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青 李新喜 杜青平
[摘要]《工程倫理》課程由于其教學的獨特性與重要性,其在高等院校的課程質量與實踐意義受到教育行業的關注。高等院校應為社會進步提供動力,優化《工程倫理》課程的教學,旨在培養“準工程師們”在工程實踐中面臨倫理困境具備分析思路并能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本研究以生物工程為案例背景,結合多年來的課堂實踐及學科特點,從不同維度提出《工程倫理》教改思路,并基于實際案例對《工程倫理》在高校課程中的探索與研究,為提高“準工程師們”的工程倫理意識及實踐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工程倫理;教學案例;生物工程;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實踐能力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32
引言
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明確了工程倫理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加強工程倫理意識,提高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以造福人類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一代國家棟梁[1]。為此,提高對《工程倫理》課程建設的重視度,增強為教學增加實際應用案例、設計相對合適的教學方案、構建本土教學基本體系、從各方面探討剖析倫理的重要性勢在必行。
生物工程是一門應用場景極為廣泛的綜合性科學工程,它運用應用生物學和工程學的基本原理[2],通過對生物的加工或加工生物的方式為人類社會提供服務。隨著生物工程的高速發展,生物醫藥與基因技術活躍于人類生活當中,生物工程如若違背了倫理道德或超越法律底線,將會帶來許多社會、道德倫理問題,這對我們日常生活乃至健康都影響深遠[3]。生物工程倫理學與人類的發展及公眾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其作為工程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應在教學中結合道德理論、原則和方法來開展倫理分析論證和提出建議[4]。
如何在高校中重視《工程倫理》教育,發展完善課程體系與教學改革方法,將專業的傳播與品德道德的傳承聯系起來,這將是教育行業的突破性發展。在《工程倫理》中進行教學改革方法探索,是教師積極響應國家建設“雙一流高校、雙一流學科”的重要表現,亦為學生提供更好學習環境的必然選擇[5]。
一、生物工程與工程倫理的關聯性
生物工程包含眾多領域,如基因工程,疫苗工程、醫藥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工程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也是發展最快并且是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其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基因工程技術及藥物的安全性和相應的倫理道德問題[6]。安全性問題與倫理道德的爭議能否得到恰當的解決,都會影響著生物工程領域的研究與發展?;蚓庉嫾夹g是根據人的意愿進行制造,免不了會有技術漏洞;這種漏洞一旦出現,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二、《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在《工程倫理》教學改革過程中,生物工程相關的諸多案例如基因編輯事件、疫苗問題頻發出現,折射出社會中的很多問題,對公共安全、政府監管以及企業經營及人民健康產生重大影響[7-9]。這類問題是整個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其對人民的健康及長期安全及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0]。如何加強制度建設與研發意識,需要整個社會共同體從理論到實踐都有系統提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對案例的講解,更應結合社會、自身的不同角度來啟迪學生[11];引導學生將公眾的健康,安全,福祉放在首位。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建立全民的健康保護體系
在生物工程中加強倫理知識的學習,并將人民健康作為國家富強及民族興旺的一個重大標志。生物工程的研究是人類發展及健康的重要標志,其將關系到健康中國策略,需要社會多個部門的積極參與,提高生物工程的建設質量,推動與之相關的行業監管制度;從國家層面建立全面高效的“大健康,大安全,大監督”管理體系,促使我們站在健康中國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促使生物工程方面的倫理建設得到落實。
(二)從公共安全看生物工程建設
用全面健康的公共安全理念看待健康中國的戰略問題,側重分析生物工程在整個國家安全概念的框架內的研究體系,如“基因編輯事件”等生物工程涉及到人們未來發展及健康、關切到千百萬的家庭健康。在自媒體時代至智能媒體快速傳播的現階段社會,公共輿論及引導常會促使相應問題成為公共安全事件,生物工程需要從一開始就可以正確引導,妥善處理相關危機,從全面客觀的公共安全角度看待該類問題。
(三)從嚴懲治生物工程違規問題
中國的生物工程經營、安全監管及法律制度存在很多亟需完善之處,當前需要建立愈加完整的生物工程研發標準及法律法規體系,實行依法嚴厲懲處及問責的監管制度;在生產、運營及監管等方面全面實施管理要求,若忽視或者處理過輕將難以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
三、《工程倫理》教學改革中的實踐與探索
《工程倫理》教學影響著學生步入社會后的一言一行,高校應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而不能一味追尋學生數字化的表面成績。以下是對《工程倫理》在教改過程中提出的系列意見與看法:
(一)重視工程倫理的教育與學習
《工程倫理》不將其作為單獨的門課,這樣不僅額外需要占用其他師資資源,另設課程的時間也會導致學生的厭倦與不喜。《工程倫理》的教育應與專業課緊密聯系起來,專業課的教師也應傳授該行業的工程倫理知識,學??蛇m當增加專業課課時,在保證專業知識能夠教完同時,能夠抽出多余的時間讓學生吸收理解專業知識與倫理的聯系。這樣使得專業知識得以傳授的同時,中華傳統的美德也得以傳承[12]。
(二)在不同學科中提高倫理意識
首先,高校需要對教師做出學習工程倫理與教學培訓相關知識的要求,從實質出發,讓專業老師也參與工程倫理的教學之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科與倫理之間的交融性。
其次,還應多次舉行工程倫理交流的會議,讓不同學科的工程精神與倫理相互交叉、相互交融,不再僅僅局限于單個學科的倫理教學,而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方式傳授工程倫理理念,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與多維性;同時也能夠增加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課外知識,以及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13]。
(三)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思考空間
