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音樂學科藝術實踐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要優化小學音樂課堂設計,提升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把握音樂創造力的內涵,即思維的獨特性、流暢性、變通性,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教師要開展合唱類、樂器類、欣賞類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教師要設計游戲法、創作法、展演法等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音樂創造力;小學音樂
作者簡介:曹會玉(1979—),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音樂學科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聯系”4類藝術實踐。其中“創造”包括聲音與音樂探索、即興表演、音樂編創等學習內容。在小學音樂課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音樂創造活動,提升他們的音樂創造力。同時,《標準》還提出,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創意實踐、藝術表現等。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從而提升他們的藝術核心素養。
一、基于審美感知,探析音樂創造力的內涵
音樂創造力的內涵包括三種發散性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基于這三種能力設計音樂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
(一)獨特性,解讀藝術形象
音樂創造力的表現之一為思維的獨特性。它指的是根據已有知識水平或能力創造出新穎別致的作品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解讀藝術形象,讓學生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師要選擇一些藝術形象豐富的音樂作品,如《天鵝湖組曲》,組織學生參加審美解讀活動。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特性。第一,引導學生尋找新的分析角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旋律入手,感受人物形象;也可以讓學生從作品背景入手,了解這些藝術形象處于什么社會環境。第二,引導學生用具有特色的語言描述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藝術形象的外貌、神態、動作、心理等。第三,引導學生對藝術形象進行個性化評價,鼓勵學生說出獨特的見解。例如,大多數學生認為《天鵝湖組曲》展現了天鵝優雅的形象,但有一名學生別出心裁,認為主人公有著憂郁的內心。在音樂賞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藝術形象,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藝術形象,從分析視角、形象描繪、形象評價這三個角度入手,提高思維的獨特性[1]。
(二)流暢性,表達豐富情感
音樂創造力的另一個表現是思維的流暢性。它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解決問題的多少。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傾聽音樂時說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快速表達作品中蘊含了什么情感。這種訓練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某些音樂作品旋律跌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蘊含豐富的情感變化。教師可以選擇這些作品,設計音樂賞析活動,讓學生一邊傾聽,一邊說出自己的即時感受。例如,教師可以選擇《瑤族舞曲》,讓學生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并讓他們交流討論,看看彼此的體會是否一樣,從而提升他們的創造性表達能力。一名學生回答:“這段旋律速度比較快,讓我聯想到瑤族民眾正圍著火堆跳舞,心情很愉悅。”另一名學生回答:“這段旋律很快,讓我聯想到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展現了人們內心的激動之情。”他們的表述雖然不同,但都是在傾聽音樂后即時表達的感想,都體現了創造力。教師讓學生在傾聽的同時表述體會到的情感,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幫助他們發現美、感知美,提升他們的認知和反應能力,讓他們的思維更流暢。
(三)變通性,辨識風格意蘊
思維的變通性也是音樂創造力的表現之一,它指的是改變一些想法和材料,使之有不同用處。在音樂賞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整體感受,或先讓他們了解一般人的傾聽感受,再讓他們說說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比分析,更好地辨析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意蘊。
例如,在教授《花之圓舞曲》時,教師圍繞“圓舞曲”這一音樂類型,設計審美辨識活動。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哼唱體會圓舞曲的節奏特點,再讓學生對比不同類型的圓舞曲,說說它們有哪些獨特之處。一名學生在傾聽《花之圓舞曲》后,感受到了它的獨特性,提出:“這首作品和一般的圓舞曲一樣,都給人優美、抒情的感覺。但這首樂曲也有獨特之處,那就是圓號以重奏的形式展現了仙女們的姿態。”通過異同對比的方法,學生找出了特定音樂類型的風格特點,同時也發現了具體樂曲的獨特意蘊,這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和變通性[2]。
二、聚焦創意實踐,組織培養音樂創造力的活動
合唱、樂器演奏、音樂賞析是音樂課堂上常見的活動。教師可以在這些活動中融入新意,組織學生開展創意實踐,讓他們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一)合唱類,引導聯想想象
在合唱類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合唱,一邊展開想象,進而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想象不同聲部表現的情緒,在演唱中盡可能呈現這種效果,并通過想象還原音樂作品的情節和人物形象。例如,在演唱《七子之歌—澳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歷史資料,了解澳門的往事,展望澳門的未來發展,并在腦海中想象當年先輩們保家衛國的場景,體會他們的壯烈情懷。帶著這種情緒演唱,低音聲部的學生能唱出歷史的厚重,高音聲部的學生能唱出對未來的期望。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加合唱活動,引發他們的聯想想象,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
(二)樂器類,指導即興演奏
在樂器類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指導他們模仿演奏,還可以引導他們參與即興演奏活動,讓他們融入個性化想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說說各自的創編思路。
