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春
摘 要:小學是學生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階段,在課內外閱讀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能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章對紅色文化的內涵進行解讀,分析紅色文化與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的意義,探究在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中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舉措,總結具體可行的經驗,并對紅色文化教育進行反思。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文化;課內外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紅色文化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教師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延伸課外,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愛國熱情。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解讀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國特有的標志性文化。紅色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晶,是蘊含著豐富紅色資源和厚重文化內涵的先進文化形態,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紅色文化與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融合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小學階段是培養和塑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最佳時期,而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正是培養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革命先輩們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的精神來感染和熏陶學生。
(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學習課內外紅色文化,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價值理念和家國觀念,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厚植愛國情懷,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的融入可以豐富語文課程內容,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挖掘課內外的紅色教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如紅色書籍閱讀、紅色詩歌朗誦、紅色故事講述、紅色歌曲演唱等活動,讓學生實踐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三、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中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教學背景概述
課文中的紅色文化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為久遠,但這些精神和價值觀對于當代學生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教師,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將其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廣州市,廣州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深厚紅色基因的英雄城市,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等都是耳熟能詳的紅色景點。教師要利用廣州本土得天獨厚的紅色教育資源和紅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紅色歷史的認識,學習革命精神,不斷拓寬課外的學習活動,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用實際行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立足學情確定教學目標
因語文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化。教師要立足學情,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合理安排紅色文化元素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有針對性開展課外紅色文化作品的閱讀活動,確保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實際學習需求,充分運用課堂閱讀教學策略,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此同時,植入紅色基因,夯實“紅色基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將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依托教材挖掘文本資源
以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四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一單元所有的內容都飽含強烈的愛國熱情,從邊塞將士到英雄豪杰、小小少年、藝術大家,都閃耀著這份赤子之心。教學時,教師要在教授學生掌握語文要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在家國大義面前的不同風采:在《古詩三首》中感受邊塞戰士的豪情和巾幗女子的誓言,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感受革命者的壯志,在《梅蘭芳蓄須》中感受藝術家的氣節 ,在《延安,我把你追尋》中感受傳承延安精神,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更多的愛國故事,拓寬閱讀面。
(四)教學過程
1. 教學活動
(1)課堂教學活動,以本單元的課文為抓手,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浸潤。在《古詩三首》的學習中關注主要人物,如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一詩中,通過歌頌項羽的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來諷刺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軟弱行徑。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學習中關注主要人物少年周恩來,他耳聞目睹中國人在租界受了欺辱卻無處說理,真正懂得“中華不振”的深刻含義,因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高遠志向。教師在授課時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梅蘭芳蓄須》的學習中關注關鍵語句,了解梅蘭芳當時所遇到的困難與危險在不斷升級加劇,他卻始終堅定不移,用盡方法拒絕演出,深入感悟到梅蘭芳先生高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民族氣節。在《延安,我把你追尋》的學習中,重點理解延安精神,了解延安精神在新時代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并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2)課外教學活動,以閱讀課外紅色經典讀物為主。采用教師推薦和學生自主選擇讀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閱讀手抄報和作文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并在班級內開展分享交流會。學生通過閱讀《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中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了解周總理的成長過程,感受其偉大無私、愛黨愛民。《紅巖》中那一位位共產黨員,那一件件英雄事跡,他們頑強拼搏、不畏生死的精神令學生敬佩不已。
2. 教學實施
(1)課堂學習。根據單元課文,創設“致敬英雄人物,講好愛國故事”的大情境,再細分為三個子任務:制定講好愛國故事的標準;收集愛國故事,感悟愛國情懷;開展“愛國故事匯”,繪聲繪色講述中國故事,分享英雄事跡,撰寫書信,向他人分享英雄故事。
(2)多元活動。組織學生共讀“紅色經典”,通過閱讀、寫作等方式表達對紅色文化的感悟和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歷史責任感。舉辦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等,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加深對紅色革命精神的理解;還與音樂學科相融合,組織學生唱紅色歌曲,觀看紅色影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社會實踐。我們還通過多種方式將紅色文化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例如,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等場所,讓他們切身感受革命歷程的艱辛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鼓勵家長節假日帶領孩子參觀紅色場館、清明節給烈士掃墓等,將紅色教育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教學反思
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是提升學生愛國熱情,立志貢獻祖國的重要舉措。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紅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于愛國人物充滿了敬佩和贊嘆,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但是紅色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雙減”政策推動下,要在減輕學生壓力的同時,提升紅色文化教育質量,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挖掘課內外優質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內涵,利用新媒體創新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課堂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麗玉.本土紅色文化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融合的實踐探索——以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為例[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05).
[2]林竹.紅色革命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摭探[J].成才之路,2022(03).
[3]陳曉英.弘揚紅色文化提升學生素養——小學語文革命文化單元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新教師,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