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新課標理念,開展跨學科教學,可以使美術教學變得豐富多彩。項目化理念在美術教學中的融入,則會與跨學科教學相互促進,有利于學生形成美術學科的關鍵能力。為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依托跨學科項目化教學,感悟其基本特點與意義,了解其實踐現狀,并采取“創新教學模式,助力美術與語文的融合”“立足信息技術,促進美術與科學的融合”“深究教育內容,加速美術與德育的融合”等策略,使得跨學科項目化教學得以順利開展,學生的美術學習視角得以拓展,美術教學效率得以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項目化教學
作者簡介:蘇玉華(1979—),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第五實驗小學。
隨著新課標的落地,開展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成為當下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展開跨學科教學視角下的小學美術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施分析的研究勢在必行。故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目標任務,理性地運用新課標理念,努力以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策略來助力美術學科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結合,發展學生的跨學科思維,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和學習的深度、廣度。
一、解讀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內涵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需要將跨學科學習任務、學習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研究項目,通過項目化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積累,豐富學習活動經驗,提升思維水平、審美意識,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審美素養等得到培養。其內涵具體如下。
第一,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基于自主學習且建立在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經驗、學習思維等基礎上的任務探究,因此個性在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學生會從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著手,開展富有活力、創造性的學習。第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主要是學生運用自身知識、經驗、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學生經過實際操作、綜合性探究,方能挖掘知識本質。第三,倡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既需要學生有效開展自主學習,又需要學生依托合作學習,群策群力,進行思維碰撞,進而完成任務[1]。第四,需在有利于使學習富有挑戰性、創造性的環境中開展。這樣能釋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活力,讓學生探究的動力十足,從而幫助學生習得美術知識,積累美術學習經驗,發展基本技能。第五,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具有諸多優勢。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實踐機會,促使學生聚精會神地研究項目內容,尋找完成項目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對學習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二、審視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現狀
正確看待跨學科教學、項目化教學在小學美術學科中的實際運用狀況,是推動美術教學革新的有效之舉,也是促進美術教師貫徹新課標理念的根本著力點。為此,教師需學會審視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的現狀,把握跨學科教學與項目化教學的融合要點,以便采取有效舉措,發展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一)教學模式比較傳統
筆者基于目前部分教師開展的美術教學發現,他們的教學模式較為傳統,主要表現在:跨學科意識不強,沒有突破開展單一學科教學的格局;傳授的知識不多,以臨摹教學為主;教學內容刻板,且涉及的題材具有局限性,沒有涉及其他學科;組織的活動效果不明顯,使得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知識面無法得到拓寬。美術學科涉及面廣,內容包羅萬象。教師如果不具備較強的跨學科意識,那么所開展的教學是很難滿足學生的美術學習、素養發展的需求的;教師如果采用的跨學科項目化教學模式不合理,將很難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也會使學生的學習活力逐漸降
低[2]。
(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教師以自己為中心的現象在當下的美術教學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師因為教學觀念陳舊而一直采用講授式教學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通過教師的示范或教師提供的材料來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另外,部分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性學習機會,也沒有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
(三)教學秩序比較混亂
部分美術教師的教學秩序較為混亂。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部分學校對美術等藝術課程的開設重視程度不高,對美術教學的組織、安排不夠科學;二是部分學校的師資、設備配置不夠合理,難以滿足學生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需求,也沒能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三是部分教師的執教理念等還有所欠缺,所進行的教學設計不契合新課標的要求,使得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缺乏應有的活力,也使得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探尋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策略
對跨學科教學視角下的美術學科項目化教學進行策略探析,是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也是發揮美術教學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需深度研讀新課標,把握跨學科教學、項目化教學理念的本質,明確兩者對于自身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意義,并且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構建適宜的美術學習情境,使跨學科項目化教學順利開展,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效率提升,助力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展。
(一)創新教學模式,助力美術與語文的融合
