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頌玲
摘 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心應放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上。在傳統的政治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機械記憶和碎片化知識的學習上,而忽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反思,忽視了他們對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全面實施大單元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完善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應用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重點在于課堂知識的講解和考核,如今高中思政課教學目標逐步轉向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yǎng)的關鍵[1]。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教學理念,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因此,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應用大單元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一、大單元教學概念及特點
大單元教學是課標改革后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通過將教學內容按照主題或者領域進行較大范圍的劃分,形成一個個包含多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的綜合性教學單元。這種教學方式強調整體性、深度和連貫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識。大單元教學不僅限于單一學科,它可以跨越不同學科,整合相關聯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看到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整合的過程中,教學活動設計要圍繞中心主題展開,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概念,形成網絡狀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整體性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其次,大單元教學強調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通過多樣化的探究方式,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主動探索和自我發(fā)現,促進學生建立起長期記憶,而非臨時記憶,從而實現持久理解。另外,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調整的,能夠適應學生差異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教師則作為指導者,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因此,大單元教學具有整合性、探究性、靈活性等多方面的特點,旨在營造一個更加有效和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大單元教學的實施優(yōu)勢
(一)整合知識結構
大單元教學的核心特性在于其整合性,即追求單元教學的整體化趨勢。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大單元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通過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重組,為學生勾勒出更為清晰的知識結構[2]。在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教學,導致知識點獨立且零散,學生難以將這些知識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不利于調動學生的活躍性。而通過開展大單元教學,能夠實現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重組,將相關知識點整合到一個單元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3]。因此,大單元教學可以整合課堂學習內容,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促進高效教學
就傳統的政治教學來看,教師側重于傳授教材中的各個單獨知識點,這種碎片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某些知識片段有所掌握,但并不利于學生學會用政治歷史的眼光看到問題,科學的角度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4]。而各種核心素養(yǎng)并非獨立存在,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完全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相契合。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應為學生打造一個有助于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學習環(huán)境,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對重組后的教學內容,可先引導學生整體認識,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使學生不斷提高綜合運用能力,為增強核心素養(yǎng)、增強課堂教學實效奠定基礎,強化思想政治學習過程。
(三)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新高考能力是指在新高考制度下,學生需要具備的全面素質和能力,新高考注重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更多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單元教學鼓勵學生在理解大的知識結構的同時尋找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嘗試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能夠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滿足新高考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同時在學生主動發(fā)展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另外,大單元學習中包含廣泛的知識,需要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克服困難,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學生應對新高考的挑戰(zhàn)。
三、大單元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應用意義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通常按照教材單元的劃分來進行教學,教師按照單元要求進行授課。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對知識點的劃分方式過于死板,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難以發(fā)現知識點之間的深層聯系,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嚴格分割,例如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無法培養(yǎng)實踐能力,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存在脫節(jié)現象。長期以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滿足,導致其只擅長于紙上談兵,而無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引入大單元教學,可以有效避免出現這些問題。在設計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相互獨立的內容根據其教學要求及特性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有機整合,避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在傳統學習模式中相互分離的情況。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綜合考慮,將較難的知識點合理劃分為多節(jié)課進行講解,而對于在內容上有共同點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歸納總結這部分內容,促進學生對比學習,助力學生總結出系統的知識框架。雖然有些老師對這種教學模式有疑慮,認為歸納同類知識點容易讓學生混淆,但實際上老師完全沒有必要有這種疑慮,把相似的知識點放在一起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動探究的意愿。相對于以前零散的學習記憶,將知識整合成體系來記憶的方法,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此外,在推行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學習能力的銜接[5]。如將增強公眾參與度的相關教學內容融入法治意識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將法治意識與社會參與度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所以,縱覽大單元教學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大單元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策略
