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宏峰



【摘要】漫畫運用夸張手法突出描寫人或事的典型特征,極富戰斗性和幽默性。讓學生創作歷史漫畫,進而“畫入課堂”“畫入試題”,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習思維,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漫畫教學 漫畫創作 史畫結合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136-03
一、引史入畫? 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漫畫具有很強的幽默性和時代性,用簡單而夸張的幽默詼諧的圖畫,或歌頌正義美好的事務,或諷刺丑陋負面的現象,深受學生喜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不能把學生對漫畫的興趣轉移到歷史學習上?能不能把學生的創作欲望跟歷史學習相結合,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呢?我們以“園地杯”全國中學生歷史漫畫大獎賽為契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比賽。創作漫畫必須基于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反思,以漫畫形式將自己對某一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理解表現出來。通過創作歷史漫畫,學生既能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又能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確定主題—搜索材料—分析材料—創作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及歷史核心素養提升的過程。學生踴躍參加比賽,創作出一批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優秀作品。
下面以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的《人民解放戰爭》一課為例,談談把漫畫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二、引畫入課? 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當代中學生的重要特點是“一心讀好圣賢書,兩耳更聞窗外事”。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對政治事件關注度較高,……尤其關注國內外時事政治類信息”。[1]平時我們可以收集一些相關的漫畫在課堂上加以合理地運用,尤其是引用學生自己創作的漫畫進行授課,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1.引學生漫畫入課堂
首先,我們把本次活動中獲獎的優秀學生漫畫引入課堂,“畫入課堂”“畫入試題”,學生對身邊同學創作的漫畫倍感興趣,這能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和創作的積極性,為提高歷史核心素養奠定扎實基礎。在學習“重慶談判”時,展示本次漫畫比賽中的兩幅學生作品:
學生對同學創作的漫畫尤其感興趣,學習熱情即刻被點燃。漫畫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竭盡全力爭取實現和平的美好愿景。隨后讓作者談談漫畫的創作構思:經過13年浴血奮戰,中華民族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當時國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一種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堅決避免內戰,建立一個和平、民主、團結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一種以國民黨為代表,打著“和平建國”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為了爭取時間準備內戰,蔣介石假意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揭穿國民黨假和談的陰謀,同時也為了向全國人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和平主張,毛澤東以“彌天大勇”的英雄氣概毅然赴重慶參加和談。學生的創作構思闡釋了內戰的背景。教師同時指出,必須關注漫畫上的時間、注解以及漫畫細節,如上面的圖2,如何才能判斷圖中的兩人分別代表誰呢?注意漫畫的細節:右邊的人腳穿高筒皮靴,身著考究的將官軍服,桌下手里拿槍指向對方。綜合這些細節判斷他代表國民黨,真內戰假和平的國民黨兩面派形象就躍然紙上。隨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學思之窗”,學生充分理解材料后認識到各民主黨派也是主張和平建國的,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才是全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通過以上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解讀漫畫的能力,也鍛煉了閱讀材料并歸納提煉內容的能力。
2.引其他漫畫入課堂
首先,學習“解放戰爭的過程”可以借助如下漫畫導入:
指導學生重點關注圖3中的兩個細節:一個是被撞斷的寫有“政協協議”的欄桿,第二個是“全面進攻”四字。通過學生結合課文對兩個細節的理解,認識到是國民黨撕毀政協協議挑起了內戰。隨后提問學生:挑起內戰后蔣介石采取了怎樣的策略?學生結合圖3及課文回答:1946年6月國民黨違背“雙十協定”撕毀政協決議,蔣介石乘坐坦克手舞大刀沖破“政協決議”(欄桿),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作戰原則和方針,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殲敵70多萬,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漫畫揭示了國民黨首先挑起內戰的史實及國民黨“重點進攻”的破產。學生認真觀察漫畫后教師提問:跟圖1相比,圖4中國民黨的戰術發生了什么變化?共產黨又是如何粉碎國民黨的進攻的?學生結合課本回答:全面進攻被粉碎后國民黨轉向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和陜北解放區。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羊馬河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反動派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實現了毛澤東所說的“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的諾言。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孟良崮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反動派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其次,學習“戰略決戰”時,展示如下漫畫: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掌握漫畫的含義:圖5:1947年6月底,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創建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形成“品”字形戰略態勢,像一把鋒利的三叉戟插向敵人的心臟南京和武漢,從而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圖6:指導學生結合課文閱讀門栓上的“錦州大捷”和人物上的“東北蔣匪”。