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來興
【摘要】高中學生要學習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傳統的學科,還需要學習通用技術這門學科,以提升他們的科技素養和實踐能力。通用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包含信息技術、機械與控制技術、生物與環境技術、材料與能源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學生要掌握這些內容,不能僅僅了解一些表面的信息,開展一些簡單的操作,要能開展深度學習,提升實踐應用與遷移創新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教學? 深度學習? 通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055-03
通用技術對學生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它可幫助學生了解和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與實踐項目,引發學生不斷深入地思考,不斷在創新中應用所學的內容。顯然,教師要將通用技術課程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生活與實踐結合起來,關注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培養他們的通用技術素養和實踐能力。
一、引導學生提問,培養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在開展通用技術教學時,教師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就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之間的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這門學科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關,與其他學科相關;如果通用技術涉及的內容正好是學生體驗過的,又與他們所擅長的學科密切相關,那么這部分學生的學科能力就明顯要強很多。因此,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要精準施教,避免平均用力的現象。也就是說,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將不懂的、存在疑惑的內容說出來[1]。從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能看出學生認知與能力上存在的不足,進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當然,學生所創設的問題,教師可稍作引導,并且由他們回答,這就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也讓深度學習落根課堂。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1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為例,就追溯技術的歷史這一框題,學生在閱讀之后,教師讓他們提出一些問題,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生提出這些問題:人類如何從需求出發,運用物質、裝置、工藝方法、知識技能等來實現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技術如何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技術有沒有不好的一面?技術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促進文明的進步嗎?它是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促進文明的進步的?技術在什么方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發展中存在哪些挑戰和問題,大家想到解決的方法了嗎?一般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直接讓學生閱讀書本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對這段文字進行歸納,總結出所講述的重點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當學生對這些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再轉入下一個框題的學習。顯然,這樣的學習主要以淺層學習為主,學生沒有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但教師讓學生自主提問,情況就不一樣了,學生要能聚焦閱讀中的關鍵詞,再由關鍵詞聚焦到相關聯的問題,思考自然就深刻了。
因此,在通用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開展深度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真正地學起來,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地講述。真正的學習又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可提出問題,也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兩者要相結合,不能只開展教師提問,要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自然就走向縱深。
二、創設真實場景,提高學生的技能和實踐能力
就通用技術這門學科而言,涉及的抽象內容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技術的發展、技術的性質、技術的價值等。但如果教師設置真實的場景,將教材中抽象的描述變成真實的場景,學生就能直觀地感知這些知識,進而能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真實的問題中,這使得通用技術的學習變得更加實際和真實,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學科知識。借助真實的場景,教師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這能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1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為例,教師在呈現《追溯技術的歷史》這一框題時,創設這樣的場景,讓學生進行鉆木取火的實驗,從而體驗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教師先讓學生說說這一技術產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感知這段真實的人類生存史,教師穿插一些古人鉆木取火的場面,以讓學生走進那段歲月。接著,教師讓學生說一說這一技術的原理,以讓學生明白木材的摩擦會轉化為熱能,進而使木材發熱自燃。然后,教師讓學生從實驗區自己選擇器材以開展實驗,大多學生選擇木棍、繩子、木板、砂紙等燃料和工具。最后,學生自行分成六個人一組的小組,先是用砂紙將木棍的一端打磨至光滑,再將木棍握在雙手之間,然后用繩子將其固定,用力旋轉木棍以使其在木板上快速摩擦。每組都開展這樣的活動,每個學生都參與鉆木取火,這樣的場景體驗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技術的產生。
由此可見,在真實的場景中,教師給學生創設實際操作和實踐練習的機會,這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借助真實的場景,教師要進一步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并鼓勵他們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設置真實的場景,幫助學生深入探究通用技術的具體技術原理和應用,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和深入學習的能力。
三、設置課前預習,提升學生理解和應用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以讓學生提前感知單元教學的內容,進而形成學習期待。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在課堂上就更能集中思維[2]。對于教師來說,要基于學生的預習,開展更適當的教學活動。預習中學生會的內容要少講,甚至不講;預習中學生不會的內容要多引導,直至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為了提升預習的效果,教師可設置一些問題以進一步地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進而推動深度學習。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1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為例,就《技術的價值》這一框題而言,教師可設置一些預習作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主題。教師先是設置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理解教材的講述。教師的問題為:為什么說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技術如何豐富社會文化的內容?技術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都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對于汽車、鋼鐵和建筑這三大工業被稱為“三大支柱”,你有什么看法?你認為還有其他哪些重要的工業領域?可以看出來,教師設置的這些預習作業有簡單的,又有稍微難一點的;有封閉式的問題,也有開放式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設置的預習作業能推動學生深入地思考,能激活他們的思維。