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華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融合,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然后尋找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融合策略,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數學教學 應用價值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26
小學處于系統教育的初步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可以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多寶貴的資源,促使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還能在學生的心中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此為契機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情懷與德育素養,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傳承并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近幾年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滲入。數學教師一定要把握良好的機遇,通過合理的手段將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1.保護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新時期,各種文化不斷交織,社會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遭到巨大沖擊,不少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消失的困境,因此保護并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刻不容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對民族文化充滿熱愛,擁有更強的文化自信心,有助于未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
2.有助于塑造小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出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擁有深厚的底蘊和巨大的教育價值,將其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幫助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不斷提升學生的品德素質,使更多小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品質。
3.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資源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開展,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主體已逐漸從教師轉變為學生,傳統的教育資源顯得較為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及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可以使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確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缺乏強烈的融合意識
要想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前提在于數學教師要有強烈的融合意識以及較強的文化素養。然而當前有的數學教師并未深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僅僅將其看作數學的發展史,導致在融合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近幾年小學數學開始出現功利化的發展傾向,有的數學教師為了按時完成上級下達的各種目標與任務,很少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教學方式仍然以傳統的“滿堂灌”以及反復做習題為主,導致學生對小學數學學習逐漸喪失興趣。
2.使用的融合方式較為機械化
小學數學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要做到多樣化,然而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不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傳統文化知識,或者僅僅在擴展環節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內容,對于具體的發展歷史以及相應的事件并未給予詳細的介紹,導致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認知。除此之外,也有的教師在融合傳統文化時僅將數學教材里面的歷史資料、數學家生平等拿來向學生講解,沒有將其與數學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導致課堂教學顯得相當單一,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
3.缺少對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
數學教材中包含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這就需要數學教師不斷進行挖掘。不過就實際的課堂教學開展情況來說,有的數學教師過于重視教材內容,在融合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上僅僅以教材為主,只是向學生反復講解教材里面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缺乏主動挖掘并探知教材以外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導致學生無法透徹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很難幫助學生開闊視野。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引導學生主動了解
目前小學教材中包含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不過大部分顯得較為隱晦或者僅僅以拓展的方式體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的數學教師不重視積極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各種傳統文化元素,在講解時一筆帶過或者干脆不講,導致學生不重視傳統文化。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元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了解和認知,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完美的圖形——圓》這部分知識的講解。教材的“你知道嗎?”板塊,重點對古代知名數學家祖沖之進行介紹,包括他的生平以及取得的成就。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應用該文化元素,讓學生了解祖沖之是世界上首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數的數學家;與此同時,數學教師還可以積極引入其他古代數學家取得的偉大成就,比如劉徽的經典名著《九章算術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小學生更深刻地感知數學與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2.將數學傳統文化故事積極引入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的理解
數學教師需要對小學生的個體特征進行深入了解,比如活潑好動、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在課堂講解時需要通過合理的途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講解時需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積極引入數學傳統文化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要積極滲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中國的熱極——認識正負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引用一些有趣的數學文化故事,通過“正負數的由來”引入課堂教學。史料中有明確記載,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正負數概念,三國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專門定義了正負數的概念,他認為在數學計算時倘若不同量的意義相反,就要通過正負數對這些量進行區分,同時他還專門用黑色和紅色小棒擺出相應的數,分別代表負數和正數。劉徽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編著出著名的《九章算術注》,在該著作中明確指出正負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他是全世界最早提出該法則的數學家。不難看出,早在古時候中國數學家就對正負數有了一定的認知,還通過不同顏色進行表示,沿用至今。通過該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數學有關的傳統文化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的定義和法則,為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3.積極融合傳統文化,設計“結構化”的教學情境
