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奕峰 方輝
※ 投稿時間:2023-11-09
作者簡介:方奕峰(1994-),男,江西景德鎮人,講師,主要從事陶瓷產品設計研究。
摘? ?要:為了構建和應用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高校需要從專業建設出發,全面分析當前產教融合背景下陶瓷產品設計教學存在的校企合作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在不斷優化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情況下,實現陶瓷產品設計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陶瓷產品設計;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J52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699(2024)02-0014-04
陶瓷產品設計是高校產品設計專業的重要課程,圍繞中國傳統陶瓷文化與現代陶瓷設計制作工藝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針對陶瓷產品進行設計學習和訓練。陶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全球范圍內是中國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產品設計教學正是以傳統陶瓷文化為依托,從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著手培養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認知的陶瓷產品設計者,進而為現代陶瓷產品的持續發展帶來有力支持。而要提升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則要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育人模式。
一、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意義
要提升陶瓷產品設計教學效果以及育人質量,則要積極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陶瓷產品設計本身就是強調實踐的課程,相應的課程教學自然要著眼于理實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設計水平、積累設計經驗、掌握設計要點。[1]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本身強調產業建設發展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二者的結合能為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提供豐富資源以及實踐機會,能切實強化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的實踐性,有效解決課程教學過于理論化而缺乏實踐性的問題。產教融合育人模式能深化高職教育和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真正做到基于產業發展需求合理調整育人目標、教學內容等,有效避免培養出來的陶瓷產品設計人才和產業、市場脫節,防止課程教學陷入“閉門造車”的局面,實現課程建設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與發展。在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支持下,陶瓷產品設計教學將在質量與效率層面迎來有效突破,能更加有效地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也有利于學生綜合成長與全面發展,形成更加契合高校育人需求的育人體系。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陶瓷產品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校企合作不夠緊密深入
產教融合育人往往建立在緊密、深入、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礎之上。就目前而言,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的校企合作不夠緊密深入,實踐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導致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與應用難以達到預期成效[2]。首先,校企合作停留在淺層階段。部分高校與合作企業展開合作往往停留在淺層階段,雙方只關注教學資源、產業資源的適當分享與利用,并沒有深入研討產教融合育人的宏觀戰略與實踐方案,更沒有形成以人才輸送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深度有所不夠的情況下,高?;诋a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自然難以有效推進和落實,實踐中也較易出現教學育人和產業用人脫節的現象。
其次,缺乏完善的合同規制。校企合作進行產教融合育人往往涉及多個維度,雙方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相互配合,共同推動育人工作良好開展,并在此過程中滿足自身需求。但是當下部分學校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并沒有簽訂和制定完善的合同以及規章制度,導致雙方的合作難以實現規范化與標準化,甚至會出現一些分歧與矛盾,影響合作效果,自然也會影響育人成效。
最后,合作育人基地建設與管理不到位。建設和運行合作育人基地是校企合作的常見方式,即由企業提供資金、設備、技術、人才支持等并為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的實踐基地建設與運行帶來支持,企業則可基于此獲得專業理論知識支持以及解決招人難、用人難問題。但是部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育人基地建設不到位,同時缺乏完善的合作管理機制,導致育人基地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不利于產教融合育人工作的開展和落實。[3]
(二)產教融合育人方式單一
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體現在多個維度,實踐中也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目前部分高校在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應用的產教融合育人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有效創新和拓展,導致基于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難以有效支持教學育人工作的開展。這樣很難充分發掘和發揮產教融合育人的優勢,必然會對最終育人成效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約,不利于多樣化、綜合化人才的有效培養,也很容易在實踐中出現產業和教學聯系銜接不夠緊密的情況。
(三)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
