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作為一種兼具輕量化和多元化的新興作業形式,既能夠實現學生課業任務的有效減負,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程內容的復習鞏固、復雜概念的理解認知,在提高學生作業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架構起全面的數學思維體系,并促使學生自主進行應用實踐,為后續長效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能力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郭艷(1987—),女,江蘇省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花溪小學。
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是一種將內容重心置于互動溝通與實踐應用的創新作業形式,其能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拓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難點的鞏固內化,實現各層次學生能力的綜合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革新教學理念,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模式,利用實際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借助合作商討來深化對數學難點的認知理解,實現學生數學多元思維和數學核心素養的雙線發展。
一、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重要意義
(一)學生作業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
非書面作業擁有多樣化與個性化的內容設計,能夠允許學生根據自身不同興趣傾向、能力特點和學習風格進行作業完成形式與作業內容的調整。因此,教師借助非書面作業,可以讓學生感知到自身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得到了關注與滿足,進而促使學生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投入數學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各層次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多元思維視角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師可以依托于非書面作業的優化設計,布置高自由度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運用基本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出契合數學理念的解題方法,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可在開放性的學習空間中,自由地發散自己的創新思維,詳細闡述自身的觀點結論,實現多角度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實踐操作與理論應用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一個明顯優勢主要表現在知識點把握程度的可視化。非書面作業往往通過聯系實際情境,呈現一類需要學生利用已學知識來解決的實際問題,其不僅僅要求學生透徹掌握數學知識理論,更要求他們進行實踐應用,挖掘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逐步理解數學學科的實際意義,達成實踐操作與理論應用能力雙方面的高質量涵育[1]。
二、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互動化作業,激發參與興趣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當前學生的年齡階段和興趣傾向,設計互動化的作業形式。互動化的非書面作業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作業參與興趣,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業完成過程中,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位置”這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后,為學生分別發放一些圖案卡片,每張卡片上都印有一個建筑物的圖像,例如家、車站、學校、公司、超市、餐館等,要求學生回家后與父母利用卡片進行互動游戲,合作構建包含所有建筑物的平面方位圖。學生可以首先確定家的位置,接著便以隨機抽卡的形式,進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在家長的指引下確定其他建筑物的方位。例如,在確定好家的方位后,學生抽到了一張印有超市圖案的卡片,那么學生就需要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判斷超市在家的哪個方位,并進行位置的擺放;如果學生抽到了印有公司圖案的卡片,便需要與家長進行互動合作,在溝通交流中獲取家長所在公司的位置信息。在完成已有卡片布局的基礎上,學生與家長之間可以進行難度更高的互動練習。家長可以提出與位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方位名詞進行建筑物位置的描述。如家長可提問:“請告訴我車站在地圖的哪個位置以及其與附近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學生可根據已經建立起的卡片位置圖,進行車站位置的描述:“車站在整個地圖的東南方向,在家的東邊,在公司的西南方向,在學校的東北方向。”這樣的互動化作業,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并應用所學的位置概念知識和數學術語。
可見,互動化是非書面作業的主要特點。互動化的非書面作業能夠以交流、交互的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并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數學概念,讓學生在新穎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數學作業完成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二)表述式作業,梳理知識要點
在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設計中,表述式的作業形式能夠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邏輯思維的梳理與知識要點的復習。因此,教師可依托于學生的主觀體驗,以口頭表述的作業形式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教學內容的梳理與知識要點的鞏固,為后續長效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能力基礎。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作業設計為例。該部分內容作為整個數學學科的教學基礎,向學生引入了1到20的數字概念。學生在初步接觸該部分教學內容時,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鞏固過渡。對此,教師可以進行表述式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在上學的路上仔細觀察,嘗試使用1到20的數字向同學分享自己今天在上學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東西和遇到了什么事。