對于學生的預習作業,尤其是開放式的作業,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給學生討論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進一步地向深處漫溯,也讓他們能知道別人是怎樣想的,進而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就最后一個預習作業,學生在討論中列出他們認為重要的工業領域,比如,信息技術和通信、能源和環保產業、醫療和生命科學、精密制造和機械工程等。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教師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路徑。教師設置課前預習任務,能讓學生提前接觸到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增強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顯然地,借助預習教師能引導學生了解相應內容的框架和基本概念,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后續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巧設預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促進知識的應用和轉化。
四、引入科技資源,增加課堂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就通用技術的教學而言,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以讓教學的內容更豐富,教學的方式更靈活,學生獲得的生長更多。在通用技術的課堂上,教師需要設置一些實驗,但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只能通過虛擬的方式展開。也就是說,教師可利用科技工具進行虛擬實驗,以增強課堂活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在虛擬的場景中,學生能夠在不同場景中進行反復的實驗和操作,這能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對接他們的認知狀況、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調整參數等方式進行實驗設計,引導學生調整參數,進行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1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為例,就《展望技術的未來》這一框題,教師通過模擬軟件,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智能家居系統。這個系統既包括控制燈光,也包括調節溫度等功能。教師要鼓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設想進行設計,并通過模擬軟件來控制和觀察系統的運行情況。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智能家居系統的實時監測和分析,以讓學生走進智能的時代。教師可準備一些具有各種傳感器的智能設備,并將其與智能家居系統連接起來。基于這樣的模擬情境,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監測傳感器的數據來分析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溫度、濕度等參數的變化。顯然,借助科技資源,教師讓學生感知未來情境,也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批判性思維,提升深度學習的能力。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可開展一些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來解決真實的問題。教師可創設這樣的任務,通過智能家居系統來管理和節約能源。對于這樣的任務,教師鼓勵學生運用科技資源,將場景設定參數和條件充分地利用起來,通過模擬實驗來逐步完成任務。借助科技資源,學生能真實體驗智能家居系統的原理和應用,促進了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開展通用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教學資源,以讓深度學習在課堂輕松著陸。大多數學生對計算機和互聯網很感興趣,它們又是進行虛擬實驗和模擬操作的重要工具。顯然開展虛擬實驗能激發學生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深度學習才能更好地推進。同時,借助科技資源,課堂教學的內容、展示方式等都更具多樣性,這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從多方面思考,進而能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五、開展團隊項目,培養學生的項目化學習能力
在通用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要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通用技術課程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需要開展團隊合作的任務,或者這些任務如果開展團隊合作能更好地完成[3]。開展團隊合作一方面能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另外一方面借助集體的智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能更深入且全面地思考,增加深度學習的可能。因此,教師可基于學生的學情設置一些團隊合作的項目,以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要優化合作學習環節,以讓每個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發展。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1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為例,教師設置的主題為:技術也具有兩面性,可能帶來福音,也可能帶來危害。教師可引導學生選擇與技術的兩面性相關的議題作為分項目。學生在討論中想到涉及科技道德、數字智能、網絡安全等方面的議題。一個班級可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的項目進行探究,他們要通過調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選的話題。以網絡安全的項目為例,小組成員可先分享自己或身邊人在網絡上遇到的安全問題。接著,小組成員可進行文獻檢索、網上調查等,收集相關的網絡安全案例。再接著,小組成員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總結,教師要進一步促進成員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合作。最后,小組成員展示他們關于網絡安全的重要觀點、策略和措施等。在這樣的項目化學習中,學生能展示自己的潛力,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深度學習。在上述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項目來探索、學習和解決問題。顯然,通過開展項目化學習,學生將深度學習當成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將他人智慧與自己的思考相結合,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
毫無疑問,深度學習需要團隊合作,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分工、協作解決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深度學習才能持續開展下去。因此,教師要巧設團隊項目,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讓學生共享資源,讓他們在交換意見的同時,碰撞思維的火花。在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鼓勵他們運用創新思維在項目實施中不斷調整和改進。
通用技術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涉及很多不同的學科。教師開展深度學習能培養他們跨學科思考的能力,能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能力。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深入了解通用技術領域的原理、方法和應用,從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思維生長,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通用技術的學習,從而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靈輝.指向深度學習的挑戰性學習任務設計 ——以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3(21):55-59.
[2]郭海麗.項目教學法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以“探究智能家居中的組網與通信”的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3(29):113-115.
[3]宮苗苗.培養學生圖樣表達能力的深度教學研究——以通用技術“常見的技術圖樣”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3,39(9):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