格,進而展示詩詞所傳達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把歷史課上成詩詞賞析課。歷史課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史學思維和史學認知能力,而不是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詩詞、解讀詩詞背后的歷史才是關鍵。在對作品進行歷史性的分析和總結后,學生方可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意蘊深厚,從而增強新時期文化自信,增加對于民族、國家的認同感,進而實現涵育家國情懷的目的。又如“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中“相關史事”部分有對張仲景和華佗醫學事跡的概述。教師可借對其治療案例的生動描述,讓學生深切感受中醫的魅力,體察傳統醫者的仁愛之心和中醫典籍中蘊含的中國智慧。

綜上可知,歷史教材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歷史課程也是落實立德樹人、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性課程。借由歷史課程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發揮歷史學科優勢、體現歷史育人價值的重要舉措。這將有助于學生確立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信念,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基于教學過程,注重情境創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源于“傳統”的,然而將優秀傳統文化原本的樣貌一一展現在現實中又難以做到。因此,就需要借助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再現傳統文化的風采。而情境的創設要盡量圍繞學生可知可感的真實生活事件來展開,使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學習歷史,感悟文化。“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要了解和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情況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才能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10]教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若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將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情境體驗中主動探究歷史真相,了解歷史發展脈絡,求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架構起現實與歷史之間的橋梁。但就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不論是課堂導入還是史實講授,大多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這種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的“效果”,過于“生硬”的做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因此,教師有必要轉變教學思路,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情境創設”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將歷史情境生動地呈現出來,以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一般而言,歷史情境可分為知識情境、文化體驗情境和情感情境三類。

首先,教師要創設知識情境,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遷移。如在講解端午節的來歷時,教師要對其習俗、節日內涵等道明講清,使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與傳統節日之間產生關聯性認知。其次,教師要創設文化體驗情境,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遷移。如在講解“宋代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時,教師可出示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來展現宋代繁榮的市井生活,同時拋出問題“宋詞為何會如此興盛呢?”“宋代市民通常在哪里娛樂呢?”“假設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個文人,你會與朋友做哪些事情呢?”通過設問,教師便創設了一個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學生在經過深入思考和小組合作后,可以得出宋代文人通過填詞、作曲來消遣生活,這便導致了大量的詞曲作品的問世,進而促進了瓦舍、勾欄等娛樂場所的繁榮。如此一來,學生便理解了宋詞興盛的社會根源,對我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也有了進一步認識。最后,教師要創設情感情境,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遷移。如在講解“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的子目“司馬遷和《史記》”時,可先講解“負荊請罪”“運籌帷幄”“指鹿為馬”等成語進行章節導入,也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前后知識之間的遷移,還為學生深刻理解《史記》的傳世價值打下伏筆;然后再利用關于司馬遷創作《史記》艱辛歷程的紀錄片、視頻資源來創設情感情境,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支撐司馬遷在身受困境之下完成《史記》這部史學著作的原因有哪些?”“我們可以從司馬遷身上學習到怎樣的精神?”在教師講解完歷史背景后,師生通過共同學習來感受司馬遷身上所具備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魄力,以及“公正記事、秉筆直書”的人格魅力,從而更好地體悟《史記》所蘊含的家國天下的宏闊抱負和敢于擔當、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三)基于文化培育,提升教師文化素養