數學教師還要注意設計“結構化”的教學情境,使傳統文化和數學教學之間能夠深度融合,實現一脈相承。利用該方式可以讓深奧的數學道理和知識變得更加生活化,學生學習起來也將更為容易,了解更多與數學有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統計與概率屬于小學數學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要求小學生要學會數據的分類,擁有分類的意識,并主動收集和整理數據。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感覺學習難度較大,因此數學教師可以選擇類似中國經典古詩詞的素材,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比如在剛學習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引入杜甫和李白等著名詩人的經典作品,創設課堂學習情景,讓學生主動進行分類;隨著學習難度的持續增加,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不同作家的詩詞作品進行統計和整理,并將其制作成表格或者統計圖,實現數據的歸納和分類。這種教學手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理念,強化其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思考,還能使其了解古代優秀詩人的經典作品,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4.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教材中有大量與數學游戲、數學理論發展史有關的內容,通過這些內容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很好地凸顯出來。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對教材編著人員的編排思路進行揣摩,然后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并對教材展開深度解讀,在此基礎上積極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數學教師還要以教材為基礎,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除挖掘外在的傳統文化內容之外,還要對其中潛藏的數學文化知識進行深度挖掘,才能將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數學課堂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
從古至今,中國都不缺乏優秀的數學家,從古時的劉徽、祖沖之到現代的華羅庚以及蘇步青等,他們為探求數學真理做出過各種努力,在科學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取得巨大的數學成就,為中國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挖掘數學文化資源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到圖書館或者互聯網進行檢索,了解更多與數學大師有關的知識和故事,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知識的巨大魅力,擁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例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數學教師在課前可以準備好傳統的剪紙,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剪、做、畫,讓學生自由設計不同的軸對稱圖形,充分感知數學圖形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提升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剪紙這一經典的傳統藝術。再如,在講解《圓的認識》的知識點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列出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圓形的物品,比如硬幣、跳跳球、救生圈、籃球等,然后借助傳統文化展開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圓的特點、意義,比如傳統文化中“圓”象征著團圓和圓滿,屬于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和向往。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數學知識,同時還能強化學生對傳統數學文化的了解和認知。
5.開展豐富的課堂實踐活動,提升教學效率
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并應用數學知識,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同時還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因此數學教師要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積極創設各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例如,講解《統計圖的選擇與應用》這部分知識點時,數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然后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實踐活動。首先,數學教師將兒童身高與體重的對照表展示給學生,并對其中的要求和統計方法詳細介紹。隨后要求學生以小組作為單位分別統計所有成員的體重和身高,然后引導學生根據統計的信息繪制統計圖。需要注意的,在繪制統計圖的時候并不明確要求需要使用哪種圖,不明確要求具體的表達方式,讓學生開動腦筋,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進行繪制。最后我們會發現不同小組繪制的統計圖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小組結合小組成員的身高體重等情況,將對比結果繪制在圖中,以此獲得折線統計圖;有的小組統計并整理小組成員的體重和身高,將其做成扇形統計圖;也有的小組僅對小組成員中的少數成員的身高與體重做出對比,然后繪制出條形統計圖。隨后,教師可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中折線、扇形等方面的知識。利用這種教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統計圖的繪制技巧和方法,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促使其進行積極思考,不但可以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6.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古人的精神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類似于需要進行塑造的泥坯,教育正是為泥坯塑形的過程。數學教師要想將這些泥坯打造成外形精美、內涵豐富的藝術品,就要充分把握教學的技巧,同時也要有足夠的耐心。換句話說,數學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除向學生講述數學基礎知識之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社會責任意識和數學文化素養。不少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都遇到這樣的問題:往往花費了很多時間,不停地維持課堂秩序,卻沒有有效幫助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對此數學教師一定要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以及想象力豐富的特征,積極融入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巧妙融入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經典小故事,一般可以放在下課前的數分鐘進行講解,比如鑿壁借光、田忌賽馬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集中注意力聽講。與此同時,利用這些小故事還能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古人的精神。
綜上所述,小學生擔負著國家未來發展的重任,數學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講解中,數學教師可及時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數學學習逐漸產生興趣,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小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實現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浩哲《我國傳統數學文化融入教科書的價值、現狀與展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為例》,《課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
[2] 陳亞萍、付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地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涵、價值與途徑》,《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3] 拉毛草、董連春、何偉《少數民族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藏族數學文化為例》,《數學教育學報》2023年第1期。
[4] 韓夢婕《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年第1期。
[5] 陳婷、李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科書:現實樣態與行動路向》,《課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