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霖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記者的各項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必須不斷夯實“四力”基礎,深入基層踐行“腳力”,明辨是非提高“眼力”,善于思考補充“腦力”,勤寫多練扎實“筆力”,同時不斷運用新技術助力文化事業發展,不斷提高新聞質量,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水平,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本文結合新聞實例重點分析了融媒體時代記者四力的提升路徑,推動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記者;四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TN9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3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發展,手機等移動端融入人們生活,讓大家隨時隨地看新聞、聽新聞甚至成為“新聞發布者[1]”。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的轉型將新聞的生產傳播推向了一個新高度,開啟了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媒體相互融合的融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的融媒體時代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需求,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弊端反應。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充分認識到“四力”在融媒體時代的重要性,夯實記者“四力”根基對于傳媒行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四力”在融媒體時代新聞運用中的特點與不足,探索“四力”提升發展的新路徑。
1. 融媒體時代記者四力不足的體現
1.1 信息來源紛雜,報道內容不實
互聯網的發展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信息發布者”,不少新媒體用戶利用社交軟件分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其中不乏引起社會關注與爭議的重大新聞事件。一方面,寬范圍的信息來源加速了新聞的制作傳播與流通;另一方面,紛雜的信息源也可能造成“假新聞”的出現。當下許多媒體為了爭取新聞的首發渠道而忽略了新聞源的真實可靠性,有誤的新聞一經傳播便很難撤回。換句話說,在信息傳播異常迅速的今天,即便將有誤的新聞撤回,它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也很難消除。長此以往,受眾對于媒體與記者的信任度便會大大降低。
1.2 選題立意淺薄,作品內容虛空
融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制作傳播新聞,這使得社會放寬了對于新聞制作水平的標準,因此出現了許多缺少新鮮性、重要性和趣味性的“廢話新聞”。部分新聞只注重其中一點或兩點特性,依然無法使新聞發揮它本身應有的價值,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引導價值。選題作為新聞的靈魂,體現新聞的社會價值與導向,是記者制作高水平新聞的基礎。記者只有制作新鮮的、重要的、深入人民生活且具有價值的新聞,才能夠滿足受眾的真實需求,成為人民的耳目喉舌。
1.3 創作邏輯僵化,受眾反饋不足
當下的用戶不再是傳統媒體時期沉默的、被動的受眾,而是通過社交媒體及其他媒體平臺日漸深入地參與到新聞的建構過程[2]。然而當下許多新聞仍然以主動輸出為主導,按照既定的邏輯對新聞事件進行梳理,受眾被動接受新聞內容,缺少制作者吸納受眾反饋的過程。新聞記者需要明晰,新聞的存在價值是被受眾知悉并進行廣泛傳播,所以受眾的體驗與感受對于新聞創作與創新來說十分重要。改變傳統的創作邏輯,主動收集受眾的體驗感受與意見,對于新聞創作機制的創新來說尤為重要。
1.4 報道內容冗雜,受眾興趣低迷
一個好的新聞作品應該是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講清楚新聞事件。當下很多記者為了突顯技術的發展與創新,過于注重多媒體呈現方式多元化,導致出現了一些內容冗長、堆砌、界面風格不統一的融媒體作品,即使提高了新聞的可視化程度,但因為內容的復雜,受眾很難產生堅持閱讀探索的興趣,從而出現了點擊率高而閱讀率低的現象,沒有達到良好的信息傳播效果。
2. 記者“四力”在融媒體時代的重要性
2.1 “腳力”是前提條件
好的新聞是真實性與人民性的結合,“腳力”的實質旨在讓我們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良好工作作風。記者只有走出辦公室,走到人民百姓的切實生活中去,才能夠挖掘到真實的、有代表性的新聞素材,才能夠做到用鏡頭記錄時代的發展。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通過實踐選擇新聞素材是每一位電視新聞記者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首要本領和根基,因此新聞的制作目的與過程應該與人民緊密相關,做到通過新聞來反映人民的真實意愿與需求,替人民發聲,做人民的耳目喉舌。
2.2 “眼力”是基礎要求
