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明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實踐要求,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包括:融入發展大局,確保檔案宣傳意識形態安全;扎根中華文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靠信息技術,把握檔案宣傳事業發展機遇;拓寬宣傳領域,加強檔案宣傳國際傳播能力。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檔案宣傳;意識形態;檔案文化
分類號:G279.2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Publicity Undertak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Yu Xiangqun, Li Xiang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publicity undertaking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publicity undertakings, and puts forward realistic paths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publicity undertak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cluding integrating in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ituation, ensuring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archival publicity and rooting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ly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asp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al publicity cause, and expanding the field of public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capacity of archival publicity.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rchival Publicity Undertakings; Ideology; Archival Culture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加強人民凝聚力和歸屬感兩方面的核心作用,圍繞保障文化安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影響等價值追求,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1]檔案宣傳工作作為國家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檔案工作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學界對檔案宣傳工作的站位、內容、策略、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也從傳播要素、營銷、國際傳播、新媒體等不同視角對檔案宣傳工作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胡吉明等基于內容編碼從檔案宣傳工作的內容主題、目標、原則與要求、形式與渠道、機制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檔案宣傳工作在新媒體時代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決對策[2]; 陳永康等以“吳江通”網站平臺與微信公眾號為案例對新媒體在檔案宣傳工作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3]; 湯玲玲等對檔案宣傳工作在當今國際社會應該如何轉型的問題進行了研究[4]。但鮮有從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出發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進行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文章著重探討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實踐要求以及實現路徑,以期通過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推動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1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檔案宣傳工作穩步發展,其內容和形式愈加豐富多樣。隨著宣傳思想文化意識的不斷加強和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需要進一步重視檔案宣傳工作方向、內容、方式、效果等方面的創新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卓越的戰略智慧、深邃的理論功底和長期的社會實踐為基礎而形成的科學理論總結,從理論上為檔案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所提出的“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既把準了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政治方向,又抓住了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根基,并明確了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時代責任,對推動新時代檔案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1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把準政治方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宏觀層面指明了文化建設、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方向,即必須堅持黨對文化建設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必須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檔案宣傳工作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實現創新發展,關鍵在于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能夠有效保證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在新時代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黨”)的領導。黨領導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經驗表明,黨對文化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是文化事業找準方向、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文化思想著重強調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5]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檔案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能夠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檔案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確保檔案宣傳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并實現創新發展。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能夠有效保證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樹立為人民提供優秀檔案產品和服務的工作目標,形成人民所喜愛、認同的檔案宣傳事業和檔案宣傳文化成果。