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力 李帥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現代化教育創新、專業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人才培養實踐。文章以“基礎日語(一)”課程為例,構建了“線上自主學習+翻轉課堂+理論講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的具體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日語專業教學實踐,旨在提高課堂理論講授的效率,最終實現全方位引導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自主學習;翻轉課堂;“基礎日語(一)”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1-0193-04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將傳統面對面授課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旨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關系,融合PBL項目式學習理念,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教學,提高課堂理論講授的效率,最終全方位引導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近年來,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和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指導下,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行了修訂。《指南》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突出自主學習、交互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教育理念。根據《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推動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國內高校的語言文學類專業相繼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
“基礎日語(一)”課程是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日語專業教學指南中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所有專業課程的先修課程。如何通過“基礎日語(一)”這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使其掌握更加科學高效的語言學習方法,是新時代高校日語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科學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方案,創新日語教學實踐
(一)模塊一:線上自主學習(20%)
線上自主學習是利用線上日語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并圍繞日語發音和語法的重點和難點,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新知識探索能力。首先根據“基礎日語(一)”課程教學大綱分解教學任務,并基于PBL項目式學習理念,劃分自主學習任務或學習項目次數及內容。然后根據受眾性廣泛、開放效果良好、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原則選取優質的線上學習資源,一般為國家級平臺運行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或自建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
利用雨課堂、QQ等網絡平臺輔助線上自主學習任務發布和管理。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終端管理班級成員、發送任務通知、分享各類學習資源、布置批改小作業、組織討論答疑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跟蹤,掌握學生在線學習的進度、自主學習任務的完成數據信息,通過在線測試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必要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在自主學習模塊設計下,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和節奏、學習時間和方式等,實現個體學習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并提升自身的參與度。[1]
(二)模塊二:線下翻轉課堂(20%)
線下翻轉課堂是傳統課堂教學的相對概念,建立在線上自主學習已經實現的信息傳遞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在課堂上呈現學生吸收內化的內容,并輔以教師的針對性指導。翻轉課堂是對傳統師生教與學關系的突破,在形式上實現師生互動和個性化溝通以及全員參與,重構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不同的線上自主教學任務和要求,線下翻轉課堂的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種:1. 知識點理解小組項目匯報;2. 個人小課題演講;3. 情景對話或角色扮演;4. 語法項目專練與討論等。線下翻轉課堂模塊的教學設計需要在充分開展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習能力,進而進行將學生分組、分配發表題目、角色分工及腳本修改等準備工作。在翻轉實踐環節,通過學生主要輸出、教師輔助指導的形式,有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每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躍度,充分體現知識點的吸收內化與實踐運用效果。
(三)模塊三:線下理論講授(60%)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理論講授環節,不同于一般理論教學,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翻轉課堂階段,根據教師的學習指導和任務要求,已初步完成對某些知識點的學習、理解,開展實踐運用的嘗試。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理論講授目標是在此基礎上,繼續完成知識點的系統化和相關內容的延伸:1. 圍繞學生可能出現的對個別知識點的理解問題或誤用現象進行分析,講解日語詞匯、語法及句型表達的內在規律;2. 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講授更具延展性、挑戰性和高階性的日語語言、日本文化相關的理論知識等。線下的理論講授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嘗試探索的學習樂趣,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評價機制
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評價機制,是對普通教學模式狀態下的評價機制的創新。首先是評價原則的創新。區別于以往普通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再以學生期末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而是更加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參與度和內化輸出效果,以實踐能力為評價的主要觀測對象。其次是評價方法的創新。線上自主學習部分,會以自主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和學習效果的檢驗或測試為主,實行過程考核積分制;線下翻轉課堂環節,則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表現進行綜合考評,包括小組項目匯報、課題演講等,均按照統一標準計分。結合期末紙面測試成績,匯總合成課程最終成績,充分體現過程考核、能力考核,實現以考核評價確保學生在每個環節的參與度和成就感。[2]
二、建立高階性線上自主學習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挑戰欲
(一)圍繞基礎發音的自主學習實踐指導
在“基礎日語(一)”課程基礎發音階段的線上自主學習環節,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掌握a、i、u、e、o五個元音的發音要領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自主學習a行之后的五十音圖中的假名,完成特殊音節的發音和書寫練習等階段性項目任務。階段性任務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加向新任務發出挑戰的信心。
這一環節,教師在線上討論區收集學生對日語音節構成、舌位、口型及聲調規則等方面的觀察體會,適時回應并給予認可或糾正,做出及時評價。及時的實踐指導能夠鼓勵學生推進更為復雜的發音音節的自主學習,如日語中的長音、拗音、撥音以及促音等的發音和書寫。這一階段,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們的任務完成情況,針對未達標的學生,及時通過學習小組交流或者線上答疑等方式提供幫助和指導。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針對性提示,糾正錯誤的發音習慣,并輔以教師拼讀發音音頻,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
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引導,可以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螺旋式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觀察、體會和發現日語發音特點,增進對日語發音的口型特征、音拍長度以及聲調規則的理解與把握。
多輪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學習,可不斷激發挑戰欲,提升對日語發音的感性把握和理性認識,因此發音階段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明顯加快了教學進程。
(二)圍繞基礎語法的自主學習實踐指導