1948年9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了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守軍10萬余人,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解放軍對東北敵軍形成“關起門來打死狗”的戰略態勢,最終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圖7:通過對“1948”以及 “徐州蔣匪”的解讀可知, 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起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在各路大軍的配合下,解放軍斬斷了津浦鐵路徐蚌段,切斷了徐州與南京聯系的中樞,從而完成了包圍徐州的戰略任務,于是被困的“徐州蔣匪”只能寄希望于上帝去拯救他們了。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圖8:根據標題“北平人民的狂歡”,結合課文表述,東北人民解放軍和華北人民解放軍共同發起了平津戰役。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宣布起義,北平和平解放,隨后解放軍舉行了盛大莊嚴的入城儀式,全市的工人、學生、市民夾道歡迎解放軍入城,北平人民沉浸在一片“狂歡”之中。
再次,學習“解放戰爭的勝利”時,展示如下漫畫:
根據漫畫并結合課文,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圖9:根據標題“江南布防圖”以及漫畫中支離破碎的江南防線,結合課文內容可知,三大戰役勝利后長江以北基本解放,國民黨在江南大修工事準備負隅頑抗。北平談判破裂后,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由士兵支離破碎的四肢組成的國民黨長江防線注定不堪一擊。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臺。圖10:解放軍占領南京后,蔣介石集團帶著破敗的行李(殘余勢力)逃到臺灣。
上述漫畫形象直觀地展示了解放戰爭的基本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課文內容對漫畫進行解讀,一方面能牢固掌握重難點知識,另一方面又很好地鍛煉了理解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對歷史現象進行正確解釋的能力。
最后,借助兩幅漫畫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圖11的關鍵要素在于對聯,上聯:想當年,地主掌權,吃喝窮人血肉,苦害小戶,缺吃缺用缺衣裳;下聯:到如今,農民翻身,清算糧戶家底,砍倒大樹,分地分房分財寶。結合課文教師強調指出,1947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億萬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圖12形象地反映了廣大國統區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的邊緣。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理解漫畫的含義:國民黨為了內戰無限制地發行紙幣,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此外,國民黨還巧取豪奪,排擠打壓民族工業,又征收苛捐雜稅,民怨沸騰,爆發了以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為核心的愛國民主運動。兩幅漫畫對比鮮明,充分說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2]通過設計,本課的學習主題得到了升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和歷史做出的正確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學生的家國情懷由此得到升華。
三、引畫入題? ?漫畫題型日益 “受寵”
練習是鞏固知識的有效手段。“以畫入題”能使呆板的試題變得生動活潑,有利于鍛煉學生“讀圖、審題能力,以及歷史知識的關聯遷移能力”。[3]歷史教材中也引入了一些漫畫資料,而且漫畫作為題型素材還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考試中,近幾年浙江省歷史選考幾乎每年都有漫畫試題。我以學生漫畫《和平鴿》為素材命制兩道試題:
題1:漫畫《和平鴿》中以毛澤東為中心的一行人,代表的是參加重慶談判的中共代表團,除毛澤東外,主要成員還包括(? ? )
A.周恩來? 王若飛 B.劉少奇? 鄧小平
C.博古? 李德? ? D.劉伯承? 葉劍英
此題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基礎知識點作答即可,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
題2:漫畫《和平鴿》中“和平鴿”代表的具體成果是 (? ? )
A.雙十協定? ? ? B.《國內和平協定》
C.《和平建國協定》? ? D.《國共合作宣言》
此題容易混淆的是選項B。教師強調指出《國內和平協定》是1949年4月國共北平談判時所簽訂的文件。最后提出設問:“這只和平鴿能真正飛向和平的新中國嗎?”引導學生思考后很自然過渡到下一知識點的學習。通過上述試題的訓練,使學生牢固掌握了課本重要知識點,又進一步培養了閱讀材料及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能力。
四、史畫結合? 有效提升學科素養
美國學者哈理說過:“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漫畫“畫什么”“怎么畫”“為什么畫”等問題展開探究,“可以充實課堂內容,營造歷史場景,激發學習興趣,發散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綜合運用能力”。[4]同時把學生漫畫作品引入歷史課堂及歷史試題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和創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閱讀、理解以及結合所學歸納概括材料回答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興趣—樂學—創作—核心素養—興趣”的良性循環。
實踐證明,“畫中有史”“史里有畫”的“史畫結合”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陶志歡.當代中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分析[J].青少年學刊,2020(3):10.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胡睿.漫畫解讀:方寸之間顯智慧[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8):44.
[4]黃徐林.漫畫教學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探究[J].高考,202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