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豐富小學音樂課堂內容,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思維,具有較大的教育價值和意義。本文以小學音樂教材為例,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并從影視素材、古詩詞文化、演奏表演和節日文化四方面探究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音樂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質品質、理想、信念、精神的綜合,也是實現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就要大力增加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材、課堂中所占比重,多角度、多層面地開拓音樂教學資源,為音樂課堂的構建和開展增加更豐富素材和元素,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全面、細致的認識,并基于音樂課堂中的傳統文化資源傳承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強化學生民族意識和文化自信。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
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有效拓寬信息、文化融合途徑,導致文化更加多元,學生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受到影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成長、提升和發展帶來正確導向。
1.推動學生全面提升發展
音樂學科屬于藝術領域,與其他學科具有較大差異。音樂教學活動不僅重視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側重于學生視唱、演唱、聽力等方面的能力,并依托于此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小學生好奇心、探索欲望強烈、濃厚,喜歡多元、新穎、趣味的事物,而音樂學科相比其他學科更具趣味性、豐富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特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探索音樂過程中吸收、掌握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品質、文化元素自然內化為知識結構,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品質和思想品質,使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對客觀事物和不同事件具有辯證性判斷能力,實現學生全面提升和發展。
2.促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信念等,而音樂是文化、時代的外在體現,也是國家軟實力、民族精神品質、傳統文化的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原始社會、古代封建社會、近現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等多個時期,不同時代文化的精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構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音樂之間具有密切聯系,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堅實基礎。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能夠使學生基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深層次把握音樂中體現的時代文化特點,對傳統文化形成較為全面、細致的了解,真正改變僅注重唱功、唱詞的音樂課堂,使學生基于音樂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3.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下,音樂課堂教學的內容、資源、主題和目標等來源于教材,教師運用講授、訓練的方式構建課程,導致小學音樂教學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學生容易對音樂產生抗拒心理。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音樂課堂中,可以突破教材、教法的局限,進一步豐富小學音樂課堂,構建更加新穎、趣味的音樂課堂,使學生深度感知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內涵和魅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科的興趣和對傳統文化的探索欲望,提升音樂學習質量的同時傳承傳統文化,以更加新穎、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
4.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小學階段音樂課堂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推動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實現德育與音樂課堂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在不同視角下深入鑒賞、分析音樂作品和歌曲,在提升文化素養的基礎上提升藝術素養;基于音樂形式真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落實素質教育,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綜合提升和發展。
5.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不斷提升和發展,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逐漸發生變化,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較高專業素養,還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具體性特點,可以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不僅如此,傳統文化與小學音樂的融合,可以為學生創新和發展提供靈感和理論元素,充分激發學生想象力。將傳統文化與藝術有機結合,擦出不同火花,以新穎方式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能使學生明確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生活、學習中積極創新。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基于觀影開展音樂教學,收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
小學階段學生處于通過視覺、感知覺認識世界階段,對知識的理解多來源于視覺和思維加工。由此可見,小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經驗的重要途徑是視覺和具體形象思維。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學生會依據看到的內容將其進行劃分類別,根據深度思維加工,進而保存記憶和理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視覺、具象思維的學習特點,將影視作品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在增加音樂課堂趣味性的同時激活學生的感知和視聽覺,引導學生在影片中提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這不僅能推動學生深層次理解音樂作品,還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全面了解音樂作品特點,精心選擇與音樂特點、風格和題材相符,具有教育意義的影視片段,促使學生學習音樂時以視覺理解作為切入點,逐漸拓展至聽覺;依據視聽覺聯合的方式構建具體形象,使學生在演唱、欣賞過程中感悟優秀傳統文化。