(一)充分整合教材知識,完善政治內容體系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關注教材順序和所教課程單元,導致教材內容被分割為獨立知識點,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主動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建立單元框架,并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對教材不同單元的共性進行分析,整合相近內容,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開展必修四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guī)律》和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大單元融合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從規(guī)律到創(chuàng)新——科學精神與文化發(fā)展”的主題名稱教學。首先,教師為介紹大單元主題,概述科學與文化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通過講授,使學生了解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規(guī)律以及文化創(chuàng)新等基本概念。然后,開展課堂案例分析與討論,課堂討論可以根據兩個單元的內容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科學案例研究,分析牛頓運動定律的發(fā)現、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等重大科學事件,討論這些事件如何推動了世界觀的變革。第二個方面是文化案例研究,主要是引導學生考察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現代互聯網文化的發(fā)展,探討文化創(chuàng)新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為了深入強化學生的理解學習,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歷史場景模擬,學生分組扮演科學家、文化工作者等角色,進行討論和決策。在此,教師可以為每個小組布置一個現代科技或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并設計一個改進方案或創(chuàng)新點子。完成課堂思考討論后,各小組分享他們的項目成果,其他學生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供評價和建議,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就展示內容進行全班范圍的討論,強調科學精神和文化意識在當今世界的價值,強化學生的學習框架。基于此大單元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政治理論知識,而且還能夠在互動和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升華課堂主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大單元融合方法多式多樣,借助教學經驗升華大單元教學主題,為學生打造趣味學習途徑,能夠有效融合單元知識,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應用所學內容,助力大單元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水平。拓展課堂教學資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不斷探索和體驗,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為了促進必修二中第一課《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及第三課《我國的經濟發(fā)展》的充分聯動,教師可以開展“中國經濟制度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歷程及其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和理解社會現象的深度。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相關材料,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分享,理解和掌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其次,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體的經濟事件,展開課堂案例研究,如中國加入WTO、亞洲金融危機等,分析這些事件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討論完成后,為了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經濟制度及經濟發(fā)展相關知識,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與我國經濟制度和經濟發(fā)展相關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出專題報告,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進行合理評估。基于此,根據教材要求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系統、深入地理解中國經濟制度與經濟發(fā)展方向,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認知水平。
(三)創(chuàng)設情境化專題學習,深入理解課堂內容
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是以大主題為核心,整合課程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和實踐運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堂內容,在開展大單元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化專題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強化理解過程。為了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以相關的學習活動為主線,以整體的目標任務為驅動力,將教材單元轉化為活動單元,圍繞單元主題來開展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整體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例如,在開展必修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以“中國共產黨”為專題展開課堂學習討論。結合建黨一百年的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中經歷的變革和發(fā)展。首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兩會等政治議程,初步認識和學習黨的執(zhí)政理念。然后,根據對各個政治議程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研究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軸線的任務,促進學生逐漸理解共產黨是如何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借助多元化學習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時代的內涵和特點,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以及共產黨在百年巨變中逐步發(fā)展壯大,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因。為了強化學生的認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如《覺醒時代》《建黨大業(yè)》等,促進學生認識當時的時代背景和黨的創(chuàng)立過程,借助具體的歷史事件和影視資料為學生營造更加生動、形象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濃厚的情境氛圍中進行學習,深入理解政黨制度的內涵和意義,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水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改革推動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大單元教學作為新時期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改變傳統學習中的知識碎片化狀態(tài),構建完善知識體系,落實素質教學的要求。因此,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應充分整合教材知識,完善政治內容體系,確保學生在系統和結構性的框架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升華課堂主題,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究意識;創(chuàng)設情境化專題學習,讓學生有機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場景中,進一步深入理解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能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途徑,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操作以及自我認知等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龍浩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前衛(wèi),2023(26):119-121.
[2]魏佳芳.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2(11):4.
[3]陳家穎.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思政課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2.
[4]王萌.高中思想政治課高效課堂存在的問題初探[J].儷人:教師,2015(18):2.
[5]成麗娜.高中政治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