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讀思達”教學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是教師科學地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的實踐,是教師真正把語文教學目標聚焦到學生學科素養發展之上的探索。故而,教學中教師要深度研學“讀思達”教學法相關理論、經驗,把二者高度融合于教學之中,促進學生閱讀、思考和表達能力的協同發展。教師需抓實解讀內涵,把握理念實質;借助科技,深化“讀”的引領;利用群組,構建“讀”的場域;優化內容,助力“達”的應用,以此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培育,助力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讀思達”教學法;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實踐探索
研讀“讀思達”教學法理論,學習其經驗,是理性地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思想的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學會語言運用,把已有的語言文字積累、經驗進行梳理整合,開展豐富的、有效的語言實踐,促進良好語感形成,達成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關注“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學習,并依托教材內容編寫特點、課標的目標要求,努力把該教學法思想融入日常的教學之中,增強學生閱讀學習興趣,不斷拓展學生閱讀視野,讓學生的學習積累隨著閱讀而日益豐厚。
一、解讀內涵,把握理念實質
(一)理解“讀思達”教學法核心理念
什么是“讀思達”?筆者結合學習、思考和實踐嘗試,認為“讀思達”教學法是一種把教學由重知識能力轉變為聚焦綜合素養、學科關鍵能力培養,把被動學習演繹為主動探索的教學方式。其核心理念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是閱讀。閱讀是感知、積累的基礎環節,旨在拓展學生學習視野,使其達成博覽的目的,以豐厚學習積淀。二是思考,其關注的是閱讀后的思索,以達成理解、把握本質的目的,讓學習更具理性。三是表達,是用學科所關聯的知識、經驗等去解讀閱讀中的問題、困惑等,并發表思考的不同觀點,使得學思融合,學習視野得以拓展。
(二)探究“讀思達”教學法深刻意義
“讀思達”教學法對于語文學科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讀思達”教學法對階段性教學有著明確的提示,其既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凸顯語文課堂的框架特點,還有利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課標目標的達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讀思達”教學法可以促使學生把閱讀與思考、理解整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的世界,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使得學生的語文思維、邏輯思維、想象思維得到提升。最后,“讀思達”教學法還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探索習慣、能力的養成。因為該理論不僅適用于宏觀層面的教學探索,還有助于微觀層面—學生自身學習的推進,能夠不斷引導學生把閱讀、思考、表達融為一體,讓積累、理解與應用形成完整學習系統,真正服務于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1]。綜上可見,“讀思達”教學法能夠貫穿小學語文教學全過程,真正滿足當下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實現課標要達成的目標使命。
二、借助科技,深化“讀”的引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由此可知,善于借助網絡技術,拓展閱讀視野,豐富閱讀之源,是引發主動閱讀的有益嘗試。靈活地運用科技成果,是構建深度學習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化“讀思達”教學法的重要實踐。為此,教師可以將網絡技術引入語文學習之中,引導學生從被動閱讀走向自主閱讀,實現學生深度預習、自主學習的目標[2]。
(一)依托科技,誘導閱讀預習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式閱讀預習,是深化“讀思達”教學法的重要方式。以《開國大典》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預習導學環節,教師可以構建學習任務群來引導學生開展預習活動,讓“讀”在學習的最前列。比如,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推送本課的微課視頻,鼓勵學生圍繞視頻內容展開自主預習。這樣,學生會在任務群的引導下,深入網絡世界之中,搜集與《開國大典》有關的素材,如電影簡介、電影內容細節描寫、相關歷史素材、名家朗讀視頻等。如此眾多的資源,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閱讀之中。久而久之,自主閱讀、預習閱讀等習慣便會自然養成,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內在素養。
(二)借助科技,引導深度閱讀
教學中,結合預習導學的開展,教師要繼續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如教師可再現《開國大典》相關電影中的鏡頭—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鼓勵學生展開個性化的朗讀,并在閱讀中試著把自己代入特定的場景中,感受全場三十萬人的歡呼與吶喊,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這樣身臨其境的教學,能促進深度閱讀的開展,使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拓展,有利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道路上不斷超越自我。在科技日益發展的時代,教師應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將其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這樣做既能為課堂教學增色,又能豐富學生的閱讀學習,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更好地凸顯出語文學科的情懷和價值。
三、利用群組,構建“思”的場域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利用“讀思達”教學理念,緊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組建適合的語文學習群組,能真正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需求,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豐富他們的學習積累,使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穩健有序發展。
(一)構建群組,互動引思考
