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佳
摘要:推廣普通話對于祿勸縣的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祿勸縣普通話的普及率較低,主要使用方言,并存在普通話使用頻率不高的問題。本文通過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問卷等手段,發現祿勸縣青壯年的普通話能力與職業匹配和年均收入呈正相關,居民對于普通話推廣政策的了解較少。為了助推鄉村振興,本文提出優化推普政策、完善 “推普+”手段、加強農村教育和文化工作、提升普通話使用能力等途徑,以切實推動普通話的普及和鄉村振興的發展。
關鍵詞:祿勸縣;推普;鄉村振興;現狀;路徑
祿勸縣是云南省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縣,境內有漢、彝、苗、傈僳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7%。祿勸縣于2019年4月退出貧困縣序列,作為一個剛剛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面臨著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人口貧困、文化傳承不易、漢語方言濃重等一系列問題。2021年,教育部聯合其他部門印發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1]該計劃依托之前在扶貧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通過推廣普通話來促進鄉村振興,提高大眾對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推動國家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立足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問卷研究以及數據解析,探討推普在祿勸縣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及路徑。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筆者于2023年7月—2023年8月赴祿勸縣縣城進行了實地調研。問卷發放區域主要是祿勸縣屏山街道,問卷一方面采取線上投放的方式,另一方面采取實地投放,填完當場回收。如遇填寫問卷困難者,則由調查者負責幫助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20份,其中有效問卷696份,回收有效率達到96.7%。
一、祿勸縣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現狀
(一)普通話學習途徑
在 “你主要通過什么途徑學習普通話”一題中,途徑主要是學校 (52.24%)、電視和廣播 (27.76%)、家庭孩子教授 (7.28%)以及社會交往 (12.72%)。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途徑是學校學習,除學校學習以外調查對象還會通過網絡媒體、線上自學等方式,如看電視、聽廣播或上網等來學習普通話,這表示調查對象帶有一定的學習普通話的傾向,有自學普通話的能力。
此外,通過問卷中 “您是否接受過普通話宣傳或培訓班”一題可知,僅有18.86%的調查對象表示參與過地方組織的普通話培訓。祿勸縣以培訓班形式開展的普通話學習和宣傳十分有限。盡管每年9月的第三周都舉行推廣普通話宣傳活動,但缺少針對性,并且缺乏完善的長效推普機制,普通話能力提升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二)普通話使用頻率
在祿勸縣,普通話的表達能力和使用頻率不高。祿勸縣的一部分貧困人群由于封閉的生活環境,很少走出自己的社區,活動范圍只局限于縣域。問卷中 “在日常生活勞動中,您會主動使用普通話嗎”問題,表示 “會”的占被調查者的8.11%,“經常會”的占32.17%,“偶爾會”的占19.58%,“不太會”的占10.2%,而 “不會”的占29.94%,由此可知,被調查者在日常生活以及不同的場合中,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并不高,甚至還有不少的被調查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使用普通話。
問卷中,被調查者在特定生活情境 (如人際交往、家庭溝通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使用普通話的人占25.62%,使用祿勸方言的人占68.76%,還有5.62%的被調查者表示會使用除祿勸方言、普通話以外的民族語及其他方言。結合以上兩個問題的結果,可以看出,祿勸縣居民在日常生活使用最多的語言還是祿勸本地方言,然后是普通話,最后是民族語與其他方言。因此,方言在當地居民的語言行為中占據主導地位。
(三)青壯年普通話能力與職業匹配、年均收入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過程中,青壯年成為主要力量。他們掌握多種語言,包括本地方言、民族語 (如彝語、苗語)、普通話和英語。此外,青壯年人群中,雙語使用者占據了大多數,占了總人數的57%,38.1%的人只使用一種語言,4.9%的人能夠熟練使用三種語言 (普通話、方言和民族語或普通話、方言和英語)。我們還發現,個人掌握的語言數量與他們的職業選擇密切相關。在那些只掌握一種語言的人群中,有26人只掌握民族語,主要年齡為45—58歲,長時間生活在村里,沒有固定工作;有231人只掌握方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會選擇在縣城做臨時工作,對于這些人來說,方言足以滿足日常交流和生活需求;還有56人只掌握普通話,其中大部分是來祿勸縣掛職的公務員或外地大學生。掌握兩種語言的大多數是學生,他們熟練使用方言和普通話,掌握普通話和英語的只有22人;有129人既掌握民族語也掌握方言,這些人要么沒有工作,要么從事農業勞動或商業活動。能夠使用三種語言的人不到10%,同時掌握方言、普通話和英語的有46人,主要職業是學生或其他外企工作,學歷普遍為本科及以上水平;另外,同時掌握方言、普通話和民族語的有30人,主要從事政府工作或商業活動。
從收入角度來看,普通話能力對個人經濟收入具有積極影響。[2]祿勸縣青壯年中,掌握一種語言的個體里,年收入在30 000元以下的人數最多,占30.9%;其次是30 001—50 000元,占34.2%,占比最少的是90 001元及以上的,不足1%;而在掌握兩種語言的青壯年中,年收入在30 001—50 000元區間的人數最多,占36.7%;其次是50 001—70 000元,占34.2%;超過90 001元的比例為1.5%,比只掌握一種語言的人群略高。在掌握三種語言的青壯年中,年收入在50 001—70 000元的人數最多,占37.4%;其次是30 001—50000元,占35.4%;而超過90 001元的比例為2.3%,遠遠高于只掌握一種語言和掌握兩種語言的。可見,隨著普通話能力的提高,青壯年的年收入水平也相應提高。這表明普通話能力與個人收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3]
綜合分析青壯年群體的職業分類,發現在務工、經商和其他這三類職業中,掌握普通話的人數占比都高于90%。這說明國家近些年在推普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根據 “費希曼-普爾假說”,[4]祿勸縣內部復雜的語言使用現狀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密切。這也說明提高普通話能力有助于鄉鎮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使他們能夠從事更多職業。普通話能力的提高不僅能夠推動祿勸縣的經濟發展,還能夠增加居民的收入。[5]
(四)對“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的態度
在相關政策認知的問卷中,“您了解‘推廣普通話,助力鄉村振興的方針嗎”的問題上,僅有17.49%的調查對象給予了 “非常了解”的回答,20.56%的調查對象 “比較了解”,而47.18%的被調查者的選擇是 “聽說或了解一點”,還有14.77%的被調查者選擇了 “不了解”。由此可知,祿勸縣居民對于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政策與方針的了解所知較少,對普通話推廣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
二、推普助力祿勸縣實現鄉村振興的相關建議
(一)優化推普政策,完善“推普+”手段
首先,應加強推普政策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推普政策需要明確推廣普通話的具體內容和目標群體,與鄉村振興的全面規劃相銜接。在制定推普政策時,應考慮到鄉村振興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注重推普政策的針對性和差異化。不同鄉村地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各不相同,推普政策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設計和實施。例如,對于語言環境比較封閉的地區,可以加大普通話培訓的力度;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可以注重提升普通話的應用水平和商業價值。