《盧溝謠》是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由李明圣作詞,鄂矛作曲,收錄于2011年發行的專輯《唱響中國》中,作為紅歌選入教材。作者創作靈感來源于在盧溝橋頭月光下看到一群孩子在橋下玩耍,歌中包含作者對戰爭時期留下痕跡的感受,具有豐富的家國情懷。歌曲在教材中作為鑒賞類音樂作品,主要在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和復雜情感。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音樂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情感選擇影視作品。不僅如此,歌曲中蘊含作者的復雜情感,教師可以“抗戰”作為切入點,搜集相關影視作品,明確作者在故鄉看到盧溝橋的情感和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懷,明確革命先輩在抗戰時期為民族的解放做出的努力和體現出的精神品質,提升學生思想高度和精神品質。基于此,教師可以截取《亮劍》《雪豹》《西安事變》等影視作品片段,在課上播放,凸顯戰爭的殘酷和中國人民不懼艱難、勇于抗爭的精神品質,使學生吸收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和精神品質,形成愛護和平、珍惜和平的思想意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深刻理解《盧溝謠》的內涵,理解作者的情感,深入挖掘音樂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培養其文化意識,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2.基于品詩開展音樂教學,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中華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將理想抱負、政治思想、情感、家國情懷等方面情緒融入創作的詩詞中,將優秀的精神品質和理想信念、中國民俗、語言文化壓縮至七言、五言詩句中。如果教師能夠將詩歌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帶領學生感受、體會詩歌中的情感、意境和品質,并將其與音樂有機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明確音樂中韻律特點,還能基于詩詞品味音樂中蘊含的意境和情感,實現詩樂之間的相互融合,以音樂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游子吟》體現了濃烈的母愛。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引領學生從詩詞品讀的角度探究音樂,推動學生理解詩詞中蘊含的情感,以音樂形式傳承文化的同時由內而外地抒發學生對母愛的感激之情,激發學生內心中對母親的愛。首先,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賞析詩詞,體會詩詞中蘊含的真摯情感,運用信息技術復原詩詞中描繪的場景,即游子臨行前母親為其縫衣的場景,使學生在直觀形象的促進下感受偉大母愛和游子對母親的感激之心,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教師要基于詩詞品析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母親每日在學生上學前的關心和準備,如早餐、書包的準備等,并進一步聯想生活中體現母愛的小事,將詩詞中的場景、情感、品質和文化與生活實際相連,使學生基于生活中的小事體會詩詞中的情感。最后,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引導學生基于詩詞韻律、朗讀技巧與歌曲有機結合,將自身情感充分融入歌曲中,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深入把握中華孝道文化,并將其引入生活實際中,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一步提升自我。
3.基于表演開展音樂教學,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
通過上述案例可知,小學音樂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如詩詞文化、傳統思想和戲曲文化等,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較大便利。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教材,明確音樂教材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如傳統樂器、古詩詞等。因此,教師可以基于教材中傳統文化的體現,以傳統器樂曲作為切入點,通過演奏、表演的形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滲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藝術能力和藝術素養;基于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推動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把握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以,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可以以傳統樂器作為切入點開展演奏、表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傳統樂器的魅力。
《打擊樂器分類》是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不同打擊類樂器的分類展開,包含鈸、鼓、鑼等樂器為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側重于樂器的分類,還要重視樂器背后的歷史、使用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各類傳統樂器的特色和演奏方法。在教學時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進行音樂創作。二年級的學生思維不受客觀事物影響和局限,具有豐富想象力和思維發散性,處于是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運用手中的樂器創作音樂,并為學生播放由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如以二胡為主的《二泉映月》、以笛子為主的《姑蘇行》、以古箏為主的《高山流水》等,為學生提供創作靈感和豐富素材,助力學生打開思維,明確自身創作目標和想法,從而運用手中的樂器進行演唱和創作。基于二年級學生的音樂能力、素養較弱的特點,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想法、創作方向的基礎上,給予一定幫助和指導,促使學生順利將想法落實,樹立自信心,有效培養創新能力。在各小組創作出音樂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成果展示活動,由其他小組和教師共同評價,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和素養,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和發展自我,傳承中華傳統樂器文化,使民族音樂文化不斷發展,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4.基于傳統節日開展音樂教學,拓展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儲備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而受節日文化的影響,出現了許多與傳統節日相關的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增加學生文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使學生感受節日文化中所體現的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吃苦耐勞精神、家國情懷等。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挖掘音樂中蘊含的節日內涵,基于傳統節日滲透道德品質和精神品質,促使學生在課堂中進一步提升自我。
《過新年》是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內容,歌曲主要體現新年到來的喜慶氛圍和情緒,以歡快為主要基調,是中國年文化的一個典型體現。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為凸顯出新年的喜慶和歡愉,可以準備仿真餃子、窗花、對聯、福字、電子鞭炮等教具,并在課堂中請學生參與班級布置,共同裝飾班級,在裝飾班級的過程中營造新年喜氣洋洋、不斷忙碌的氛圍,使學生在忙碌中感受新年的喜慶氛圍。同時以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示新年習俗背后的內涵,如放鞭炮、貼窗花和對聯、福字是為趕走年獸;置辦年貨反映了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活特點,等等。以此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明確新年各個習俗的來龍去脈,形成獨特理解和感受,并在輕松、喜慶的氛圍下帶著愉悅、放松的心情演唱歌曲。此時,學生基于氛圍和對新年習俗的理解,形成獨特體會和感受,不僅僅感受到了喜氣、愉悅,還生發出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以及對新年的期待。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切實體會、感受融入歌曲演唱中,從而提升歌曲演唱質量,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綜合提升和發展,培養其藝術素養和文化素養。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分析其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需求,并以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傳統文化素材為抓手,如影視作品、古詩詞文化等,將其融入課堂中。以此作為傳統文化的融合載體,構建高效小學音樂教學,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深層次把握傳統文化,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石萍《小學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理解與培育》,《華夏教師》2022年第36期。
[2] 王歡、曹楊《融媒體環境下四平市中小學生音樂教學路徑分析》,《戲劇之家》2022年第35期。
[3] 楊飛美《小學低段音樂課堂常規構建》,《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4] 邊鈺蕾、石蔚《小學音樂課堂中情景教學的應用》,《戲劇之家》2022年第35期。
[5] 徐文馨《人工智能技術下小學音樂教學優化策略》,《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