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摘 要:“大一統(tǒng)”理念貫穿中國歷代政治格局,清王朝在實踐“大一統(tǒng)”觀念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基于核心素養(yǎng),設計多種類型、真實、完整的學習任務,以有效任務推動真正思考發(fā)生,促使學習真正落地,幫助學生掌握清王朝在疆域統(tǒng)一、制度建設、邊疆治理等方面的貢獻,并感悟清王朝“大一統(tǒng)”治理的影響,從而認同大一統(tǒng)中國,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學習任務 清朝 大一統(tǒng)
學習的關鍵在于思考,推動思考的是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承載于有效的任務。有效任務能推動思考真正發(fā)生,促使學習真正落地。同時,核心素養(yǎng)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學習任務應基于素養(yǎng)而設計,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可普遍遷移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任務應該是真實、完整的任務,以此驅動學生學習,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那么應如何設計素養(yǎng)導向的任務,教師又如何運用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學習?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為例,探討自己的嘗試。
一、依托課程標準,大單元統(tǒng)攝全局,優(yōu)先設計學習任務
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思想是系統(tǒng)思維,即從整體的高度思考學習單元內容,并將整個單元學習目標的達成作為一個整體性的任務。[2]在大單元背景下,圍繞核心要義,借助問題驅動,將零散的知識點置于大時空、大格局、大觀念之中,引導學生理解大觀念,從而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促使核心素養(yǎng)落地。
依據(jù)本單元所在的課程標準,可知本單元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清朝前中期,在武力征服和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與宗教信仰的前提下,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加強了對邊疆的治理,基本上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是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大單元教學的收尾和總結部分;另一方面,康乾盛世后期,清朝已經由盛轉衰,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成為開啟近代史救亡圖存大單元教學的先導。基于此,可先將本課拆分為兩大任務,“清代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以及“盛世中蘊含的危機”,既符合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歷史通感,構建發(fā)散思維,也符合任務優(yōu)先設計原則,推動學生的有效學習。
學習任務設計類型多種多樣,例如促進知識理解、推動問題探究、深化體驗感悟等,不同目標導向,所需要的設計也不同。以“清代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這一任務為例,政治領域是國家治理的重心,本課集中體現(xiàn)政治領域的大一統(tǒng),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國土疆域的統(tǒng)一、加強對邊疆的治理以及提高政權管理效率。因此,筆者將其設計為如下具體學習任務。
(1)基于“閱讀—思考”,促進知識理解的學習任務
地理疆域“大一統(tǒng)”:清朝疆域形成過程以1644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梳理不同階段疆域形成的過程。
(2)推動問題探究的學習任務
① 政權管理“大一統(tǒng)”:探究軍機處與奏折制度如何提高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效率。
② 邊疆治理“大一統(tǒng)”:探究清朝邊疆治理如何鞏固大一統(tǒng)。
(3)深化體驗感悟的學習任務:感悟清朝“大一統(tǒng)”邊疆治理影響。
二、架構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指導學生開展多種方式學習
學習任務依托于一定的學習資源。除教材之外,教師也應提供適合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具體的情境。學生根據(jù)任務,或獨立完成,或合作探究,在過程中實現(xiàn)能力提升,將核心素養(yǎng)落地。
學習任務一:混一寰宇——地理疆域“大一統(tǒng)”
材料1 《欽定西域同文志》——故宮博物院 (https://www.dpm.org.cn)
注:全書二十四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成書。
閱讀教材,結合材料,完成以下任務。
(1)找出《欽定西域同文志》的民族文字,概括此書編纂的目的,簡要分析本書反映的時代特點。
(2)清朝疆域形成過程以1644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結合教材梳理不同階段疆域形成的過程。
【設計意圖】《欽定西域同文志》是清朝乾隆年間纂修的西域多民族史地相關的一部滿、漢、蒙、藏、托忒(蒙古)、察合臺六種語言的工具書,成熟于乾隆帝一統(tǒng)新疆后,為宣揚文治武功而作。通過對《欽定西域同文志》的考察,根據(jù)教材梳理清代大一統(tǒng)疆域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從具象事例以及時空史實形成對清朝大一統(tǒng)疆域下多民族文化融合時代特點的初步認識,同時可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鍛煉學生梳理文本及提取史料信息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能力。此任務可由學生單獨完成,在此基礎上,可繼續(xù)設計需要互動、討論的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二:制度保障——政權管理“大一統(tǒng)”
材料2 在京滿漢大臣、外省督府提鎮(zhèn)仍令折奏外,爾等科道諸臣,原為朝廷耳目,凡有所見,自應竭誠入告,絕去避嫌顧忌之私,乃為盡忠……今著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輪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無論大小時務,皆許據(jù)實敷陳,即或無事可言,折內亦必聲明無可言之故……其所言果是,朕即施行,即或未甚切當,朕亦留中不發(fā),不令人知。
——項旋《皇權政治與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繳回制度考論》
材料3 (軍機處)機構人員配置簡單,除了幾間值房,無正式衙署。人員三四十人,有官而無吏,官員無專任,均為兼差,隨時可以撤換……即時即辦,當日事當日畢。簽發(fā)公文,通過兵部的驛站、軍臺立時發(fā)出,限時到達……地處內廷,外官難以接近。皇帝召對軍機大臣,太監(jiān)要回避。撰寫書諭,限定值房。發(fā)送廷寄諭旨,也是逕交逕收。
——邢廣程、李大龍《清代國家統(tǒng)一史》
閱讀教材,結合材料,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以下任務。