學校課堂教學是進行思想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力軍的教師的引導地位至關重要。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直接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密切相關。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和實地調研,現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空間。主要原因在于歷史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意識比較淡薄,且教師自身尚未具備應有的傳統文化修養和知識儲備,從而導致傳統文化教學的滲透性和連貫性不強。當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端”出現問題時,勢必會影響歷史文化的整體教育效果。對此,學校應下大力氣樹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念。具體而言,首先,應先從教師隊伍入手,加強教師培育,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促使教師具備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想意識、認知水平和教學技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1]可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自身首先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爭取做到“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擁有長流水”的境界,如此方可保證歷史文化課堂的有效開展。另外,學校也要推動教師結構的轉型升級,采取優中選優的原則去聘用和選拔教師,多組織任課教師參與交流研討、講座學習,從思想層面提升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其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教育和自身成長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推進“高水平”“素養化”的教師隊伍建設。其次,歷史教師要善于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針對課程內容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需要來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深入發掘、甄選教材富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要素,并將其合理地融入教學設計,無痕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同時還要改變以往的“漫灌式”教學,歷史教師可根據單元內容開展相應的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校內外文化大家作學習指導,讓學生在與教師的討論、交流中體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力,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基于文化回應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文化體驗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學觀念,要結合具體的辦學條件開展歷史第二課堂,盡可能地促使學生參與到文化體驗中去。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余年的積淀,優秀傳統文化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處都可見文化的影子。中學生在參與歷史第二課堂的過程中,通過“所見所聞”帶動自身“所思所感”,進而增強文化修養,提升文化品位。一方面,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文化遺址、歷史古跡等場所,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文化品牌。以筆者所在的煙臺地區為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蓬萊閣、八仙過海景區、煙臺山、戚繼光故里、王懿榮紀念館等文化景觀或場所,通過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遺跡,感悟祖先所留下來的文化財富,拓寬其文化視野,增強其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所以能“化人”,離不開環境的熏陶[12]。校園文化同樣是學校教學育人功能的一部分,是學生參與文化體驗的重要途徑,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學校應當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積極創造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新路徑,使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教育協調并進,從而創設中學歷史教育的有效平臺。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兩個方面,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是指校園內的物質存在,如走廊、墻角以及文化類的牌匾、建筑、雕塑等;校園精神文化則主要包括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班風等。

教師可以多措并舉,以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首先,對于物質文化建設,可以在校園建筑布局中融入歷史文化元素,如在教學樓走廊、樓梯間、教室墻壁上張貼歷史題材的文化小故事、名人名言等,以潤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其次,就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而言,歷史教師可以從班風、學風入手,挖掘歷史文化知識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其融會到學生的一言一行中。這樣一來,就能帶動學校整體風氣的建設,促進班級和校園人際關系的和諧。由此,學生通過參與式文化體驗的方式,能夠增進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厚植家國情懷,實現培根鑄魂。

綜而論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歷史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不僅能夠提振學生文化自信,推進培根鑄魂,還可以拓展歷史教育的邊界,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應僅僅以靜態的形式存放于歷史典籍、建筑、繪畫等物質載體當中,更要在新時代以動態而靈活的樣態發揮其教育價值和精神動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學歷史課程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媒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歷史課程應從4個方面著手:基于教學內容,找準融合點;基于教學過程,注重情景創設;基于文化培育,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基于文化回應教學,鼓舞學生參與文化體驗。一言以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歷史課程應有的義務和責任。在中學歷史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既是新時期培根鑄魂的內在需要,也是貫徹和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指向和關鍵舉措。我們應不斷深化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闡發,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積極探索其融入歷史課程的教學方法、手段和策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學生的心,導之以學生的行”[13]。

參考文獻:

[1][9]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6;7.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l,2017-01.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

[6]季乃禮,茹素巖.全過程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J].理論與改革,2023(06):12-24,159.

[7]杜鋼.當代中國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5(19):34-39.

[8]蔡凱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與理路[J].江蘇高教,2023(12):131-136.

[10]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1.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12]劉克明.歷史課程改革如何回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9(01):86-90,98.

[13]行冬梅.初中歷史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例研究——以《兩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23(03):158-161.

(責任編輯:姜佳宏)

Culturalizing People: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iddle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JI Shijie, TIAN Maoqua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iddle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lies in boosting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asting their soul, enri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iddle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are as follows: Educational practice tends to be utilitarian; The way of integration is dull and singl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varies greatly.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history curriculu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find the integration poin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scene creation; Improve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based on culture cultivatio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encourage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experiences.

Key words: ??history teaching, middle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ath; cultural cultivation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教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與對策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9:53
“互聯網+微課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三 R”作用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5:52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婷婷午夜天| 日韩国产 在线| 欧美a级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毛片| 亚洲天堂.com|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亚洲精品图区| 亚洲综合天堂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7在线碰|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色亚洲成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18| 免费高清毛片|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欧美a级在线|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www.99在线观看|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片|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高清不卡| 免费无遮挡AV|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精品色综合|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五月天综合婷婷|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国产系列|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性色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av|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导航在线|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