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摘要]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歌唱、律動、演奏,讓學生品出音樂之“滋味”、唱出音樂之“情感”、奏出音樂之“旋律”、舞出音樂之“心跳”,凸顯學生音樂學習的“音之趣”,化解學生的“音之惑”,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音之境”。通過“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讓學生的音樂心靈真正地“悅”起來,讓學生的音樂學習真正地“躍”起來,從而讓師生共同獲得音樂學習的快樂與滿足感。
[關鍵詞] 小學音樂;情趣智動;音樂心靈
音樂是一門藝術,其不僅訴諸學生的感官感知,更能積聚學生的靈感、濡染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想象、浸潤學生的心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獲得“情趣智動”的不同審美感受,要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特質,采取“情趣智動”的教學策略,將學生的審美享受轉變為學生音樂學習的動力與熱情,讓學生真正成為積極主動的音樂學習者,讓美好的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生命世界。
一、音樂欣賞,品出音樂之滋味
音樂欣賞是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協同參與音樂欣賞活動。音樂欣賞的過程是學生與音樂作品親密接觸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的音樂聆聽、引導學生的音樂書畫、引導學生的音樂表演等,讓學生的音樂欣賞與多種感官自然“觸碰”“合成”。可以說,音樂欣賞能讓學生感受、體驗、領略到“音之趣”,能凸顯、弘揚、表征“音之美”,教師要引導學生生動感知、主動品讀、聯動創編,從而讓學生聽出興趣、賞出情趣、表達智趣。
例如,人音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的《杜鵑圓舞曲》這一課,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性聆聽、欣賞音樂,讓學生借助踏步、跺腳、捻指等多種方式,來表達音樂的節奏、旋律,從而初步體會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緒、情感等。在第一樂段,主要引導學生和著音樂的旋律,去模仿杜鵑鳥的叫聲;在第二樂段,則引導學生一邊聆聽音樂,一邊做相應的動作,讓學生在聆聽、感受中體會音樂的變化;第三樂段,引導學生跟隨音樂旋律用手畫旋律線,從而感受、體驗三拍子的韻律感。這樣的音樂欣賞,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全身心融入音樂欣賞中,成為音樂欣賞的主體。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筆者重點引導學生聆聽作品的不同部分,讓學生想象、品味音樂作品不同部分的形象并用相應的動作展示出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從而深化對音樂作品主題的理解。
二、音樂歌唱,唱出音樂之情感
音樂追求“以情感人”,這就要求在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中要以真摯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我們知道,音樂作品中總是蘊含著情感,是一定情緒、情感的表達。情感是學生音樂學習活動中最為重要、最為活躍、最為靈動的心理因素。情緒、情感往往能深化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行為的改變。相應地,音樂歌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而音樂情感則能讓學生的音樂歌唱更鮮活、更生動。因此,在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音樂歌唱觸及學生的情感深處,才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找到真正的落腳點和歸宿。在音樂歌唱之中,只有喚醒、激活學生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的“情”發于聲。可見,在音樂歌唱教學中,只有觸動了學生的情感,音樂歌唱教學才能真正找到支撐點。
例如,在教學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的《采菱》時,筆者發現,學生對水鄉的理解比較到位,因而教學《采菱》的關鍵就是要喚醒、激活、調動學生的歌唱情感,讓學生的“情”發于聲。這樣的音樂歌唱教學,才能真正找到支撐點。而借助信息科技手段,生動地展示江南水鄉的美景,讓學生將歌詞與課堂上展現的江南采菱的景象相結合,這就真正觸動了學生的音樂歌唱情感,能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領略到江南水鄉的景美、人美。在引導學生歌唱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基于自我經驗進行想象:煙雨江南中采菱是怎樣的美景?晴空萬里中采菱又是怎樣的美景?然后,再將江南名曲《茉莉花》《紫竹調》等播放出來。在音樂聆聽中,二胡、琵琶等的器樂演奏與低婉的豎琴之聲相互應和,可以更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也能用含蓄、淳樸、柔美的情感演唱,從而沉醉于優美的旋律之中。這樣的教學,音樂的美好觸動著學生的心靈,優美的音樂與學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持續激發著學生的音樂思維力、想象力,讓學生真正領略到了音樂作品的魅力。
歌唱是培育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的重要路徑。在引導學生歌唱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技能上的指導,如怎樣吸氣、聲音要怎樣發等;同時更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歌唱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歌唱的積極性。可以說,情緒、情感是引發學生歌唱的驅動器,是激發學生自覺地歌唱、習慣性地歌唱的動力源。如果教師僅僅從技能、技法上對學生的歌唱作出指導,學生會感到歌唱的枯燥與單調,而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表達情感,就能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
三、音樂演奏,奏出音樂之旋律
完整的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欣賞和歌唱,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去演奏。傳統教學中,通常是用簡單的樂器如豎笛、巴烏、陶笛、口琴等引導學生演奏,其目的是把握音樂作品的內在節奏、旋律等。當然,如果學生會某一種樂器,如長笛、二胡、小提琴、吉他、架子鼓等,也可以鼓勵學生展示、表演。實踐表明,在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的器樂演奏,能奏出音樂的“熱情”。器樂演奏是學生別樣的音樂情感的表達,教師在引導學生的器樂演奏過程中,要了解哪些學生擅長哪些器樂。由此,通過自身的引導,讓全體學生學會豎笛、巴烏、陶笛、口琴等簡單的樂器;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器樂演奏專長,著力培養學生的器樂表演特長。
