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丹
摘 要:在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又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因此,文章在分析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守法、懂法、用法的觀念,逐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教育;培養策略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缺乏重視
應試教育下的教學常常會忽視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只重視文化課程內容的教學,長此以往易造成“讀死書,死讀書”的現象,完全背離國家要求的素質教育軌道,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家長在家庭中有時也會忽視孩子在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育,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懂了。這無形中造成孩子不良習慣的養成,甚至有些釀成了大錯,而后悔莫及。因此,在社會大環境下,學校和家長雙方都要對法治教育課程提起高度重視,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逐步建立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為共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添磚加瓦。
(二)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和開放性
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未能引起部分教師的充分重視,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相對落后。而以現階段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這種模式根本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照本宣科的教學不僅會造成課堂氛圍不佳,還會導致教學進度緩慢等不良后果。
(三)教學效果不佳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守法觀念,培養法治意識,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基本權利。否則,學生就無法提起重視,效果自然差強人意。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深化知識理解
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的差異,不能在日常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來說,更要求學生要對人、事、物的看法具備實際理解和處理的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教材,讓學生在枯燥和專業化的理論知識中消化和理解,只會造成學生對于知識理解的一知半解甚至是一頭霧水,結果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阻礙了學生法治意識形成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具體內容并結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在課前搜集好相關案例作為輔助,將其更好地應用在課堂上。
例如,在“學會溝通交流”中,溝通交流這一內容,學生的周圍有很生活化的事情,但是假如教師單純講解教材內容,學生難免感覺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生活化的小劇場“這一溝通好不好”,讓學生在這些設定的場合中身體力行地感受溝通的魅力,了解主動有效的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對理論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能力,讓學生形成敢于表達和善于溝通的良好習慣。
(二)深究教材,滲透良好道德與法治教育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開展素質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最重要的時期。但這個時期的小學生普遍呈現思想不成熟、行為和意識缺乏獨立意志的年齡特點,不加以引導則很容易產生危險。例如,很多學生在過馬路時,喜歡三五成群嬉戲打鬧,沒有認識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又或者在自身遇到危險或者其他一些突發情況下,沒有良好的自救辦法等。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真實案例,令教材的知識與案例相融合,對學生滲透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此外,還可以播放教育短視頻和采用情景教學法等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德育的滲透。
例如,在“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中,大部分內容由一些小故事串聯而成,但是有些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容易造成學生無法在學習的過程中達到共情,從而大大減弱了本課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設置“演一演”活動,讓學生演繹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在特定的情景教學中,初步感知傳統美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好地理解距離學生生活時代較為久遠的故事。學生在更直觀的場景中,逐步掌握本課內容重難點,深化對守信、堅持正義、不畏強權等傳統美德的認知與理解。同時,教師抓準時機滲透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學生通過分享與交流,最終內省為指導自己的行為準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視頻播放展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內容,在課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追問學生是否真正了解《三字經》里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這些事情等。在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分享的真實案例有機結合下,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同時樹立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
(三)緊扣課程標準,提高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本門學科的課程學習后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方面,而隨著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的不斷變化,想要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這無疑是對教師的教育觀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緊跟課改步伐與要求,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一關鍵指引為依托,通過反復的研讀和思考,明確自身的教育理念,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讓道德教育滋養法治意識,讓法治教育促進道德培養,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下,從每一節課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四)借助信息技術,強化課堂效果
隨著當今世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的迅速普及,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著極大的助力作用。同時又因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等的原因,在理解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內容時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借助數字技術的扶持,通過播放相關的教學資源視頻,或者一些趣味小視頻等數字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門學科一些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煙酒和毒品危害人類健康的片段,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然后回歸教材,闡述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人類發展的積極影響。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相關的法治宣傳漫畫,如“毒品是如何進入到人們生活中并誘惑人們淪陷”,引導學生學會針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與能力。在視聽結合的模式下,讓教材內容“動”起來,在真實相關案例分析與引導中,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成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道德教育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法治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就要在引入信息技術支持的同時,深入研究教材,緊扣新課標要求,以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兼備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雷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9(07).
[2]李宸曦.基于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學生法治教育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