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軍
【摘 要】 同樣一篇文言文有多種解讀方式,教學時,教師需借助古代典籍,盡可能還原歷史語境,引導學生揣摩理解古代人物的思想行為。語言文字本身的含義是多元的,所以,學生可以挖掘其中的多義,從多個角度發散思維,進而構建起深入而多向度的解讀能力。
【關鍵詞】 還原語境 文言文 創設情境 引入資料
語文課標倡導在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設置情境,使學生多角度揣摩古代人物的思想行為呢?筆者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為例,談談還原語境教學方法的實施。
在執教過程中,筆者在理清人物、疏通文義后,進入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即孔子為何贊成曾點。此時,一個學生提問:“暮春時節是農歷三月,相當于陽歷的四月份,古代的天氣不會比現在更暖和,四月份穿著春天的衣服,在河邊沐浴,沐浴完還在臺上吹風,似乎不大現實。我覺得這只是一種求雨的祭祀儀式。”
筆者原來的教學設計是把曾點的描述與其他幾人的相比較,凸顯出曾點對“禮治”的追求,但曾點的描述為何符合“禮治”,原設計沒有詳細解釋,缺乏對古代文化背景的語境還原,無法讓學生對曾點的描述有深入的理解。
筆者查閱資料,對曾點的描述做了多方面的考證,大幅度調整了教學思路:通過課件展示資料,讓學生理解曾點描繪的場景在古代儒家思想中可能所具有的多向度豐富內涵,從而深入地理解孔子為什么推崇曾點的回答。既教會學生要深入思考、多角度思考,更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學生在解讀文言文時要持有“古代眼光”和“古代視角”。
筆者先引入資料,還原語境。用課件展示關于“沐浴除垢”的古代文化背景:祓禊,中國古代漢族民俗,人們于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源于古代“除惡之祭”。上巳日在魏晉以后基本固定在農歷三月三日。漢應劭《風俗通》:“禊者,潔也,故于水上盥潔之也。” 朱熹曾說:“古人上巳祓禊,只是盥濯手足,不是解衣浴也。”
師:從課件來看,“浴乎沂”實際上是一種什么行為?
生:并不是真正的沐浴,而是一種儀式。
師:此處的“垢”有什么象征含義嗎?
生:象征不祥或者生活的不如意、坎坷、困窘、貧窮之類。
師:這種儀式為什么放在暮春這個時節?
生:暮春氣候適宜,濱水盥手足比較愜意。而春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除垢也預示著人們期待生活有個新氣象和美好富足的未來。
出示“舞雩臺”的文化背景:舞雩臺,又稱舞雩壇,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臺,原為周魯國祭天求雨的祭壇。“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禮。《周禮》:“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雩祭需伴有樂舞,所以,名壇為“舞雩”。
師:由此看來,曾點描述的“浴乎沂”和“風乎舞雩”這些場景,是春天時人們進行的一些祭祀儀式。這個儀式為何能得到孔子的極力欣賞呢?
生:從課件可以看出,祭祀儀式也可以說是祭禮,“祭”與“禮”可以合稱。原文中的“為國以禮”的“禮”不只是現代漢語中的“禮貌”和“禮節”,孔子的“禮”包含了祭祀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行為規范。
出示資料:“禮”的意義在古代非常廣泛,遠超現代含義,主要指國與國之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祭、婚、喪、冠等各種典禮,小到灑掃進退、待人接物,大到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
師:孔子所謂的“禮”是社會各階層人的行為規范、處事的禮節,以及重大活動的儀式等,目的就是讓人們按照自己的角色做好本分之事。這就是孔子為什么“與點”的原因之一。
生:公西華似乎也是從事禮儀一類的事情,孔子為什么沒有表示贊同欣賞呢?
師:你的提問非常好。除了“禮”,曾點的理想究竟還在什么方面比公西華高階一點?
生:曾點“舍瑟而作”,氣度從容,自信鏗然。整個場景生動且極具感染力。這一系列的動作加上曾點的回答,能看出他的禮樂修養,仁者之態。
生:再細品曾點的描述,除了禮的要素,也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生。從“浴”“舞”“詠”三個連貫的動詞能發現,人們在自然中是暢樂而愉悅的,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說到祭祀,是人們通天達神的愿望,有凝聚人心之功效,是人的精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師:說得很好,這里確實有一派和諧之樂。除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有哪些和諧之處嗎?
生: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少年人和成年人在暮春時節,不同年齡階層的人不分彼此,一起“浴乎沂,風乎舞雩”,興致盎然“詠而歸”,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非常和諧。
生:還有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這似乎是一個社會的小縮影,在這個小社會中,人們感到幸福安寧。
師:很好,你們說的三個方面非常棒!“禮”在曾點的描述中不是生硬僵冷的,而是包含了“仁愛”溫度的“禮治教化”,是對太平盛世、民生和樂的向往,比公西華強調的“規矩”類的禮儀要高明許多。孔子“與點”,是因為這符合孔子的禮治愿景——各個階層的人民都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生活幸福,人、事、物和諧共生,美美與共。除此之外,我再介紹一些知識文化背景和《論語》中孔子的一些言論思想供大家思考,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原因,讓孔子特別贊成曾點。
繼而,筆者又用課件展示了三段資料。

資料一:“侍坐”應是孔子晚年發生的事情,因為這四人中公西華年紀最小,比孔子小42歲,孔子去魯適衛時56歲,當時公西華年僅14歲,不可能隨孔子出國。而公西華是魯國人,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國時拜師于孔子,所以公西華成為孔子弟子應當在孔子返回魯國后,即65歲以后。
資料二:《論語·公冶長》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說。”(斯,指仕進之道,說,同“悅”)北宋邢昺在《論語正義》中注釋:“開意志于學道,不欲仕進,……孔子見其不汲汲于榮祿,知其志道深,故喜悅也。”
資料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此處的“道”是思想主張的意思,“桴”是小船筏的意思。
生:連續看了三個課件,感覺孔子在65歲的時候,可能不會有非常積極的從政激情了。而課文里,曾點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是覺得自己與其他幾人積極從政的才能有質的區別,他非常樂意彈琴詠詩。這種方式可能比較符合晚年孔子的心境,所以孔子才“與點”。
師:明代的王陽明也曾對此做出了一番自己的理解。
出示: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
師:誰能說說王陽明這段話認為曾點和其他三人的不同之處具體是什么嗎?
生:其他三個人專注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曾點卻不是。這區別似乎與“器”和“不器”有關,這點我不是太明白。
師:你能看出這一點,已經很好了。孔子主張“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滿足于某一特定技能的進取,而應該由此上升到對“道”的體悟,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曾點在與自然和人的交往融合中體悟天道,所以孔子“與點”。
學生學習文言文,容易用現代人的視角來解讀和理解,雖然加入現代語境確實可以讓文言文煥發新的生機,讓其與現代文化語境互動,參與到現代文化的構建中來,但是,有時候加入現代語境會產生極大的誤讀,使其偏離原意,從而讓文言文無法真正產生價值。所以,只有盡可能地進入古代文化語境之中,現代解讀才有價值可言。作為教師,筆者認為應該充分挖掘歷史資料,讓學生領悟文本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讓文言文重回“古代”。
古人言:“詩無達詁。”文言文有多向度的理解,需要我們借助古代典籍,盡可能還原歷史語境,去揣摩理解,有時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為語言文字的“能指”本身就是多元的,典籍中的文字,不管表達者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存在著“多義”的可能性。所以,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挖掘文言文中的多義,提升學生多角度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構建起深入而多向度的解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