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摘 要】文章主要對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價值及其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詳細的分析,并探索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創設教學情境,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結合具體生活案例開展教學,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助力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探索 數學思維能力 圖形與幾何
在小學數學模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推動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全方位落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學科學習積極性,為社會提供綜合性的人才。數學教師針對本班實際情況探索可行方法,可以推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價值
(一)有效推動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全方位落實
小學數學與后續階段的中學數學學習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后者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高深的數學知識以及技能,小學數學側重對學生數學學科思維以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通過在小學數學各教學環節滲透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借助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模塊來實現數學學科的靈活化、開放化和現代化發展,是響應國家新課程改革以及落實素質教育等各項要求的必然選擇。
(二)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意識
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模塊融入小學數學各教學體系當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滿足感,還能夠有效利用數學思維中的綜合性、全面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來推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以及個人的長遠發展。
(三)培養綜合性人才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創新意識等綜合素養,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二、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數學教師缺乏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有效開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和模式策略,以至于無法支撐起在本班開展有效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其次,部分數學教師不夠重視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缺乏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積極性,僅僅是在公開課或是學校領導、教師聽課時才會涉及數學思維能力等除學科基礎知識以外的內容教學,使得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有效落實。再者,部分數學教師并沒有在開展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活動后進行有效跟進以及自我反思,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模式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缺乏及時的改正和探索。
三、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探索
(一)創設教學情境
結合生活化的元素來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以及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是當下許多數學教師以及其他學科教師常用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手段。其目的是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場景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并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及設問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激發其探索欲望。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章節內容時,課程要求學生能夠自主辨別方向,找出東南西北的排列規律,并要求教師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幫助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效理解和掌握該模塊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以教室中心的學生為原點,讓學生分別說出自己在班級中處于什么方向以及具體的位置,并讓學生說出自己與相鄰同學之間的位置關系。然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向學生展示學校的示意圖,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探索“操場在教學樓的北偏西60度方向,距離圖書館240 m,辦公樓在教學樓的正南方,距離教學樓有100 m,食堂在……”,并根據教師提供的數據畫出精準的地圖。通過結合具體生活化的案例以及開展小組合作探討,以此來有效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并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
(二)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
數學學科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上,還需要教師通過實踐活動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簡單易懂且生活化的形式,從而不斷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認識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探索班級以及學校里有哪些物體和場地與正方形、長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相似,然后讓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來探索并動手畫出這些圖形。學生在所畫出的圖形背后寫下對應的名稱,然后再開展“我心目中的學校”的實踐活動,將所收集和畫出的圖形以及對應的名稱進行自由搭配。通過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化元素相結合并配合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以此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各種圖形的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教師也可以讓各小組對小組作品進行評價,并由教師和其他同學來共同選出最具創意獎、團隊協作獎、最佳創作獎等各種獎項,對于表現優秀的小組或是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獎勵,例如,可以免除一次數學作業或是直接指定其他小組成員表演節目等。
(三)結合具體的生活案例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且能夠將理論知識全方位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學科。因此,教師可以將數學學科各模塊教學以及思維能力培養內容與具體的生活案例結合,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以及現象與數學學科理論知識相結合,通過生活化和形象化的形式將數學知識呈現給學生,以此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升知識的接收效率。例如,在學習幾何有關的知識模塊時,教師就可以將其與分數有關的內容進行融合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扮演小賣部的售貨員或購買商品的學生。教師創設情境:學生一共有60元,需要購買15元的洗衣粉、10元的生抽、20元的火腿腸、12元的大蒜。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別算出各種商品占總資金的比例。由于都是涉及真實場景的生活化元素,所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與其他同學的共同合作下,很快就能算出洗衣粉、生抽、火腿腸、大蒜所對應的1/4、1/6、1/3、1/5的分數關系,然后教師再讓學生用一張紙來畫出各物品占總資金的比例。又如,在學習周長相關內容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周長有關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拿尺子在教室里測量黑板、文具盒、黑板擦等各種物體的具體周長,讓學生利用工具來進行生活化實踐和理論知識的學習,以此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認知并實現內化效率、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
(四)加強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生生互動以及思維之間的碰撞,從而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實現互相學習、互相進步。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合理分配任務,讓學生在各個小組中有所做、有所展、有所獲。例如,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出示三個不同的三角形,分別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并詢問這三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相等,有什么方法驗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剪、拼、量等方式,最終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活動,為學生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景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圖形與幾何”為例[J].天津教育,2022(25).
[2]付玲義.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江西教育,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