“眼力”指的是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與傳播技術多元化發展,這對記者的“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記者提高自己的“眼力”水平,才能夠發現挖掘生活中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繼而在錯綜復雜的新聞素材中辨別真偽,看透本質。“眼力”絕不只是發現新聞,更重要的是辨別新聞,透過表面深挖實質,進而與社會關注的問題相呼應。“眼力”不僅要求我們能夠及時發現辨別生活中的各類新聞,還要求我們用正確的立場與視角去看待、傳播新聞事件。只有當記者本身的政治立場堅定,觀察視角獨特,眼睛明辨是非時,才能正確認識與傳播新聞事件,對社會公眾進行正確的價值與輿論引導,充分發揮新聞的社會引導作用。
2.3 “腦力”是重要保證
增強“腦力”,就是要增強辯證思考、綜合研判的能力。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選擇依賴AI來完成自己的工作,ChatGPT的興起在某些方面助長了人們懶惰與思考能力退化風氣。我們必須明確,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大腦,人們的主動性探索與思考是讓我們脫穎而出的關鍵秘訣。廣大記者作為文化宣傳的工作者,只有在科技浪潮中保持高度的敏銳與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夠寫出邏輯縝密的觀點,在一片雷同的新聞中突顯出傳統媒體的優勢,發揮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筆力”是根本保障
“筆力”指的是記者下筆成文的表達能力。記者的“筆力”體現在標題擬定、文章框架、行文邏輯、畫面剪輯、后期包裝等各個方面。一針見血的標題可以讓受眾快速知悉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清晰的文章框架與邏輯可以讓讀者更好更深入地進行思考;精美的畫面拍攝與后期可以讓受眾在視覺聽覺上獲得更直接的新聞體驗與感受。同時,“筆力”作為“腳力”“眼力”“腦力”的最終體現,它的強弱程度決定了前三者是否能夠發揮最大效力。記者通過精準的闡述讓主流思想廣泛傳播,深入人民內心,保持主流思想占領輿論高地,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在融媒體時代,記者為了適應各個不同傳播平臺的算法推薦及受眾需求,不斷鍛煉自己的靈活改寫能力,針對不同平臺對新聞稿件進行適當改寫,以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傳遞信息,讓受眾主動自愿接受信息、傳播信息,充分發揮了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3. 融媒體時代記者夯實“四力”根基的途徑
3.1 “腳力”:深入基層群眾,反映人民需求
(1)記者要站穩政治立場。
新時代下信息傳播方式與受眾的接收習慣在不斷發生改變,但是不變的是新聞的內核。記者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堅持黨的領導,自覺提高個人政治素養,提高政治鑒別能力。無論何時何地,政治底線不能破,政治原則必須守,記者要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
(2)記者要邁開步子,深入到一線,體驗基層生活。
雨果曾說:“富人憑借客廳里的寒暑表去判斷冷暖,窮人卻只能依靠自己的皮膚去感受[3]。”就新聞制作來說,記者就好比“窮人”,而“腳力”就是他們的“皮膚”,只有當記者身臨其中,才能夠切實感受、發現基層的困難與不易,從而用最客觀、最平實的語言來反映事實。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獎作品《有“棚”自遠方來》為例,記者進藏采訪一個多月,深入到田間地頭、農牧民家里、大型蔬菜產業基地,和援藏干部、菜農、蔬菜公司經營者、大學生創業者面對面、心貼心交談,采訪了九批援藏干部,聽他們講述了藏族群眾從沒見過菜到種上菜、吃上菜再到大棚蔬菜產業化的過程。正是因為深入到了一線基層群眾的生活中去,才讓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有溫度、接地氣,贏得了人民的一致好評。“腳力”是體現記者新聞素養的基本指標,廣大記者應該秉持專業的態度,積極深入新聞現場,帶著問題進行素材收集,為后期的新聞制作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2 “眼力”:加強業務學習,提升綜合素養
記者的“眼力”是決定新聞質量的重要因素。“眼力”的三種境界猶如“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觀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只有善于發現新聞,不局限于新聞事件的表面,站在更高的視角剖析其本質,發現更加深刻的新聞價值,才能夠提升新聞的整體質量。
提升“眼力”,廣大記者應該做到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判斷,善于辨別。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是提升對外影響力與對內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以第三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為例,作品主創團隊從遺址考古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發現了新聞點,切實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七個著力”思想要求,通過新聞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受眾了解源遠流長的古文化,使得考古這一小眾學科備受關注,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國新聞先驅之一的王韜曾在新聞學專著《論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中提出:要“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簡[4]”。對于相同的信息,見識廣、積累多的記者可能會更加深刻地進行理解分析,從而提升報道的深入性與專業度。盡管現在許多媒體對記者進行了選題“分口”管理,廣大記者仍要不斷充實自己的資料庫,提高自身在各個領域的相關素養,同時在出任務時做好相關背調工作,充分掌握相關信息,適當擴展背景領域,做到深入了解專業內容,從而提高新聞報道的專業性。