基于產教融合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和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就包括教學評價。一些高校在探索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過程中,仍然直接沿用傳統教學評價機制,缺乏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變革、調整和優化。導致教學評價機制本身存在缺陷與不足,難以支持基于產教融合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評價工作有序、規范、良好開展,不但無法通過教學評價準確反映實際教學情況,甚至可能出現教學評價結果誤導后續教學策略制定與教學措施實施的情況,導致教學效果和育人質量難以令人滿意。
三、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策略
(一)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的規范化合作
為了保障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構建,高校必然需要深化與相關企業的緊密合作,雙方共同通過規范化的深入合作共同推進育人工作,在雙方“各取所需”的前提下推動育人質量提升。[4]
1.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際上對校企合作的深化而言,必然需要時間維度的長期合作作為支持。校企雙方只有在長期穩定的合作過程中,才能逐步深化相互間的信任,雙方逐步邁入更加深度、緊密的合作關系。高校基于產教融合優化陶瓷產品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從長遠角度出發,綜合考量企業的規模、發展戰略、市場地位、信用等級、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等因素,盡可能選擇合適的企業進行合作。校企雙方的合作應當從淺層著手,并隨著合作時間的不斷增加而逐步深化,共同構建深層次、緊密銜接的合作關系。
2.建立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需要依托特定平臺實現。學校與企業應當從實踐出發,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雙方共同構建和管理的平臺。校企雙方不僅可以通過該平臺直接進行交流,還可深化信息共享。特別是在產品設計專業設計學生可以更加直接、方便了解企業需求,企業則可充分了解學生能力與素質情況,為校企合作的深化提供支持。
3.建立雙向選擇機制。校企合作作為產教融合育人的基礎,實踐中應當建立雙向選擇機制,即學生與企業之間可進行相互選擇,以此作為雙贏的基礎。學校在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下,可根據自身實際用人需求干預陶瓷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強化人才定向培養;學生可在充分了解企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校企合作教學工作開展的同時自行選擇是否要進入該企業。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足是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一大問題。不少教師都是產品設計專業出身,他們雖然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卻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同時對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的了解有所不足,因此很難完全勝任強調理實結合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工作。在強調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中,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推動學校教師和企業人才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邀請企業技術人才進入學校輔助教學工作開展,尤其要在陶瓷產品設計的實踐教學方面發揮企業技術人才的輔助作用,以此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5.規范合同的簽訂與實施。合同條約是校企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部分,其對約束雙方職能與權責、保障雙方權益、規范合作程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規范性與有效性,學校與合作企業應當從實際出發,雙方基于公平自愿的原則共同對合作合同的條款進行研討與磋商,按照規范程序制定和簽訂合同,并在合同生效后嚴格按照合同規范進行操作。如果合同實施過程中任一方對合同條款存在修訂意見,應當及時與另一方進行協商,并在協商后根據協商結果進行處理。
(二)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現代陶瓷產業的發展十分強調創新,這既是傳統陶瓷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延續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技術與傳統制陶工藝融合的必然結果。而對陶瓷產品設計而言,創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產品設計本身就強調創新,缺乏創新的設計甚至很難被稱作創新。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十分有必要,這既是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陶瓷產業用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在與合作企業共同推進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構建與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在多個維度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培養。[5]
1.材料創新思維??v觀我國陶瓷歷史的發展情況,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及制陶工藝的持續發展,陶瓷材料產生了明顯變化,不同時期青睞于使用不同材料進行陶瓷生產制造。在現代產業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陶瓷產品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勢,陶瓷材料研發也取得了不小突破,各種生產制造工藝和材料能被有效應用到陶瓷產業之中。在基于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材料創新思維的培養,深化產品用料與光學材料的結合,引導學生從材料維度嘗試對陶瓷產品設計進行創新,無疑能為學生設計水平的提升帶來有力支持。
2.造型創新思維。對陶瓷產品而言,造型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對陶瓷審美的影響巨大。陶瓷產品設計中應當強化對學生造型創新思維的培養,鼓勵和指導學生對陶瓷造型進行大膽創新,以此作為凸顯陶瓷美學和文化底蘊的關鍵,在新時代背景下為陶瓷美學的發展賦予更為豐富、深刻的內涵。例如教師可在合作企業的支持下將市面上廣受消費者好評的器皿作為教學道具,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并鼓勵學生基于此進行設計嘗試,設計出更加多樣化的茶杯。