學生可以將上學途中的所見進行簡單的思維記錄,例如在什么地點看到多少人、商店櫥窗的商品數量、街道上的車輛數量等,并以時間為線索進行邏輯線的梳理,如:“今天我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3只小鳥,路過了5家商店,玩具店的櫥窗里放著3輛玩具小汽車和4只泰迪熊,快到學校時,看到有13個同學在樓道打掃衛生。”通過口頭作業內容表述,學生能夠將觀察到的事物與數字進行對應,并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對自身經歷進行描述。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促進學生觀察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構建。在此基礎上,在進行后續同類型進階作業的設計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一步拓寬觀察范圍,記錄更多與數字相關的事物,并嘗試將觀察到的數字進行分類,比較不同類別之間的數量差異,或者探索數字之間的關系,深入理解數字的概念,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分析能力。教師通過表述式作業的創新設計,能夠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邏輯思維復現的同時,進行與數字相關的概念表述,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數感的啟蒙培養。
可見,表述式作業通過邏輯復現和思維表述的方式,引導學生依托于實際生活進行數學概念的理解表述,并進行思維拓展和對比歸納。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感知力,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起扎實的邏輯思維體系,提高他們的表達闡述能力[2]。
(三)觀察型作業,構建模型認知
數學模型作為整個數學教學內容的核心,往往展示著某一數值的更迭發展和變化,能夠為學生直觀地展現數值曲線,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于多種數學模型構建方法的理解認知。同時,數學模型不僅能為學生解決復雜數學問題提供便利,還能夠促進學生數學問題模型解析能力的縱深發展,充實學生在該方面的知識儲備。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這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該部分知識內容向學生展示了折線統計圖這一基礎數學模型,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某一數值的發展變化,進而更加準確地進行數值發展趨勢的分析。對此,教師可以進行觀察型非書面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嘗試用營養液栽培一種植物,如蒜苗,使用科學合理的長度測量工具,每日對蒜苗的莖葉進行測量,記錄下莖葉每天的長度和當天的天氣狀況,并嘗試思考用什么方式來反映蒜苗莖葉的生長速度和生長趨勢。通過觀察型作業活動,學生親身參與種植過程,觀察蒜苗的生長情況、測量蒜苗葉莖的長度,并記錄下每天的數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需要將這一系列數據進行處理。一部分學生往往會選擇逐段分析,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可能會嘗試將這些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以展現蒜苗生長的趨勢。在該非書面作業完成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分享彼此的觀察結果和數據。通過互動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和啟發,發現折線統計模型的直觀性和高效性。通過觀察型的非書面作業,學生既能夠加深對數學模型本身的認知理解,以一種特殊的形式降低數學問題的解題難度,還能夠發展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繼續探索更為多元而便捷的數學模型。
可見,觀察型作業在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設計探索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活動相結合,學生能夠在自主感知中進一步構建起對于數學解題模型的理解認知,并在實踐中鍛煉信息獲取能力和數學分析能力等多種數學核心素養,提高數學模型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四)實踐性作業,促進理論應用
實踐性是數學非書面作業的核心特征,進一步體現了非書面作業是以面向學生實際生活和實踐應用為基礎的特殊作業形式。因此,教師在進行實踐性非書面作業的設計時,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身邊存在的數學情景,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分析中,于實踐中驗證真知。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應用—
利息”這部分知識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讓家長帶領學生對家附近的銀行進行線下調查,獲取各個銀行存儲套餐的利息信息,分析存期與年利率存在何種數值關系。例如,某學生了解到附近某家銀行存期一年的利率為2%,存期兩年的利率則變為3%,存期三年的利率則是5%。學生可以將自己日常存儲的零花錢進行模擬存儲,根據存儲的金額數目,選擇合適的存儲套餐,根據數值的計算比較來實現利息的最大化。學生可以運用本單元核心的百分數和利息相關知識點,結合父母的生活經驗輔助,嘗試計算出同等金額在不同存儲套餐下每年所獲得的利息額。如學生選擇了上述銀行的套餐并存入了2000元,第一年便能獲得40元的利息,第二年能獲得61.2元的利息,第三年則能獲得105.06元的利息。學生會發現存期長短的區別、存儲金額的多少都會導致最終所獲得的利息有所不同。通過計算分析,學生能夠選擇恰當的存儲套餐并獲得理想中的利息。除此以外,各個銀行所推出的政策套餐有所區別,這種差異同時也導致了不同的利益率。這種非主觀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實踐性的非書面作業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元。學生能在自己所選擇的自定義情境下,充分思考并應用所學知識,全面加深對于學科核心知識點的復習與鞏固。
可見,實踐性的數學非書面作業,不僅僅是針對課堂教學知識點的作業,也是鍛煉學生的理論分析技巧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專項練習作業。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知識應用,不僅能豐富生活實踐經驗,還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之中,利用非書面的數學作業實現數學學習進程的良性循環[3]。
結語
總而言之,非書面作業契合當前“雙減”政策的要求,是培養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革新作業設計理念,利用非書面的作業設計手段,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自主探索并分析實際情境下的數學解題技巧,在啟發性思考與實踐性鞏固的作用下,實現數學能力水平的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邢建玉.小學數學設計非書面作業的做法[J].文理導航(下旬),2023(10):4-6.
[2]陳凱.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的優化設計[J].山西教育(教學),2023(10):45-46.
[3]范冬梅.小學低年段數學非書面作業設計與實施[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7/8):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