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不用過多的規則給課程加以約束,這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與倫理理念的理解與吸收[14]。作為未來工程師的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是他們立業之本,需要學會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需要學會如何判斷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需要學會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需要明白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以及遵循怎樣的原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會比授人以魚的方式效果更佳;案例分享后以引導式的追問,讓學生主動思考,不主動給予對錯之分,把時間留給思考與討論之中。
(四)倫理理念融入到教學思想中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把錯綜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盡可能地用一些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比如生物工程中具有健全倫理意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知識來源于生活,但知識同樣要服務于生活,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而發揮出作用。
(五)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工程倫理意識
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毫無疑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如何結合《工程倫理》的理論知識及前沿案例,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將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案例教學法為例,學生在未步入工作崗位之前所具備的只有一些理論知識,但是與實際在倫理困境中的應用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差距;通過引入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早地接觸實際問題,做到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這對于幫助他們理解理論知識、應用理論知識并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教學方式是教師積極響應國家建設“雙一流高校、雙一流學科”的重要表現,也是他們為學生提供更好學習環境的必然選擇。
《工程倫理》作為一門教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學科[15],只有當教師打破傳統教育思想,融入新時代所需要的情景教學,課堂氣氛才能更活躍,學生聽課的熱情才會更高漲,如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毫無疑問都可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16]。
四、結語
《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旨在加強不同工程專業領域的學科知識與工程倫理學的理論體系,提升“準工程師們”的工程倫理意識和職業素養教育,近年來已經逐漸成為國內各大工科院校的必修科目。本文通過對《工程倫理》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增加具有工程倫理價值案例的文本教材,結合工程中的實際應用,提出在課堂上以案例引導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思路,提升工程倫理的教學質量;在為高校教師教學提供豐富借鑒的同時,推動《工程倫理》教學及教改的快速發展,加強“準工程師們”的工程倫理素養與社會責任,為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滿,王孫禺.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基于清華大學等高校的調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2):103-107+113.
[2]宋天順,殷晶晶,謝婧婧.交叉學科視角下生物工程研究生培養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31):68-70+79.
[3]白延紅,白帆,郝乾坤,等.基因編輯嬰兒的利與弊——生物制藥專業生物工程技術“課程思政”典型教學案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94-96.
[4]王羽.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J].生物技術世界,2016(4):301.
[5]蔡衛權,李旭東,曾慶祝,等.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2):69-72.
[6]丁怡.基于生態、生計與生命的轉基因技術倫理問題研究[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阿文),2018(2):22-29+104-112.
[7]毛楷仁,舒馨月.人工智能背景下對于教育管理的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4):192-194.
[8]蔣道平.倫理視域下剖析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39-40+42.
[9]王金鑫.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建設路徑初探——以鄭州大學工程倫理學課程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24(1):67-69.
[10]司志豪,盧璐,蔣妮,等.面向生物工程類專業的“生化儀器分析”課程教學建設與改革研究[J/OL].生物加工過程,2024-4-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706.Q.20231215.1103.002.html.
[11]秦志偉.再探“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疑云[N].中國科學報,2019.
[12]李新喜,楊曉青,曹棟清.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48-50.
[13]劉進平,楊華龍,高義.“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反思[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1):75-78+87.
[14]劉志芳.考試型社會下學生的自由困境與突圍之策[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1):115-124+128.
[15]崔玉荻.工程倫理視角下輔修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大學,2023(8):1-5.
[16]熊靜,周躍兵.情境教學法在美術欣賞課中的應用——以中國畫為例[J].新美域,2024(2):166-168.
基金項目:廣東省研究生示范課程,項目名稱:環境毒性檢測與生態修復(項目編號:2023SFKC_024)
作者簡介:
楊曉青(1983.2-),男,漢族,廣東揭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倫理、材料科學與工程;
杜青平(1972.10-),女,漢族,山西夏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環境生態學及新工科課程教育;
通訊作者:李新喜(1985.1-),男,漢族,廣東廣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倫理、高分子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