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關鍵在于思政課教師。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推進,迫切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核心素養。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師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站位有高度、道德修養有深度、知識儲備有厚度、潛心教學有溫度。文章重點闡釋了“四有”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以期為新時代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升核心力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方法。
關鍵詞: 教育強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四有”;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019-03
引言
奮進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思政課教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課教師是否具備核心素養,關乎著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高低。作為立德樹人關鍵核心課程的思政課,必然要求是高質量的、有效度的。而精彩的、高質量的、有效度的思政課,關鍵核心在于思政課教師具備核心素養,并且將這種素養轉化為教學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中的獲得感。
一、思政課教師具備核心素養的迫切性
(一)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迫切需要
ChatGPT的問世,標志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實現全面搜集學生的信息和教學數據,從而更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為教師提升教學的針對性、為學生提供精準化的教學指導奠定基礎。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開發和運用到教育場域,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下降,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教師被AI所替代。但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未來已來,教師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要能夠順應潮流,必須對自身進行“革命”。在教育場域,教師未來要能夠實現與人工智能AI并存發展,教師自身則需要擁有AI無法替代的核心素養能力。因此,為有效應對人工智能對于教師的沖擊,教師迫切需要具備核心素養即擁有AI不可替代的“金剛鉆”。
(二)奮進教育強國征途的亟需
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教育強國是基礎性工程。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因此培育一批批高素質專業化教育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如何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六要”標準等應運而生。這些標準既是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是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根本遵循。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推進,迫切需要思政課教師具備核心素養,才能為強國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思政課教師“四有”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政治站位有高度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教育的根本問題”作為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使命。因此,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首要的是能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歷史自覺。要幫助學生達成道路的認同、行動的自覺,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首要的是具備高度的政治站位素養。
(二)道德修養有深度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人才的培養重在德行。個人品德是通過社會道德教育和個人自覺的道德修養形成的。道德的教育,重點在學校。而培育道德高尚之人,重點任務落在思政課教師的肩上,因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學生達到“啟德潤心”的效果,首先得育好自己,令自己有一個深厚的道德修養,才可能感染影響學生。教師與學生的道德修養的提升都需要反復錘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因此,為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思政課教師應具備的第二個核心素養是道德修養有深度。
(三)知識儲備有厚度
擁有豐富的知識學識即“有扎實學識”,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扎實學識,包括了專業技能等教師從教需要的知識、能力與教育智慧。[1]”在信息化的時代,教師在教學中只擁有一碗水、半桶水是無法勝任教學的,因此教師“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2]。教師具備廣闊的視野是豐富學識的表征之一,換言之,豐富的知識學識必然要求教師的視野要寬廣。若教師的視野狹窄,就會導致思維不開闊,從而在教學中難以講新講活講透內容,更不能講清道理。因此,知識儲備有厚度是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的第三個必備素質。
(四)潛心教學有溫度
教學是一種雙向情感的交替過程,不是冷冰冰、機械化的灌輸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必然是有溫度的教學。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鑄魂育人的思政課教師應努力把思政課堂打造成陽光課堂,通過樸實溫暖的語言、平等交流的方式,實現師生之間心與心的溝通,達成學生情感的共鳴、思想的認同,從而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說:“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3]”換言之,做老師就要心無旁騖潛心教學,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核心素養的第四個素養是潛心教學有溫度。
三、思政課教師“四有”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
(一)政治站位有高度的培育路徑
1.堅定政治信仰。
信仰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信念發展而來,是信念的最高層次。談及信念時,往往與理想合在一起談。“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4]”人一旦沒有理想信念,信仰就會不堅定,就容易被誘惑迷失雙眼,甚至走上歪路、邪路。老師要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首當其沖要成為有理想信念之人。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親其道才能傳道布道。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即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懂真信真用,用它來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堅定政治定力。