比如,教學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三年級下冊的《頑皮的小杜鵑》這一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用器樂豎笛演奏來表達音樂。在演奏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把握四拍子“強、弱、次強、弱”的特點;同時還要讓學生細細體會豎笛的優美音色。尤其是在學生復習豎笛C調下行音階的“連吐音”的基礎上,要適時指導他們學習C調下行音階的“斷吐音”,并將連吐音與斷吐音等結合起來;進而啟發學生對比聆聽、自主總結“連吐”“斷吐”不同方法的感受、體驗及音響效果。如此,就能讓學生自然、自由地用樂器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
為了激發學生器樂演奏的積極性,筆者在教學中還設計、開展了相關的活動,如“闖關游戲”“接龍游戲”等,以不斷優化、完善學生的演奏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器樂演奏興趣,調動學生的器樂演奏積極性。事實上,音樂的生動與學生的主動相融合,能讓學生抵達器樂演奏的美好意境。此外,引導學生演奏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置相關的進階評價標準,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要讓其能夠用豎笛吹奏;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要求其能用合適的氣息、正確的方式來吹奏,掌握連吐音、斷吐音的相關技巧;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就要求其有創造性的表現,如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加工,努力實現創意性地表達自身的情感等。
器樂演奏能有效地展現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感。教師要把握音樂作品中的相關音樂要素,引導學生積極表現,激發學生的音樂感知、審美趣味,要鼓勵學生借助器樂進行創意性、創新性的表達。在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中,器樂演奏不但具有工具性價值,還具有本體論的價值。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促進學生的音樂欣賞、音樂歌唱,同時也是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將器樂引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音樂欣賞、表現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淺表走向深刻、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最終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四、音樂律動,舞出音樂之心跳
美好的音樂能觸動學生美好的情感。在情趣智動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欣賞、歌唱、演奏,還要促使學生律動。律動不僅僅是音樂學科的一種教學方式,更是學生音樂表現的一種形式。音樂律動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學生的具身認知學習,融學生的身體、心理、情感等于一體;借助音樂的律動,可以激活學生的音樂聽覺、動覺、觸覺等,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音樂思維、音樂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音樂的律動,讓學生舞出音樂之心跳、音樂之情趣,進而靈動地“悅動”、智慧地“躍動”。實際上,音樂學習是整體性的學習。在學生音樂律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的肢體動作,讓學生的音樂表現變得生動、直觀、可感。由此,不僅表達出音樂作品的意蘊、情感,同時也能體現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核。
例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新疆舞曲第二號》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喚醒、激活學生的聲勢律動,如可以指導學生用雙手拍大腿的方式模仿新疆手鼓,將作品中的音樂律動表現出來。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并落實學生的聲勢律動動作,同時鼓勵、啟發學生的聲勢律動動作。具體來說,首先,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歌曲的歡快情緒;其次,在引導學生音樂律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層層疊加的方式,讓學生的音樂律動從簡單到復雜、從模糊走向清晰。如第二段音樂在發展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力度的對比、明暗色彩的對比。當聽到強力度時,讓學生緊握雙手用力打節拍,當聽到弱力度時,讓學生伸出食指輕輕拍打節拍;當聽到明亮色彩時,讓學生攤開雙臂,當聽到暗淡的色彩時,將雙臂收回腰間。在結尾處,聽到手鼓聲一起敲擊。通過音樂律動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完成聲勢律動動作。在引導學生音樂律動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創編,并融入自己的創意,以設計研發相關的音樂律動動作。如此通過創編音樂律動動作,就可以表達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讓學生借助對音樂作品的律動,實現音樂知識、技能的有效應用。
在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借助律動將音樂作品中的抽象性內容,通過生動、直觀、形象的方式詮釋出來,從而讓抽象性的音樂作品變得直觀、鮮活、可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音樂律動不是身體簡單、機械地活動,而是全身心融入,是投入音樂學習的表現性活動。因此,教師要積極關注音樂作品的特質,遵循學生的音樂表現、音樂展示、對音樂律動的認知;要通過有針對性的音樂律動指導,讓學生的音樂學習變得活潑、歡快起來。
音樂律動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其音樂核心素養在律動動作的創造過程中得以確證與表征。在情趣智動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音樂學習的“音之趣”,化解學生音樂學習的“音之惑”,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音之境”;要不斷設計開發相關的教學策略,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音樂欣賞、聲情并茂地開展音樂歌唱、隨心所欲地開展音樂演奏、收放自如地開展音樂律動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探索音樂教學范式,優化音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等。只有用心思考音樂,高質量設計并落實音樂教學,才能讓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得到培育。最終,收獲音樂學習的快樂與滿足感。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吳麗娟.動作體驗在音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4(06).
[3]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M].楊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