尋找美術學科中的文化元素,優化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融合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審美素養。故而,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了解、梳理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的優勢,思考具體的實施策略,不斷地學習與借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模式,以便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創作,實現對學生的美術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詩情畫意”一課時,教師關注學習項目的設計,布置“識別詩句”的項目任務,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以此優化教學導入。具體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誰的作品的評價嗎?”對于該問題,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知道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詩畫的評價,如王維創作的詩歌《山居秋暝》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是這一評價的具體體現。之后,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布置任務:“《山居秋暝》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你們能用自己的畫筆來描繪詩歌中的美景嗎?”此時,學生回憶詩歌的內容,想象詩句所描繪的風景,再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與探究,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有的學生將山中的景物作為主體,展現了“一輪明月慢慢升起,月光照在林間的小道上,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沿著山石緩緩地流下”這樣一幅畫面。如此,學生能掌握一定的構圖技法,通過對詩歌中關鍵意象的描繪、對畫面的合理布局,保證畫面層次分明,充分表現出詩歌的意境美。可見,將美術學科的繪畫教學與語文學科的詩歌教學相結合,能夠使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以圖畫的形式豐富詩歌內容,進而引發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達到繪畫能力和文學素養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立足信息技術,促進美術與科學的融合
借助信息技術將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進行融合,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更是教師與時俱進的實踐,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信息意識。故而,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分析美術教學的發展趨勢,靈活地展開跨學科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探索,以多樣性、創新性的美術教學引領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學習,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積淀[3]。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會跳的玩具”一課時,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將不同的玩具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從不同視角觀察這些玩具,幫助學生了解會跳的玩具制作的原理,學習相關的制作方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再設置項目任務“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會跳的玩具”,讓學生從動手繪制玩具的設計圖開始進行合作,確定玩具的外形、顏色、可跳躍的高度等,并鼓勵各小組運用剪、切、畫等多種方法進行玩具制作,使每一個成員的想象力、創造力都能得到發揮。其中:在設計玩具的外形時,學生需要借助電腦繪圖功能,合理選擇和把握不同幾何圖形的組合方式和比例關系,使設計出的玩具合乎審美。此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將美術知識與信息技術技能融合起來,還能兼顧數學學科中幾何知識的運用。在設計玩具可跳躍的高度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在電腦上進行模擬實驗,通過特定的程序等檢測玩具的彈跳能力,從而取得預期效果。在這樣的項目任務探究中,教師的跨學科項目化教學會順利地進行,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也會自然地發生。如此,學生既能學到玩具設計、制作技巧,培養信息素養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感受到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獨特魅力,使自身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綜合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發展。
(三)深究教育內容,加速美術與德育的融合
優化立德樹人背景下的教育實踐,是教師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美術這門藝術學科蘊含著的豐富資源,是滲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藝術、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工具。故而,在跨學科項目化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深究教育內容,挖掘美術教學中的德育元素,采取合適的策略加速美術與德育的融合,以此加深學生道德認知、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情感,幫助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品格[4]。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夸張的臉”一課所涉及的“夸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所體現,如京劇臉譜。京劇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它通過不同的顏色、線條、圖案,能夠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情緒狀態。基于此,教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可以借助探究項目引導學生學習設計夸張的臉譜的方法。為了完成探究項目,學生需要閱讀不同的資料,了解京劇中常見的臉譜形式,將它們畫下來,并試著在旁邊進行該臉譜所代表的人物角色的注釋,把握臉譜構圖與人物特征的關系,從而挖掘京劇臉譜蘊含的美術元素及對應的德育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布置“比較不同臉譜的顏色,試著進行分類整理,探究臉譜顏色所表示的意義、每種顏色的代表人物及圖案方面的寓意”等項目任務。借助這樣的項目任務,學生能走進京劇臉譜的世界,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家長或者上網等方式,了解到:紅色代表忠貞、英勇,代表人物有關羽等;黑色代表正直、無私、剛直不阿,代表人物有包公等;白色代表陰險、奸詐,代表人物有曹操等。如此展開項目任務探究,學生能夠感知美術中的傳統文化并在美術學習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也能達成對應的德育目標。
結語
綜上所述,在跨學科教學視角下的小學美術項目化教學中,通過項目任務驅動和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教師能為學生搭建一座跨越學科界限的橋梁,讓他們在探索中體驗美,在求知中感悟美,在創造中展現美,從而讓他們的知識面得到拓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情感。因此,在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化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學的順利推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施紅英.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美術項目化學習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3(27):191-193.
[2]許秋雯.跨學科統整的小學美術項目式學習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23(16):64-66,70.
[3]尹合棟,于澤元,邱德峰.美育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教育:問題、價值與發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36(9):28-40.
[4]姚育曉.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
踐:以湘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