日語基礎語法的自主學習環節設計,更加凸顯與高階性線上資源的優勢融合。教師可結合教學進度,指導學生利用國家級一流精品慕課等線上學習資源擴展和延伸相關知識點,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的時長和強度,提升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基礎語法教學任務更容易拆分、細化,慕課的對應資源選擇也更加具有自由度,教師可指導學生查看學習多個同類講解視頻,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尊重學生個人思維習慣和理解問題方式的差異。
如在學習日語形容詞、形容動詞時,在不同的語法體系下,詞形接續變化的思路、稱法有所差異,但最終用法一致。不同的學生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接受方式,在自主學習階段,學生可以選擇適合的方式順利實現殊途同歸的學習效果。
利用優質慕課視頻,引導學生體會沉浸式互動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日語中對靜物、有意識的人或動物的不同描述方式及相應的動詞表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日語表達與中文表達的異同,總結常用句式,并逐步嘗試模擬造句和短文寫作,使之成為填補實際語言環境來學習日語的有效手段。[3]
在自主學習實踐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合理運用線上優質學習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拓寬語言觀察視角,并在完成自主學習實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內在的挑戰欲,提升學習效果。
三、有針對性地開設翻轉課堂,及時檢驗和評價自主學習效果
(一)翻轉課堂的項目展示及互動答疑
“基礎日語(一)”課程的翻轉課堂的項目展示是指,教師根據的教學重點和進度,緊密結合自主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開展日語演講、日語情景對話等活動內容,包括自我介紹、互相介紹以及日常生活介紹、飲食購物等具體而生動的場景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對日語詞匯、語法和句型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對項目展示的要求逐漸從具體過渡到寬松,最后轉變為由學生根據日語語法知識點主動策劃項目內容和目標。
除了項目展示,在翻轉課堂部分,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如發音階段,學生可扮演教師,大聲讀出教師準備好的假名或者單詞,其他同學和教師完成聽音和書寫。通過師生角色翻轉,可以使師生同時確認學生對日語發音和書寫的掌握情況,并及時作出訂正和指導。教師在課堂上僅僅作為觀察者和協調者,可以高效地了解更多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效果,準確評價學生表現。
通過翻轉課堂的項目展示和討論答疑活動,能夠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使語言的學習不僅停留在教材和學習資料上的背單詞、記語法、套句型,而是通過人物、場景以及角色的代入和刺激,讓理論知識及時、充分地得到運用。教師通過鼓勵、引導多樣化的課堂實踐活動,對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給予表揚,對實踐中出現的語法表達錯誤進行提醒和訂正,實現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4]
(二)翻轉課堂的學習效果評價
實施混合教學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習階段進行靈活調整。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師生教與學關系,實現了課堂教學形式與方法的更新,是對學習效果考核與評價方式的創新。在翻轉課堂的各項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表現,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踐過程,并對學習效果進行及時檢驗與評價。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輔助平臺,收集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和參加項目式翻轉活動的過程數據,輔助教與學效果評價。
通過“基礎日語(一)”的翻轉課堂指導過程和驗收機制,可以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教學核心,幫助學生養成科學、高效的日語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較高階段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5]
四、重視延展性的理論講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嘗試,對語言類專業課程的理論講授環節,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圍繞基礎知識點展開自主學習,體驗實踐性較強的翻轉課堂活動,使學生更加期待教師的線下理論講授。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理論講授環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理論知識體系的系統性梳理和進一步延伸,不斷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語言規律、表達習慣,進一步提升學生努力探索、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混合式教學模式壓縮了理論講授課時,可促使教師優化理論課時的設計和安排,努力凝練理論知識講授的系統性和高容量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短時、高效地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兼顧知識點延展的深度和廣度。如在講解動詞的“て”形的用法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在一定難度內整合日語動詞“て”形的使用句型,并對各個句型的意義和使用環境進行梳理式講授,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差異。這種理論講授方法,能培養學生自主整理和總結知識點的能力,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也會更加珍惜課堂理論講授的時間,提高學習注意力。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過程中,往往會發現,教師的理論講授是學習基本字詞用法以及表達習慣等內容時事倍功半的“小捷徑”,更是詞典等工具書、語法書中查閱不到的“活語法”的補充。日語語言本身所具有的不規范性,也讓教師延展性理論講授成為學生遇到各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的“救命稻草”,可以鼓勵學生基于掌握的理論知識基礎,帶著興趣和熱情去觀察和發現,進一步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6]
五、結語
基于“基礎日語(一)”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嘗試,經過幾輪的教學實踐后發現:學生在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線上自主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往往會被激發濃厚的興趣和挑戰欲;在翻轉課堂環節,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實現對語言實踐的針對性改進和學習效果的有力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理論講授,避免了全部由任課教師單向灌輸的弊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新的、復雜的語言現象和規律的積極性。科學合理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嘗試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適度融合PBL項目式學習方法,通過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可以達到師生共同融入語言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助力新時代高水平外語類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王鐵男. “線上線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為例[J]. 高教學刊,2022,8(28):114-117.
[2] 胡曉寒,李正亞. 高校日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2(01):64-66.
[3] 高逸群. 混合式教學在基礎日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2):151-152.
[4] 劉曼. 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探究——以《高級綜合日語》為例[J]. 公關世界,2021(06):79-80.
[5] 陳依偲.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小語種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初級日語口語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0(41):183-185.
[6]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0:105-106.
(薦稿人:王秋菊,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邵秋露)
作者簡介:馬小力(1979—),女,比較文化學博士,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碩士生導師,講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化、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李帥(1982—),女,文學碩士,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中日文化比較、東方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