3.功能創新思維。陶瓷產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實用功能,諸如茶杯、餐盤等陶瓷產品均受到了用戶們的青睞與喜愛,能滿足用戶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使用需求。進入新的時期,人們對各種物品的功能性要求朝著兩大方向發展,其一為綜合性,其二為垂直性。這意味著陶瓷產品的設計在功能上要么朝著綜合應用方向發展,要么朝著具體細化的垂直領域發展。校企雙方應當著重圍繞市場實踐經驗引導學生探究陶瓷產品功能創新的發展路徑,鼓勵學生在陶瓷產品設計實踐中嘗試探究豐富化、多樣化的功能特征。
(三) 構建多樣化產教融合模式于一體的育人體系
為了保障產教融合育人體系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高校在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一定要積極構建多樣化的產教融合模式,通過不同育人模式切實提升育人質量。最基礎也最有效的方式通常是校企合作基地教學法。即校企雙方通過合作共同建立和運行合作基地,共享設備、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共同通過基地開展實訓教學活動;工作室教學模式也是十分適合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的模式,其通過工作室的方式為師生提供真實的產業實踐支持,讓學生在典型工作任務中通過完成工作室任務的方式實現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工作經驗的有效積累與發展;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也十分適合陶瓷產品設計課程教學,通過學校、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尤其體現在陶瓷材料創新層面;產業投資與人才定向培養模式同樣有著極為廣泛的適用性,企業可根據自身用人需求和高校展開合作,雙方共同完成定向育人任務,進而有效解決企業招人難、用人難問題。[6]
(四)全方位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對教學評價機制加以完善無疑是支持基于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有效創新和優化的重點。高校應當與合作企業共同進行研討和磋商,對陶瓷產品設計教學評價機制加以完善,既要在評價內容上同時覆蓋學校育人要求以及企業用人要求,又要在評價程序與制度上形成學校、企業以及學生共同參與的模式。強調產教融合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評價需要同時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發展,圍繞課程知識、課程技術、崗位技能、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通過多方主體的共同評價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可靠性,并基于此為后續教學的調整和改善提供必要依據。例如在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中,教師便可設置較為具體的評價指標,通過陶瓷產品在造型、色彩、傳統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產品模型與圖樣的質量等方面對學生設計作品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讓合作企業的設計人員參與評價。
四、結語
綜上可知,發揮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優勢,能為陶瓷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帶來有力支持。高校需要高度重視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主動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探索多樣化的產教融合方式,通過多樣化的策略與措施對陶瓷產品設計教學模式進行有效創新和優化,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和育人水平。
參考文獻:
[1]何月明.新媒體視域下陶瓷產品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新方向研究[J].新美域, 2022 (12):67-69.
[2]羅霄婷.基于現代創新方法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研究[J].山東陶瓷,2022,45 (04): 24-31.
[3]孫珊,陳俊娟. 跨專業融合教學體系設計與實施:石灣公仔陶瓷小吉文創產品開發研究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2(13): 114-117.
[4]熊青珍,羅志強,李宏.客家文化融入粵東陶瓷產品中的創新設計與發展策略研究:“陶瓷飾品”教學中挖掘文化元素開發設計產品的示范案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2,29(03): 66-70.
[5]周興海.產品設計專業(陶瓷方向)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建設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8(34):96-97.
[6]胡長春.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陶瓷產品設計教學[J].藝術品鑒,2018(29):343-344.
責任編輯:周瑜
Construction of a Teaching Mode Based o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Ceramic Product Design
FANG Yifeng,FANG Hui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4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teaching mode based o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the course of ceramic product des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ring the ceramic product desig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thu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And the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eramic product design can be enhanced with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Keywords: universities; ceramic product desig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mod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