即興演奏可分為自主創編和交流互動兩個環節。以《空山鳥語》的教學為例。在自主創編環節,教師設置難度不同的演奏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任務一為根據已有樂曲進行演奏,并使用特定的演奏技巧,適當調整演奏節奏。在用豎笛演奏《空山鳥語》片段時,一名學生特意放慢了速度,以此表現寧靜的氛圍。任務二為根據已有主題自主演奏。教師讓學生圍繞“山與鳥鳴”這個主題,即興吹奏豎笛,嘗試展現不同鳥類鳴叫的聲音,體現鳥叫聲在大山中的回響。有的學生相互配合,一人吹高音,一人吹低音,展現老鳥和小鳥相互呼應的場景。還有的學生交錯吹笛,產生回音的效果。在交流互動環節,教師鼓勵學生說說各自的創編感受,讓學生獲取他人的經驗。一名學生表示:“我先回憶自己聽到的鳥叫聲,然后試著用豎笛還原。”該學生提供了借鑒生活經驗的創編方法,值得其他同學模仿。即興演奏和交流互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而且能讓學生從同伴的創造中得到啟迪,全面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三)欣賞類,探索文化意蘊
在欣賞類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獨特的賞析角度,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想法,在個性化呈現中加深對文化意蘊的探索和理解。
欣賞類活動可以分為探索文化視角、交流賞析感受、創造賞析作品三個環節。在探索文化視角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入手,賞析音樂作品。例如,在賞析《卜算子·詠梅》時,教師讓學生從古詩詞韻律在音樂中的體現、“梅花”在詩詞中的象征意義、托物言志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等新穎的角度進行思考。一名學生說道:“‘梅花在古詩詞中象征著高潔、有傲骨。我認為比較適合用古琴來展現梅花的形象。因為古琴的聲音比較清冷,給人不媚俗的感覺,和梅花的形象很符合。”在交流賞析感受環節,教師安排學生說說自己的個性化體驗。一名學生說道:“我覺得改編古詩詞要用中國古代的五聲音階,這樣才有韻味。”在創造賞析作品環節,教師讓學生從形式上創新,通過撰寫音樂評論、錄制評論視頻、設計多媒體課件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音樂賞析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合適的審美氛圍,激發學生的靈感,讓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并將創造性想法轉化成藝術成果。
三、指向藝術表現,設計培養音樂創造力的策略
在設計課堂教學策略時,教師要將提升藝術表現力和創造性活動結合在一起,優化教學策略。《標準》提出:“藝術表現是在藝術活動中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展現藝術美感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結合激發靈感、創造形象、展現美感這三點,設計教學策略。
(一)游戲法,激發個性靈感
利用游戲法能幫助學生激發靈感,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聯想能力進行創作。
例如,在教學《鳳陽花鼓》時,教師開展以“花鼓”為主題的創編活動,并開展以下游戲。游戲一為“擊鼓傳花”。該游戲的主要作用是讓學生熟悉“鼓”的節奏,并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學生發現,鼓的基本節奏包括單打、雙打、三連打等,不同節奏的鼓點速度不同,給人的感覺也不同。游戲二為“我做你學”。教師讓一名學生隨意擊鼓,讓其他學生再現該學生的動作,看看誰能完整再現該節奏。該游戲的作用是讓學生掌握擊鼓的技巧,并創造性地編創各種節奏。同時,該游戲也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激發學生的打擊樂創作靈感。在完成這兩個游戲的基礎上,教師安排學生參與“花鼓創編”活動,讓學生分小組行動,一邊演唱《鳳陽花鼓》,一邊將有特色的鼓點節奏融入表演中。一名學生認為可以將轉身、跳躍等舞蹈動作和擊鼓結合在一起。還有一名學生認為可以將大鼓和小鼓結合在一起,這樣能讓鼓聲更有層次感,表現效果也會更好。在游戲中,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他們能在與同伴的交流和競爭中產生新的想法,進而提升創造力。
(二)創作法,旨在學以致用
利用創作法能提升學生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掌握的音樂知識和創作技巧,圍繞各種主題自主創作,進而在學以致用中提升創造力。
例如,在學習《四季歌》時,學生學到了延長記號的相關知識點,認識到延長記號能將音符延長到原音符時值的一倍。為了讓學生鞏固該知識點,并提升實踐運用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創作活動。第一步,教師讓學生先找出《四季歌》中的延長記號并進行演唱,然后去掉延長記號,再次演唱,對比它們的不同之處。第二步,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樂曲,找出帶有延長記號的旋律,體會延長記號的特點。第三步,教師讓學生以某一季節為創作主題,哼唱一段能體現該季節的旋律,在創作中要注意加入延長記號。第四步,教師安排學生各自吟唱自己創作的旋律,并從延長記號的使用效果和旋律是否貼合主題這兩個方面展開自評和互評。在創作過程中,學生自由運用藝術語言,塑造了音樂形象,創編了音樂旋律,掌握了延長記號的相關音樂知識。
(三)展演法,轉化生活體驗
利用展演法能促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音樂創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挖掘創作資源,并融入展演活動中。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體驗中提升創造力,與同伴交流思想,合作完成展演。
例如,在教學《一只鳥仔》時,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綜合表演。首先,教師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回想自己養小雞的經歷,回憶它們的狀態是怎樣的、它們和母雞之間是如何互動的、自己是否嘗試過接觸它們。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思考如何結合生活體驗,通過演唱、舞蹈、演奏等綜合表演形式演繹《一只鳥仔》。一名學生說道:“小鳥蹣跚學步的樣子很可愛。”教師順勢引導,讓學生模仿小鳥學走路的樣子,并和同伴討論如何用舞蹈展現“老鳥教小鳥走路”的場景。最后,教師安排學生參加歌舞展演,并要求學生從生活場景的還原度、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度、設計的新穎度等角度進行評價,評選出“最具創意獎”。在合作展演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在創作過程中運用生活資源、挖掘生活情感、表達生活態度,進而提升藝術表現力。
結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活動,把握音樂創造力的內涵,組織學生參加有助于提升創造力的活動,優化教學策略。這樣能讓學生逐步形成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并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從而發展他們的藝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沈燕.借助音樂社團破解小學“三點半難題”[J].教學與管理,2019(17):4-6.
[2]戴軒轅,苗飛.小學音樂審美教學目標價值體系的創新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2(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