人民是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參與者和享受者,檔案宣傳工作必須通過持續創新宣傳內容和宣傳手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進一步鞏固了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根本立場,為新時代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凝聚民心、匯聚民力、汲取民智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能夠有效保障新時代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始終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6]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邁向現代化、邁向國際、邁向未來”的規律,科學指明了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走好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路徑。邁向現代化意味著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始終要滿足為國家現代化發展提供文化底蘊和文化支撐的時代需要;邁向國際意味著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眼光,廣泛開展檔案宣傳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激發檔案宣傳創新創造活力;邁向未來意味著檔案宣傳工作要適應時代發展趨勢,擔負起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文化使命。
1.2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培根鑄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是支撐中華民族在不同文明相互激蕩中保持初心、穩住腳跟的強大根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科學體現了文化演進規律的重要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著重強調了兩者在宣傳文化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性,為檔案宣傳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根基,同時也為確保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堅守陣地、贏得人民認同提供了根本指引。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能夠有效保證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檔案宣傳工作利用歷史文化來服務國家文化建設的信念,為人民帶來更好更多的檔案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能夠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借鑒,使檔案宣傳工作與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獲取的需求、文化身份認同需求相結合,使之更加貼近人民的生產生活。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能夠保障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扎根于黨的科學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不僅能夠極大推動中國文化發展進程,還能夠為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理論指南,使得檔案宣傳工作更加契合中國文化發展現實,走好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創新發展路徑。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能夠發揮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在凝聚人心、匯聚民力方面的獨特力量,確保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現實力量。通過挖掘和宣傳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等方面檔案資源,有利于加深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為構筑中華民族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實現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支持。[7]
1.3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明確時代責任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科學思想體系,為檔案宣傳工作明確時代重任作出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助力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七個著力”中,強調要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8]以此為指引,有助于檔案宣傳工作立足健全我國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出發點,進一步實現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有助于推動檔案宣傳工作順應文化產業信息化趨勢,提高檔案宣傳工作的效率、效益和競爭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并強調要全力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9]以此為指引,能夠在國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異常尖銳復雜的局面下,明確檔案宣傳工作保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時代重任。推動檔案宣傳工作與時俱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檔案宣傳的渠道和形式,對檔案資料進行創新性解讀,使之與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針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多元化沖擊等突出問題,有計劃地開展檔案宣傳工作。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10]以此為指引,有助于檔案宣傳工作把握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對外中心任務,推動檔案宣傳工作的視角與布局向海外拓展。通過檔案宣傳工作對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智慧的創新性闡釋,緊緊把握住國際話語權,成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點。
2 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實踐要求
2.1 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方向性要求
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必須堅持黨對檔案宣傳工作的全面領導,鞏固壯大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一方面,堅定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政治方向。不斷堅持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秉持落實“檔案宣傳工作姓黨”的工作理念;全面做好檔案宣傳工作中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工作,牢牢掌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線,用檔案宣傳好黨的功績,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另一方面,堅持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價值取向。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檔案宣傳工作的引領作用,通過檔案宣傳工作反擊歷史虛無主義、批駁極端謬論,壯大主流思想輿論[11]; 在檔案宣傳工作中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辦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檔案宣傳活動,發揮檔案文化的浸潤、感染、熏陶作用,注重對檔案資源的開發,以檔案化人、以檔案育人。
