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開展群文閱讀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在策劃群文閱讀活動時,要注意把握教學的立足點,圍繞文體特征、表現手法、價值觀念等方面選文,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要找準群文閱讀的切入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抓實教學的發力點,組織學生從煉字視角、人物視角、情感視角等角度解析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李生福(1970—),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松樹鎮九年制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加強課程內容整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群文閱讀指的是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群文閱讀體現了課程內容的整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目標設計群文閱讀議題,選擇合適的文本,找對教學的立足點、切入點、發力點[1]。
一、基于語言建構,把握群文閱讀的立足點
(一)圍繞文體特征選文
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故此,教師可以將語言建構作為選文和設計議題的立足點。教師可以圍繞某一文體選文,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文章的文體特征。
文體特征大致可以分成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等幾個大類,不同的大類下還有一些不同的小類,教師可以再次細分小類,選擇結構更相近的文體組成群文,助力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特點。選文時,首先,教師要基于文章的文體結構特點,選擇同一大類的文本。其次,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文體相同,但有些許區別的小類文本,組成另一組群文,讓學生對比辨析。例如,同樣是記敘文,不同文本的結構方式可能不同。有的寫事類記敘文采用的是橫向的表達結構,展現同一件事情中不同人物的語言、行為。有的寫事類記敘文采用的是縱向的表達結構,按照時間順序來呈現事件的發展。如教師可以將《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方帽子店》《梅蘭芳蓄須》等敘事類文本放在一起,讓學生辨析并了解它們的敘事結構。
(二)圍繞表現手法選文
教師可以圍繞表現手法選文,將運用相同表現手法的文本組合起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總結這一表現手法的特點、表達效果,并自主創作,進行遷移運用。
表現手法的種類很多,既包括夸張、對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又包括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寫作手法。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荷花》《火燒云》都是描寫自然美景的文章,其中都大量運用了修辭手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其中運用了表現手法的句子或語段,并讓學生進行仿寫。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都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有一個學生據此仿寫出以下句子:“雞冠花好像一個驕傲的將軍,頂著巨大的帽子,一副神氣活現的樣子。”
(三)圍繞思想感情選文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表達相同思想感情的文本,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學習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意蘊深長、耐人尋味的文章,像《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梅花魂》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看似普通、實則意味深長的句子,說說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比如,《月是故鄉明》中寫道:“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大月亮”和“小月亮”分別代表了什么。通過品讀這個句子,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指向思維能力,找準群文閱讀的切入點
課程標準指出,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教師可借助群文閱讀教學的契機,尋找能夠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一)求同,培養思維靈活性
靈活的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挑戰、解決問題和創造新的想法。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等綜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教師可以把《鄉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等富有情趣、展現鄉土情懷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將美術學科的取景、配色、選材等創作技法融入文本解讀中,帶領學生剖析作者的寫作手法。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取景入手,結合《天窗》的內容,想象“天窗”就是取景框,分析作者是如何從獨特的角度進行寫作構思的。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深入探討作者是如何將美術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創作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作品的。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三月桃花水》中的“有一千朵桃花,點點灑在河面,有一萬個小酒窩,在水中回旋”這句話展開想象聯想,在腦海中匯成一幅畫作,從而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二)存異,啟迪思維批判性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主動探究文章的不同之處,并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
《貓》《母雞》《白鵝》等文章均以動物為描寫對象。教師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找出這幾篇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之處。如《白鵝》采用明貶實褒的表達方式,《貓》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母雞》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辨析,探討這幾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如有一名學生指出:“《母雞》一文描寫了作者對母雞情感的變化,展現兩種動物的不同之處,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了對母雞的贊美。”
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學會在分析比較中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形成自己的觀點,思維批判性有所提升。
(三)融合,提升思維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的深度和透徹性。教師可以選擇寓意深刻的寓言文章組成群文,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刻性。
比如,教師將《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等文章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尋找題目的相似點。有一名學生指出:“標題中都寫了兩個名詞,作者將它們聯系了起來。”
接著,教師讓學生從標題入手,猜測文章的內容:“那么,你認為文章會如何描寫這兩種事物的關系呢?請閱讀文章,找出文章在結構、主題思想等方面的相似點。”有一名學生在閱讀完后指出:“這些文章均運用了對比手法展現兩種事物的不同之處,然后表達觀點。”
最后,教師提問:“通過上面這些例子,你能總結出寓言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嗎?”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聚焦審美鑒賞,抓實群文閱讀的發力點
(一)從煉字視角理解作品深意
審美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教師可指導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作品的語言文字,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因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從煉字的視角出發,挖掘文章中一語雙關的詞句,引導學生賞析文字之美,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
教師將《示兒》《題臨安邸》《已亥雜詩》整合在一起,開展“古詩詞中的微言大義”主題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從煉字的角度挖掘其中有深意的詞句。教師先以某一句詩為例,帶領學生一起挖掘字詞中的深意,如“暖風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風”一語雙關,既指春天的暖風,又指淫靡之風,作者用這個詞語隱晦地表達了批判的態度。
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主閱讀,找出作品中一語雙關的詞句,挖掘作品深意。有學生指出,在《已亥雜詩》中,“九州生氣恃風雷”的“生氣”指的是生機勃勃的局面,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愿望。
最后,教師讓學生回顧自己寫過的文章,選出中心句,試著調整其中的個別詞句,讓文章也呈現出微言大義的表達效果。
(二)從人物視角感悟價值觀念
人物視角是審美鑒賞的重要切入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致分析人物的言行舉止,借此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宣揚的正確價值觀。
《朱德的扁擔》《鄧小平爺爺植樹》《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文章展現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偉大志向,教師可以將它們整合起來,開展“解讀人性美”主題群文閱讀活動。
首先,教師可讓學生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的語句,嘗試分析這些細節描寫所體現出的人物特質。比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中有這么一段描寫:“他站到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是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這一句對動作和語言的描寫展現了鄧小平爺爺一絲不茍的勞動態度。
其次,教師可提問一些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如果你是朱德身邊的戰士,會不會將他的扁擔藏起來?”從而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思考和成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最后,教師可讓學生以班級同學為對象進行創作,嘗試通過對人物言行舉止的描寫展現出他們的精神世界,凸顯人物的良好品德。
(三)從情感視角感受生命之美
情感視角也是審美鑒賞的切入點之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體會作品表達的情感,再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經歷,將自己的感悟寫出來。
《荷花》《白鷺》《珍珠鳥》等文章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還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教師可以開展“感悟自然美,體會生命之美好”主題群文閱讀活動。第一步,教師可先讓學生找出作品中刻畫荷花、白鷺、珍珠鳥的詞句,說說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第二步,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能體現作者與這些事物產生共鳴的詞句,說說作者分別用了什么手法謳歌生命的美好。例如,作者在《荷花》中用“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展現了自己與荷花的共情,表達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又如,作者在《珍珠鳥》中用“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等描寫展現動物與人之間相互親近,但互不干擾對方生活的關系,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第三步,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簡短的語句謳歌大自然,寫下自己對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謝紹賢.小學中低段群文閱讀教學文本的選擇[J].教學與管理,2019(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