3.3 “腦力”:夯實業務理論,提高思辨能力
增強腦力,就是要提高思考能力。打造有影響力的新媒體新聞精品佳作,必須樹立時代思維,站在全黨和全體人民的立場,用符合時代特征及其發展要求的方式去提升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真正體現黨的主張、反映人民的心聲[5]。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麥克風,人人都可以做新聞,在如此條件下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脫穎而出不被埋沒,如何做出讓讀者印象深刻的好新聞是廣大記者需要著力提升的重要能力。
通過觀察總結優秀的新聞作品我們會發現:讓人“記得住”的新聞從采寫到制作到后期無不體現著作者的用心構思。《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的主創團隊負責人楊陽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在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大棚,創作團隊人員紛紛被現場的科技感所震撼:四座恒溫恒濕的玻璃方艙,各種大型先進設備,考古發掘坑的旁邊甚至還有文物搶救室,實驗室里實驗用具一應俱全。于是在現場感受與思考的結合下,團隊人員結合總臺提出的“5G+4K+AI”戰略,打造了一檔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考古發掘新聞直播節目,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考古學,為觀眾呈現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同時在策劃前期團隊人員設立了兩條新聞線索,以時隔35年后對三星堆遺址的再次發掘為明線,以考古人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連接為暗線,突顯新一代考古人不曾忘記來時路,堅守初心的職業精神與使命擔當,將看似尋常的工作日常與時代主題相呼應,發掘了新聞的更高價值與作用。同時,創作人員采用了總臺“特種設備科”自主研發的專門用于特殊環境的“特種武器”來突破既往視覺呈現效果的局限,比如通過使用自制魚竿攝像機,實現鏡頭貼坑、器物游走,讓直播無限接近新聞現場,打破次元壁,使觀眾能夠以最沉浸式的狀態感受考古過程中的奇妙樂趣,極大地增添了新聞的趣味性。
新媒體時代,科學技術在進步,傳播手段也逐漸多元化,廣大記者應該充分利用科技產物,不斷創新傳播的手段與形式,經過思考將技術與內容充分結合,摸索傳播效果最優解,發揮新聞的最大效力。
3.4 “筆力”:注重實踐總結,講好時代故事
“筆力”體現的是職業素養,“腳力”“眼力”以及“腦力”都需要通過“筆力”展現出來。記者“筆力”的強弱主要通過標題的擬定、稿件的撰寫等方面體現出來。優秀的記者會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編寫能力,形成自己的新聞風格。
提高“筆力”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握好時代的脈搏。典型新聞案例的產生,雖然都有著其與眾不同的“點”,但力透紙背的都是時代脈搏。明晰時代發展走向,以社會大環境為新聞基礎,在正確的政治思想引領下講述時代故事,是“筆力”對記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時,提高“筆力”也應該順應時代需求。在全媒體視角下,傳統媒體的文風需要適度轉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網感”。具有“網感”并不意味著隨波逐流,相反,正確使用網絡熱詞對于主流媒體來說至關重要。對于網絡熱詞、流行語、表現手法等,記者既不可以全部摒棄,也不可以一味照搬,而是應該選擇出有深度、有意義、有共鳴的熱詞融入報道,為新聞注入更加年輕的語態。此外,互聯網碎片化的閱讀模式需要更新鮮、更接地氣的文風和語態來吸引受眾的關注。廣大記者不妨嘗試用口語化的表達代替過于嚴肅的語態,適當使用略微夸張幽默的配音風格,通過整合更加年輕化的新聞元素來共同營造出強烈的“網感”。記者應該學會適應碎片化閱讀需求,增加新聞的可讀性與趣味性,以受眾視角來審閱新聞內容,樹立受眾意識和思維,不斷擴大新聞受眾的群體范圍,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4. 結束語
融媒體的發展對廣大記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要明晰的是,融媒體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衰落,它需要的是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在這種大環境的驅使下,記者應該著力于提升自己的“四力”,不斷充實自己,發展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海鵬.電視新聞節目破局之道探析——評《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與轉型發展研究》[J].傳媒,2024(03):102.
[2]白紅義.實踐視閾下的新聞創新——基于上海A網站新聞生產的個案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8):57-66.
[3]杜妍佳.淺談人物通訊寫作[J].記者搖籃,2018(07):44-45.
[4]李鵬.融媒體時代記者如何更好地踐行"四力"——以《一張"網"織出"數字鄉村"之美》的采寫為例[J].新聞世界,2023(12):67-70.
[5]董文鋒.踐行"四力"鍛造全媒體新聞精品[J].青年記者,2021(0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