2.2 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安全性要求
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需要有效防范檔案宣傳工作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一方面,重視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意識形態安全。信息化浪潮對檔案宣傳工作的意識形態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信息的快速和廣泛傳播可能會使檔案宣傳工作面臨著虛假信息、謠言甚至惡意攻擊的風險挑戰。因此,檔案宣傳工作需要加強對宣傳內容的篩選和驗證,確保所宣傳的內容真實可信,還需要守好互聯網陣地,補齊檔案宣傳工作互聯網應用上的技術短板和軟肋。另一方面,加強保障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堅持在檔案宣傳工作中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靈活分析解決新時代檔案宣傳工作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把握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隊伍建設要求,打造一支思想過硬的檔案宣傳工作隊伍,著力提升檔案宣傳工作在國內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2]
2.3 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網絡化要求
面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檔案宣傳工作迫切需要主動抓住創新發展機遇,有力應對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重大考驗。一方面,掌握檔案宣傳工作網絡創新傳播規律。要加強檔案宣傳工作對網絡輿論生成傳播規律的把握和運用,研究如何在檔案宣傳工作中運用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準確把握檔案宣傳工作網絡運作機理,使互聯網成為檔案宣傳工作的新空間、新平臺。另一方面,實現信息技術賦能創新。以信息技術賦能檔案宣傳工作是把握信息化要求的必要舉措,要推動塑造適合全媒體生產傳播的檔案宣傳架構、機制、格局,打造檔案宣傳新型平臺,建成檔案宣傳新型主流媒體,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技術在檔案宣傳工作中的應用,同時也要強化治理,防范檔案宣傳工作信息化過程中的技術風險。
2.4 對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開放性要求
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檔案宣傳工作的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其傳播中華文明的能力。一方面,提高檔案宣傳工作的敘事能力。用融合中外、貫通中西的方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宣傳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宣傳新范疇新表達,通過講好每一個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出最客觀、最真實、最全面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構建新的檔案宣傳工作體系。積極主動響應國家戰略,設定檔案宣傳工作的國際宣傳議題,增強檔案宣傳工作對國際輿論規律的研究與把握,借助新興媒體、主流媒體、社交媒體等,協同打造擁有強大國際傳播力的海外媒體矩陣,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
3 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檔案宣傳工作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
3.1 融入發展大局,確保檔案意識形態安全
一方面,應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矢志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進一步充分發揮檔案宣傳在推動文化強國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打造具有特色和影響的檔案宣傳內容,更好地履行檔案培養人民文化素養、教育人民和服務發展的職責使命。具體來看,應以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為出發點,在檔案宣傳工作上下功夫,國家決策部署到哪里,檔案宣傳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緊扣國家的發展大局。應做到敢于擔當,主動作為,抓準宣傳工作的職責定位,主動融入國家改革發展大局,找準檔案宣傳服務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和著力點[13],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家發展、人民群眾對檔案宣傳的需求,不斷提高檔案宣傳的能力和水平。實踐中,一些檔案部門作出了示范。例如,南京市檔案部門積極融入政府“三農”工作大局,主動跟進并加強作為,不僅提升了全市農業農村檔案宣傳工作整體水平,還進一步彰顯了檔案宣傳助力農村治理與振興的重要作用;云南省姚安縣檔案館緊扣全縣發展大局,聚焦昆楚大復線、滇中引水姚安段、洋派水庫提質增效等重點項目,不僅充實了館藏資源,還為查詢利用與宣傳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應把政治要求融入檔案宣傳文化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意識形態宣傳陣地建設,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堅持通過檔案宣傳堅定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強化檔案宣傳的思想防線,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積極挖掘相關檔案史料,精心講述好檔案中蘊藏的故事,聚焦宣傳重點、打造宣傳亮點,在宣傳中“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確保網絡新媒體、展覽陳列始終宣傳正能量。[14]加強對檔案宣傳、檔案文化產品的管理,確保檔案宣傳領域意識形態安全。如瀘州市檔案部門在檔案工作中不斷加強對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要編研作品和展覽的輿情風險評估,強化對檔案宣傳、檔案文化產品的管理,確保檔案領域意識形態安全。
3.2 扎根中華文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方面,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也是檔案宣傳工作的歷史擔當和應有責任。[15]檔案宣傳工作應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功夫。通過深入挖掘蘊含優秀文化資源的檔案故事,讓其中蘊藏的豐富內涵和當代價值通過視頻、宣傳展覽等檔案宣傳手段綻放光彩。檔案宣傳工作還應利用好、宣傳好賡續歷史血脈的檔案資料,用紅色珍檔將黨的百年奮斗之路、“五史”發展歷程繪聲繪色地向人民講述。[16]例如,晉中市委辦公室、市委宣傳部和市文旅局基于承載鮮活歷史記憶的檔案資料,聯合舉辦了“烽火晉中·熱土河山——紀念晉中戰役勝利暨晉中解放75周年展”原創主題展覽,生動直觀、多角度生動地展現了晉中軍民在戰斗中英勇無畏、驍勇奮戰的強大精神。
另一方面,檔案宣傳工作應充分發揮檔案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作用,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運用紅色檔案這類寶貴文化資源,進行跨單位跨部門宣傳合作,在各級檔案館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動服務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在國際檔案日開展檔案開放日活動,讓學生們參觀紅色檔案展覽,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提高愛國愛黨愛家鄉的意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3.3 利用信息技術,把握檔案事業發展機遇