引入“讀思達”教學法,借助現代媒體技術等資源,構建學習群組,無疑是智慧的教學實踐。以《少年中國說》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如果采用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部分學生很難讀懂、讀通課文大意。為此,教師需依托現代互聯網技術,組建相應的學習群組,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讓群體智慧交互,加速課文閱讀障礙的掃清,讓學生感受文中的期盼與豪情。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疑問發布在交互平臺上,請其他同學一起來研究思考。比如,有的學生提問:“課文中把少年中國比喻成初升的太陽、奔騰的黃河等,到底是指什么含義?”其他學生結合自身學習體驗與家長的幫助對該問題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進一步體會朝氣蓬勃的中國、活力四射的中國,從而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增強,閱讀效率得以提升,學習質態得到有效改善。
(二)依托群組,對話促深思
利用群組,踐行“讀思達”教學法是助力學生交流、幫助學生形成深度感悟的關鍵所在。在《少年中國說》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需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優勢,鼓勵、引導學生把閱讀學習中的思考呈現到互動平臺之上,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同時,教師需要適時點撥學生,深化他們的感悟。如有的學生提問:“課文中一邊寫少年中國,一邊寫中國少年,這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它需要我們做些什么?”在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后,教師適度點撥,促使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思考活動,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章的主題,堅定為祖國讀書、報效祖國的信念,使得深度學習、立德樹人等教育目標得到落實[3]。
四、優化內容,助力“達”的應用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改革正在以非常迅猛的態勢推進,各種新觀點、新模式等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結合學習與思考,筆者認為,“讀思達”教學法對于教學大有啟發,特別是對小學語文教學更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把閱讀、理解、思考與表達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鏈,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方方面面都得到引導、訓練,獲得長足發展。采用單元整合策略,助力“讀思達”教學法落實地生根,是構建有意義學習、深化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4]。
(一)整合單元目標,提升表達欲望
“讀思達”教學法的核心是聚焦自主學習、能動學習、創新學習,最終實現完整學習的理想境地,為終身學習奠基。教師要用好“讀思達”教學法理念,正視教材“雙線組元”“三位一體”的編排特點,把單元學習目標進行整合,以此來助力閱讀視角拓展,豐富閱讀學習積累,提升學生的表達欲望。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需緊扣課文都是寫景類文章的特點,采用整體觀察、分析、提煉學習目標的策略來踐行“達”,引導學生借助工具學習生字新詞、感悟課文內容、摘抄好詞佳句等,統整單元學習任務,促使學生能夠展開自主閱讀,并試著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升學生表達欲望。
(二)整合多維要素,提升表達能力
表達不是簡單的復述,而是一種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講述,它帶有明顯的個性化元素,彰顯學生自我的表達思維、表達方式等特點。為此,整合單元表達要素,開展靈活多變的表達引導、訓練,是教師踐行“讀思達”教學法理論的重要方式。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既要關注單元習作指導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結合單元學習積累完成“這兒真美”習作,又要鼓勵學生采取小練的方式來內化單元知識,如借助《古詩三首》,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吟誦活動;鼓勵學生改寫古詩,使之成為一篇篇有意思的小短文;引導學生圍繞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等內容,進行個性化表達,形成一篇篇富有靈性的習作,使得“讀思達”形成有機整體。這樣整合表達要素的教學探索,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達素養。
(三)細化表達引領,提升語文思維
以《秋天的雨》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構建平等的對話場域,以達成多維度表達訓練的落實,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積淀與發展[5]。借助“讀”“思”模塊的建立,教師要高度關注表達模塊的建構,以發展學生語文思維,找到有效教學的突破口。首先,教師要用“讀思達”教學法引領學生語文學習,使其擁有由淺至深的閱讀體驗,感知不同文章的風格,學習與掌握寫作技巧。其次,教師還需圍繞單元語文要素,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引領學生去感受秋天的氣息,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秋天的雨”的世界。最后,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口頭表達中學會組織語言來勾勒秋天的美麗。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在本質,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提升閱讀學習綜合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圍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踐行“讀思達”教學法,是助力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法寶。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建立閱讀任務群,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夯實語文學習基礎;同時,教師要重視表達引領,創設平等的、自然的課堂對話情境,引導學生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且能有根有據、有條有理地表達;此外,教師還要開展必要的書面表達等學習訓練,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語文素養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馮彥.“讀思達”教學法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探究:以語篇中的詞語學習為例[J].考試周刊, 2019(99):19-20.
[3]余秋萍.以學促教 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 2020(28):21-22.
[4]劉少華.核心素養視域下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 2022(增刊4):24-26.
[5]宋毓芳.“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 2023(3):100-102.
作者簡介:陸香云(1997—),女,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