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教育引領著教師對語文教材素養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爸腔劢逃狈绞较麻喿x素養資源具有生活性、體驗性、人文性特質。小學語文教材閱讀素養資源應當具有語文味、兒童味、生長味?!爸腔劢逃狈绞较麻喿x素養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要注重真、善、美。教材素養資源的開發能讓學生感受、體驗語文教材的豐富多彩、五彩斑斕。
[關鍵詞]小學語文;“智慧教育”;閱讀素養;資源開發
[作者簡介]劉露陽(1997),女,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西沿小學,二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4[文獻標志碼]A
伴隨信息技術的迭代更新,小學語文教學,在不斷地變革、變化著方式。教學中,教師要智慧地應用各種教學平臺、云數據等,努力建立一種智慧性能“語文課堂”。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的,能讓學生獲得語言智慧、思想智慧、情韻智慧。為此,從語文教材中發掘閱讀素養資源,充分激活語文教材中的智慧因子,引導學生智慧性地學習語文,深化學生的語文智慧性學習感受、體驗,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智慧教育”方式下閱讀素養資源特征
“智慧教育”方式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素養資源,包括紙質資源及紙質資源衍生出來的視聽媒體資源。只有充分應用資源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這其中的邏輯關系在于語文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占有資源的過程,在信息技術所支撐的智慧教育背景之下,語文閱讀的方式是多元的,閱讀的內容是豐富的,以多元方式支撐的豐富資源會使學生的閱讀過程更加深刻,同時也會讓學生的閱讀具有更多的智慧特征。因此,智慧教育方式下的閱讀資源不僅僅是自在性的,更是自為性的。換言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引導學生直接應用語文教材中的資源,而且要對語文教材中的相關資源進行多模態的轉化。
(一)生活性
智慧性的語文教學,不是機械的、枯燥地商討智慧的概念,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感受、體驗。因此,“智慧教育”方式下的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素養資源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生活是鮮活的,“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1]。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聯文本與自己的生活,讓學生從文本解讀中看到生活的影子。比如,教學《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時,筆者不僅要引導學生品讀文本,還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回憶自己的母親與自己的諸多往事,并將其寫下來進行研討、分享。這樣的教學看似與智慧教育沒有直接關系,但如果讓學生在回憶自己生活的時候能夠向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借力,能夠在網絡資源占有的過程當中聯系自己的生活,認識到自己對母親的情感有著怎樣樸實的一面,同時又有著怎樣需要提升的一面,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慈母情深的意蘊與內涵。對語文教材文本中的資源進行生活化加工,能提升學生的語文人文素養。
(二)體驗性
智慧性的語文教學不僅僅要把握語文教材文本的內容,同時也要把握語文教材文本的形式?!爸腔劢逃狈绞较碌拈喿x素養資源應當具有“體驗性”。所謂“體驗性”,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發掘文本資源、解讀教材文本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抓住文本的語言,引導學生品讀語言、分析語言,進而通過文本語言去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等。這種對文本內容、形式的把握不是概念的說教,而是從文本中的字里行間入手的。比如,教學《桂花雨》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的具體描寫如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來體會“搖桂花”的急切心情。在教學中,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想象、模仿“我”纏著母親搖桂花的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用自身的動作、表情等來表現。智慧性的語文教學是一種體驗性的語文教學。
(三)人文性
人本性、人文性等是智慧教育方式下語文教學的又一特質。文學就是人學。智慧性的語文教學從“人”出發,努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一種“為了人”的品格。智慧性的語文教學與人的生命貼合。一般來說,智慧性的語文教學往往是思想的光輝與人性的光輝交相輝映,智慧化的語文教學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距離人性更近。比如,教學《刷子李》這一篇課文時,筆者不僅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對刷子李的正面描寫,同時引導學生揣摩、把握課文中對曹小三的細致側面描寫。相比較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更能襯托主角的形象特點。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細讀、精讀教材中描寫曹小三的語句,進而通過曹小三的心理變化來感受、體驗刷子李的高超的技藝。智慧性的語文教學,彰顯著語文教學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美。