(1)結合教材及材料2,說出從中得到的有關奏折制度的信息。結合史實說明奏折制度如何強化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2)有學者認為“軍機處的崛起創(chuàng)立了一個能夠有效運行的政府”,結合教材及材料3,談談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奏折制度的實質是官員與皇帝單線聯(lián)系,聯(lián)系迅速,保密性高,皇帝通過奏折制度,實現(xiàn)了對政治信息的直接獲取或下達,提高了決策效率,也可以通過奏折使得不同等級、不同部門的官員互相監(jiān)督,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的建立強化了君主專制,這是學生在初中就已學的知識。高中課標進一步要求學生掌握軍機處在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作為中樞秘書機構的軍機處,地位高,權力大,并因其具有“簡、速、密”的特點,使其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具有極高的效率,這對于人口規(guī)模巨大、疆域版圖遼闊、通信手段落后以及族群邊情復雜的大國治理而言,意義重大。通過對以上材料的探究,引導學生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理解奏折制度和軍機處的意義,理解制度文明的發(fā)展對于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的保障作用。
學習任務三:調和得宜——邊疆治理“大一統(tǒng)”
閱讀教材,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以下任務。
(1)清王朝放棄了自戰(zhàn)國以來的長城防御體系,談談你對這一舉措的認識。
(2)清王朝治理邊疆既推崇“因俗而治”,又實行“修教齊政”之策。你認為這兩種政策是否矛盾?運用相關史實,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3)綜合所學,梳理秦至清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措施,分析清朝在大一統(tǒng)治理方面的獨特性。
【設計意圖】借助觀點辨析,制造思維沖突,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構建歷史敘述的能力,落實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清朝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的特點及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歷史作用。清朝入關后,與蒙古聯(lián)姻加以修好,長城失去了防御功能和邊界意義,這不僅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凝聚,更體現(xiàn)了“中外一體”“天下一家”的理想,將“大一統(tǒng)”的理念發(fā)展到新階段。在蒙藏地區(qū),清朝尊重當?shù)貍鹘y(tǒng);同時,設置理藩院專掌蒙藏事務,設置駐藏大臣、創(chuàng)立金瓶掣簽制度等加強對西藏的統(tǒng)治;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對西南各族直接管理;清軍渡海遠征后,在臺灣設府。學生基于以上史實,通過討論理解“因俗而治”與“修教齊政”并不矛盾,而是體現(xiàn)了清王朝在治理邊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統(tǒng)”是不可動搖的前提,“治”可以有多元形態(tài)的制度特點。[3]學生通過梳理歷代王朝對邊疆管理的措施,可以理解清王朝的邊疆治理策略實現(xiàn)了對相關地區(qū)直接、有效的管理,完成了對“統(tǒng)而不治”“羈縻而治”等傳統(tǒng)治邊思想的超越,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這是以往歷代王朝均不曾做到的。邊疆治理的成功,有效地維系了清朝“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
學習任務四:體驗感悟——清朝“大一統(tǒng)”邊疆治理的影響
材料4 天設山河,秦筑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
——《后漢書·鮮卑傳》卷九〇
材料5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治天下也!
——《洪武御制全書(“諭中原檄”)》
材料6 夫中外者,地所劃之竟(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東海之濱,統(tǒng)一諸國,君臨天下,所承之統(tǒng),堯舜以來中外一家之統(tǒng)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禮樂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
——《清世宗實錄》卷一三〇
結合所學與材料,通過小組合作,從觀念、實踐等角度談談你對清代“大一統(tǒng)”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代中國人對“大一統(tǒng)”的認識是漸進的——從秦漢到清朝,人們對“大一統(tǒng)”的認識逐漸從長城內華夏族的統(tǒng)一發(fā)展為長城外及其他邊疆的統(tǒng)一,從“華夷之辨”發(fā)展到“天下一家”。結合本課所學,引導學生認識到清朝不僅在“大一統(tǒng)”觀念上有所更新,更付諸政治實踐,實行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將內地的郡縣制推行于各邊疆地區(qū),因地制宜,因民族而異,創(chuàng)建各具特色的行政管理機構,這是對秦始皇創(chuàng)行的郡縣制的一個重大發(fā)展。[4]這一學習任務從觀念和實踐兩個方面,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感悟,體會到清朝在“大一統(tǒng)”方面所作的貢獻,并進一步理解統(tǒng)一性是中華文明突出的特點。
三、任務承載素養(yǎng),驅動學生學習,推動核心素養(yǎng)落地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傳統(tǒng)王朝,清王朝在實踐“大一統(tǒng)”觀念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政治上,突出表現(xiàn)為實現(xiàn)疆域統(tǒng)一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在經濟上,突出表現(xiàn)為實現(xiàn)國內統(tǒng)一市場;在文化上,突出表現(xiàn)為變“一”為“和”,和而不同,儒釋道三家合流。[5]本課將視角放在政治領域的大一統(tǒng)上,基于四個學習任務,層層推動學生了解疆域的統(tǒng)一、理解制度的保障、認識邊疆的治理,最終感悟清朝“大一統(tǒng)”治理的影響,從而認同大一統(tǒng)中國,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6],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
促使學習真正發(fā)生的是教師為學生策劃的學習任務,關注具體的學習任務,將學習目標置于學習任務中,讓任務承載著素養(yǎng),從而促進素養(yǎng)落地,打造更適合新時代的課堂。
【注釋】
[1] 張華:《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37頁。
[2] 陳志剛:《教學設計的變革與大概念、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1 年第 17 期,第24頁。
[3] 邢廣程、李大龍主編:《清代國家統(tǒng)一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第304頁。
[4] 李治亭:《清帝“大一統(tǒng)”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第7頁。
[5] 呂文利:《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性”:以清代“大一統(tǒng)”為中心的考察》,《求索》2023年第5期,第76頁。
[6]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