其次,在推普政策中引入市場機制和激勵措施,激發鄉村居民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設立獎勵機制、推出普通話培訓補貼、開展普通話角逐比賽等方式,引導鄉村居民主動學習普通話,并形成普通話的良好使用習慣。
最后,在推普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測和評估,及時調整政策措施。通過對推普政策實施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可以了解政策的實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同時,完善 “推普+”的各項手段,如 “推普+農業科技”“推普+工作技能”“推普+經濟收入”“推普+信息技術”等,政府部門還應與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進行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推普政策的實施路徑和效果評估方法,以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二)重視推普教育和文化工作
首先,應加強農村教育的投入。祿勸縣應加大對鄉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完善教育設施,提高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提升教育質量,形成長效機制,實現相對系統專業的教學。可以通過強化師資培訓的方式來促進農村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這種培訓旨在全面提高受訓者的語言水平和基礎教育水平,以滿足他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實際需求。
其次,應注重推廣鄉村文化,提高農民精神文明素質。祿勸縣應采取諸如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守護并傳承農村文化遺產、培養并引導鄉村的文化人才等措施,加大對鄉村文化的發掘和傳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加強農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鄉村文化創造力和活力。
再次,應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品質。祿勸縣可以通過建設文化廣場、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禮堂等公共文化設施,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提高對文化設施的管理和維修,確保群眾的文化權益和利益得到保護。
最后,地方政府應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培養。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借助信息科學技術的核心作用,通過創新方式來宣傳、銷售和管理特色農產品和旅游業,以實現鄉村產業的振興。例如,在祿勸的土特產包裝上,可以融入當地特色形象和語言文化,以提升視覺效果和設計感,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宣傳語。這樣不僅能吸引顧客和游客,還能創造出可觀的經濟價值。
(三)提升普通話使用能力,轉化語言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首先,提升普通話能力能直接影響居民求職就業。為了增加祿勸縣居民的就業機會,對居民的求職需要做有針對性的普通話能力培訓,提高就業質量。切實將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將語言文化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積極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讓語言資源體現其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多樣化的地方語言藝術和民俗節日中。可以通過將語言資源與旅游產業進行深度結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項目,并運用獨特的語言藝術和創意,開發出獨特的文旅產品,從而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的增長。[6]
其次,營造一個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通過深入挖掘村民身邊的成功案例,大力宣傳那些因掌握普通話而增加收入或改變命運的村民,發揮自媒體的優勢,讓推普對象真正意識到普通話對他們的經濟收益、生產生活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激發更多人的學習動力。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普通話的普及率,還能大大提高當地居民的語言能力,促進社會經濟進步。
最后,樹立正確、科學的語言觀。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作為我國語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并不是要消滅方言和民族語,而是要在推廣普通話和維護語言資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科學地保證鄉村語言的規范、多樣與統一,推動語言資源、語言生態、語言文化的和諧發展。這樣不僅可以讓群眾充分享受精神生活,增強文化認同感,還能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感情紐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立提供堅實的基石。
三、結束語
國家通用語言在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脫貧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隱性的,它通過提升個人的自我發展潛力和動力來發揮作用,對于那些因不通國家通用語言而阻礙共同富裕的少數民族群眾來說,學會并掌握好國家通用語言是一項重要且回報豐厚的投資。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仍有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改進。例如,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數據指標,建立更復雜的分析模型,以更準確地評估國家通用語言推普政策的效果,并探討這些政策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中的影響差異。此外,我們還可以比較不同推廣政策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效果,以優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同時,我們也需要適應新的業態,如 “推普+”和 “文化創意+”,培養新時代的村民。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EB/OL].[2022-01-0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9/content_5667268.htm.
[2] 黃少安,張衛國.語言經濟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 李蔚.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國民語言能力提升和國家通用語能力建設: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鄉村語言調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03):160-168.
[4] 魯賓斯坦.經濟學與語言[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5] 王宏宇.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問題研究:以四川省巴中市萬壽村為例[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2.
[6] 張珺文.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產業扶持政策實施的可持續性研究:以祿勸縣為例[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