智慧性的語文教學具有生活性、體驗性、人文性。在智慧性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實踐語文教材文本中的智慧資源。智慧性的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作為語文老師,要努力通過智慧性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語文的“美的世界”中徜徉、遨游。
二、“智慧教育”方式下閱讀素養資源體現
智慧不僅僅是語文教材的展現,也是學生本質力量的展現。語文教材學要求學生不是一個被動的語文學習者,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語文學習者。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掘、彰顯、弘揚教材文本中的素養資源,而智慧教育方式下的閱讀素養資源體現為“語文味”“兒童味”“生長味”。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教育方式下的語文閱讀素養資源的發掘,能幫助學生構筑美好的“人生之路”。
(一)讓語文閱讀素養資源洋溢“語文味”
“語文味”是一種富有教學個性、文化氣息,同時又具有美感、詩意的語文學習境界。當下的語文課堂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盡管在教學語文,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卻缺失了“語文味”。不少的所謂的語文智慧課堂,充斥著大量的非語文東西,比如音樂的、圖畫的、文藝的、表演的,等等。這樣的課堂看起來多姿多彩,卻偏離了語文學科的軌道,且又不屬于跨學科教學實踐,因此也就很難體現出應有的語文味道。真正的具有語文味的智慧化語文教學,應當直面文本本身,從教材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入手。細膩的、精致的語言品味能讓學生自由出入教材文本,而對教材文本的自由出入則是語文教學充滿智慧性的不竭源泉。比如,一位教師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的古詩詞三首《四時田園雜興》《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村居》時,播放《森林狂想曲》,刺激的聲響、唯美的畫面,的確能給課堂增色不少。但這些都只能作為一種背景與點綴,而不能大肆渲染。多媒體的濫用容易讓語文教學異化,或者說容易讓語文教學誤入歧途。我們認為,只有從文本本身入手,才能將學生帶入田園詩的美好意境之中;只有從教材本身入手,才能讓學生感受、體驗到詩歌中飄散著的濃濃的美感。
(二)讓語文閱讀素養資源飄散“兒童味”
智慧性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基于兒童立場,努力讓課堂飄滿“兒童味”。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打開學生的感官,啟迪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去。學生的語文學習應當是多感官的語文學習,他們用小眼睛看、用小耳朵聽。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語文學習的全身心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一種通感。比如,教學《山居秋暝》這首詩時,筆者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反復感悟。在誦讀中引導學生抓住“空”“新”等字詞,啟發學生多想象、聯想,讓學生將視覺、聽覺、動覺甚至味覺融通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詩歌中的靜態與動態描寫,領悟詩歌中的動靜結合的寫作藝術。當孩子們的感官通道被打通之后,學生就能走進田園詩的畫面之中,就能融入田園詩的意境之中。詩歌中的有聲有色的意境,能讓學生獲得浸潤式的感受與體驗,體會到詩歌的靈動流轉的意境之美。
童年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理應為兒童階段的學生打好人文基礎。人文基礎的夯實很顯然不依賴于空洞的理論說教,而依賴于學生的實際體驗,所以,當學生閱讀的時候,如果能夠讓相關的閱讀資源有濃郁的兒童味,那么兒童在閱讀的時候也更容易獲得心靈上的共振,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加工閱讀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屬于自己的認知。這種飄散著兒童味的閱讀課,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筆者以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抓住閱讀這一關鍵環節,運用具有兒童味的閱讀資源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
(三)讓語文閱讀素養資源體現“生長味”
生長性是語文智慧性教學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在語文智慧性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學習力的提升,要著眼于學生的語文生命的生成。為此,教師要從語文學習方法、策略的視角進行相關的內容滲透、融入。換言之,智慧化的語文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語文學習的方法,要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感受、體驗、創造。比如,教學《麻雀》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在引導學生弄清教材文本敘事的起因之后,追問:作者為什么要詳細地寫小麻雀的外形?從而讓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度思考、探究。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寫作的重要法則——“如何將事情寫清楚?”學生會從“寫作”的視角來考量文本:正是因為突出了小麻雀,后面的老麻保勇護小麻雀才水到渠成。這樣的引導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教材文本的結構、邏輯,更讓學生掌握了教材文本寫作的基本“秘訣”。