應強化信息宣傳牽引,推動檔案宣傳工作技術賦能,提升檔案宣傳工作質效。全媒體時代,媒體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傳遞相對單向,信息的獲取和分享受限于時間和空間,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興媒體強勢崛起。在全媒體時代,檔案宣傳部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與需求,在檔案展覽、微信視頻號、抖音短視頻等檔案宣傳形式中將敘事思維有機結合,利用大數據、vR、3D等高新技術,建設檔案資源大數據庫,將檔案資源轉換為易于宣傳的敘事資源。例如,由中央檔案館出品的《紅色檔案百集微紀錄片》,將檔案故事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獲得了過億的點擊量,宣傳效果極好;此外,漳州市檔案館的vR數字網絡展館、天津市河西區檔案館的全景vR網絡展廳的推出,使用戶可以跨越時空限制,獲得身臨其境的參觀體驗。
應充分利用全媒體傳播手段,融合視、聽、觸三覺為一體,深入挖掘檔案蘊藏的歷史文化,生動形象地宣傳敘述檔案里的中國故事。利用微故事、微小說、微視頻、音樂劇等宣傳形式,將檔案故事具體化、深刻化和通俗化,增強檔案宣傳的體驗性和啟發性。例如,山東大學校史檔案館應用vR和AR技術,讓師生們通過佩戴vR眼鏡,近距離觀看每一件藏品,并輔以語音解說,滿足師生們視、聽覺的雙重享受;音樂劇《忠誠》《檔案人生》《檔案》等的演出,也將一個個寫在紙上的故事,以歌舞的形式向大眾呈現,讓大眾以全新的、生動的方式去了解、銘記檔案背后的故事,更新對檔案宣傳的認知與看法。
應建立網絡在線的檔案宣傳平臺和學習教育平臺,突破檔案文化傳播的時空界限,推動數字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和供給,打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內容。增強沉浸式宣傳體驗,舉辦數字檔案成果展覽,打造相關展覽陳列和視聽結合的網絡在線展廳。通過創新宣傳檔案資源和文化創意產品,在網絡空間激發群眾的情感共鳴,拓寬社會大眾的文化視野,增強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例如,在蘇州檔案部門跨省市聯合舉辦的“海絲情憶——絲綢與僑批檔案文獻遺產展”中,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以其創建的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為主要渠道,融合短視頻、直播平臺、騰訊會議等新媒體,開展了“檔案文獻遺產立體式信息傳播實踐”,實現了“海絲情憶”信息傳播新玩法,有效彌補了線下展覽展期短、時空受限、受眾面窄等不足。[17]
3.4 拓寬宣傳領域,加強檔案國際傳播能力
要推動檔案宣傳向國內社會各領域擴展。檔案宣傳要盡可能走進更多的社區、企業、校園以及家庭,用更為形象具體的宣傳方式增加受眾,讓檔案故事傳遍四方;還應突出重點宣傳對象,幫助人民群眾強化檔案宣傳工作意識,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外宣傳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為檔案宣傳工作走向國際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推動對內和對外宣傳協同高效。例如,蘭州市檔案館組建了學習小組、宣講小分隊、志愿服務隊,開展“檔案七進”活動,宣傳覆蓋了眾多機關、團體、鄉村、家庭,顯著增加了檔案宣傳工作的受眾,強化了檔案宣傳的受眾基礎。
加強檔案宣傳國際傳播能力。這是一個促進檔案文化資源跨文化宣傳的過程,既向各國傳播了我國優秀檔案文化,也促進了我國檔案宣傳與國際檔案文化接軌。跨文化宣傳工作往往是在有差異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受眾可能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文化接受程度不同而排斥有差異的文化。因此,鑒于不同國家人民的文化接受程度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理念,檔案宣傳工作應注重在國際宣傳中創新檔案文化交流方式。例如,福建省檔案館建立了“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舉辦了有關福建僑批的主題展,積極加強與僑務、外事等部門合作,將僑批文化納入省華僑文化對外宣傳交流內容,使僑批文化能夠走進僑鄉、學校和海外社團,在文化交流中融入了華僑認同的文化背景,使其在美、日、泰等國家舉辦展覽時得到了廣大華僑華人的熱情歡迎。
面對不同國家和區域,搭建開放包容的文明對話平臺,如借助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打造基于中國檔案文化對外宣傳的推廣賬號和平臺。此外,還應以堅定的中華文化立場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檔案文化成果交流宣傳活動,以文化傳播中國聲音。還應有序推進優秀檔案文化成果對外開放,增強中華文化發展動力,激發中華文化發展活力,更好地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例如,中國科學院檔案館重磅出品的講述科技發展歷史、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百集檔案短視頻,揭秘了珍藏檔案背后的新中國科技發展的點點滴滴。檔案部門可以將這一類優秀視頻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等海外宣傳版本,并投放至海外媒體平臺,這有利于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現中國科技強國的形象,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了解中國科技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作者貢獻說明
虞香群:確定選題與研究思路,指導修改論文;李想:收集資料,撰寫論文。
注釋與參考文獻
[1]趙卯生,陳瀅,周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涵、特征與核心要義[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34-44.
[2]胡吉明,楊澤賢,尹書儀.傳播要素視角下的新媒體時代檔案宣傳工作[J].檔案與建設,2022(8):6-10.
[3]陳永康,范紅明,王林弟.主動運用新媒體服務檔案宣傳工作——以“吳江通”網站和微信為例[J].檔案與建設,2018(9):81-82.
[4]湯玲玲,曹志強,王小云.面向國際社會的檔案宣傳工作轉型路徑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0(9):32-35,43.
[5][8][9][10]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4-04-01].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 5315723.htm.
[6]王丹竹,楊玉萍.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9.
[7]許穎.百年奮斗歷程構筑青年理想信念的邏輯及其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0):30-33.
[11]陳金清.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新使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3):89-90,96.
[12]施曉燕,劉海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路徑選擇[J].領導科學,2023(2):20-23.
[13]葉榮強.堅定歷史自信強化時代擔當[J].檔案與建設,2022(11):8-9.
[14]陸柱國.以新黨章引領新時代黃石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J].檔案記憶,2023(1):45-47.
[15]聶文勝.檔案工作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發有為[J].中國檔案,2023(5):14-15.
[16]謝迪斌,范若冰.第三個歷史決議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闡釋[J].學術研究,2022(9):1-7.
[17]“海絲情憶——絲綢與僑批檔案文獻遺產展”在蘇州開展[EB/OL].[2024-04-01].http://www. dajs.gov.cn/art/2022/11/30/art_1084_64625.html.
(責任編輯:張 帆 李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