智慧化的語文教學,不僅僅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教材閱讀素養資源的發掘,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閱讀素養資源。智慧性的語文教學能培育學生的思辨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實施智慧性語文教學,要緊扣教材文本,積極發掘教材文本中的相關的閱讀素養資源。智慧性的語文教學兼顧文本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致力于培育學生的智慧性的言語表達和交往。
三、“智慧教育”方式下閱讀素養資源發掘
從根本上來說,語文教學如果不能提升學生的智慧、增進學生的審美,就不是一種“意義之教”“價值之教”,而是一種“功利之教”。[2]智慧性的語文教學,能讓學生感受、體驗到語文教材文本的魅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體驗到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沉潛文本之中。為此,教師要注重語文閱讀素養資源的發掘。
(一)真的體現
統編版語文教材都是“雙線組元”的,即每一篇都設定一個人文主題,同時又將語文要素融入其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體現教材資源之真,這種真既體現為現實之真,同時又體現為邏輯之真。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太空生活趣事多》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由于學生對太空缺乏認知,為此,筆者就給學生觀看《太空課堂》等相關內容,讓學生真正感知到太空中的相關趣事。由于這些資料來自于中國航天員的內容,因而更能彰顯語文教材素養資源之真。如此,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文本中相關的趣事。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發掘教材素材資源,更要豐富、拓展、延伸教材素材資源,要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度加工。為此,教師可以將部分資源的學習、跨媒介的表達等放置在課前、課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整體性效能。在智慧性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材文本作為載體,將相關的素養資源融入、滲透到教材之中,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同時深化學生對語文教材文本的理解。
(二)善的敞亮
智慧性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相關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師生、生生之間展開民主、平等、自由的對話。對話,彰顯著一種“學習之善”。作為教師,要深入發掘語文課文中的思辨點、和諧點等,并將其作為師生、生生對話的“交匯點”。圍繞對話引導學生辨析,從而點亮學生的思維。比如教學《珍珠鳥》一課,筆者就引導學生圍繞“信賴可以創造美好的境界”這一主題展開研討:小珍珠鳥是怎樣一步步親近“我”的?“我”是怎樣獲得小珍珠鳥的一步步的信任的?圍繞著文本進行對話,點燃學生的文本思維,讓學生對文本的思考逐步深入。教學中,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移情置換:如果你是被關在籠子里的小鳥,你會喜歡限制你自由的溫暖的、舒適的籠子嗎?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相關的問題,來彰顯語文教材素養資源之善,能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呈現出一種良善之美。
(三)美的發掘
智慧化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對語文教材文本之美的發掘。語文的美,美在景、美在情、美在意。作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探尋語文學科之美。比如教學《丁香結》這一課時,有學生認為,古詩詞中的“丁香結”大多數象征著幽怨、哀愁。本文“丁香結”在作者心中也代表著“愁”嗎?通過這樣的一種聯想、想象,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在本文中,學生認識到作者以“丁香”寫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這里,教師可以抓住這樣一個“矛盾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辨,從而讓學生逐漸地、不知不覺地感悟到作者的豁達胸懷,領悟到文章整體性的意蘊。如有學生說,作者借助于“丁香結”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一些困難,都會遇到“結”,但是沒有“結”是解不開的,我們要勇敢面對;有學生說,“丁香結”比喻生活中的困難、癥結,但對于這些困難、癥結等,我們都應當勇于面對、樂觀對待。
智慧教育引領著教師對語文教材素養資源的開發、應用。在智慧教育大背景下,教師要真正地“以學定教”“因學施教”“順學而導”。[3]為此,積極地、充分地發掘語文教材中的資源,并使之具有一種“真善美”,從而促進教材素養資源開發,創新教材素養資源開發。教材素養資源的開發,能讓學生感受、體驗語文教材的豐富多彩、五彩斑斕。
[參考文獻]
[1]管賢強,陳曉波.實例研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實施的有效路徑[J].語文建設,2020(07).
[2]賴文沁.小學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的現狀、問題和建議[D].上海師范大學,2020.
[3]崔巒.方法引領實現高效的主題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