高校思政課教師是堅決擁護“兩個確立”的忠誠者,是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踐行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大關頭的考驗面前,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舉旗堅定,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思政課教師務必當好學生的表率,在政治上站穩立場、不被各種亂象迷惑;務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引領學生正確認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3.篤行政治擔當。
在馬言馬、在黨言黨、在黨護黨,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政治擔當,也是其履行的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5],“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與此同時,教育部配套印發了一系列有關思政課教師政治擔當的實施細則,為思政課教師篤行政治擔當提供了具體的指引。
(二)道德修養有深度的培育路徑
1.弘揚愛國主義。
每個公民對自己的國家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認同,愛國、愛國主義不單是一種情感認同,更是公民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原則。每個公民愛自己的國家、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祖國的故土、愛故土上成長的同胞,并且秉持“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休戚與共的集體主義原則去處理問題,妥善處理家與國的關系,這些都是弘揚愛國主義的表現。
2.恪守師德師風。
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新時代教師隊伍評價的首要標準。思政課是一門“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課程,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傳道,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傳道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因此,思政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品行修養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從而為學生成長指引方向,才能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感染學生從而為學生成長提供范本,最后達成親其師信其道的良性互動效果。一名合格教師必備的素質是恪守師德師風,不斷模范遵守師德師風是合格教師走向優秀教師的必然路徑,也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擁有良好道德品行的老師,懂得恰當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
3.錘煉個人品德。
“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方面說明教師工作的崇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師工作的艱巨性。要塑造好學生,先要改造自己。思政課教師要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開展教學工作,首要的是要錘煉個人品德。老師的高尚品德,表現在對教師崗位的堅守、兢兢業業的從教態度上;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不辜負教育事業;表現在對學生的諄諄教育,給學生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性地學習培養的過程。首先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涵養個人的價值觀。其次,要掌握錘煉崇高的人格修為的方法,如省察克治。最后,向身邊的楷模學習,爭取以后也能成為模范。
(三)知識儲備有厚度的培育路徑
1.夯實理論功底。
教師是知識、思想、真理的播種機,具備豐厚的理論功底是職業所需。思政課教師是黨的理論宣傳者、傳播者,要做好理論的宣傳與傳播,首要的是原汁原味地品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著作,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通過學習達到與黨中央保持思想的統一性,正確領會并傳達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學生能知曉政策、理解政策從而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2.提高教育智慧。
青年是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新時代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尤為明顯,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矛盾的雙重疊加下,在學生的思想層面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困惑。面對學生林林總總的思想困惑,教師要解惑必然要求教師要有教育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需要教師注重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即教育的智慧。智慧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積累過程,且需要不斷向身邊的榜樣、同行學習,不斷反思才可能內化于心才可能習得。老師在擁有豐富學識的前提下,再恰當地運用教育的智慧注重方式方法的運用,學生不僅能認同教師傳授的“道”,而且能解開學生心中的“惑”。
3.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科研是教學的有力延展,沒有科研支撐的教學是沒有深度與厚度的;教學是科研的源頭活水,沒有教學支撐的科研是無源之水。一個好老師既要擅于教學,同樣也要在教學中善于發現問題,通過科研研究找出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打通教學的痛點與堵點,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教與學相得益彰的效果。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求科研與教學的融合點,通過教學與科研的研究,既能關注學生在教學的體驗感、獲得感,又能關照教師在科研的收獲感、成就感。
(1)踐行仁愛思想。
儒家仁愛思想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一直尊崇的道德規范。仁者愛人,愛可以傳遞,相互傳染。教育的過程就是傳遞真善美的,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該兼具仁愛之心。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在面向學生授課、溝通時,臉上洋溢著的笑容、眼中帶著希望的光芒、心中展現的博大胸襟,因而可以向學生傳遞出滿滿的幸福感與正能量感。只有具備俠骨仁心的好老師,才能培養、孕育出有俠骨仁心的好學生。擁有一顆仁愛之心的老師,會甘于奉獻、孜孜以求在教學領域中成長,會用陽光雨露為學生播撒希望的種子。其偉大的人格魅力會深深浸染學生,引領學生成為有溫度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2)關照學生差異。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性。在教育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教師的每堂課要關注班級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要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探索每位學生在每節課中的增值評價。教師要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每一位學生的缺點,像孩子的父母那樣把自身全部的愛心傾注在學生身上,通過無差別的愛來鼓勵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培養學生成長為一個有情懷有深度有厚度的“大寫”的人。
(3)妙用暖心語言。
臉上有笑、眼中有光,是仁師的表現。在教學中,妙用暖心語言,也是仁師的表現。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鑄魂育人的思政課教師要善用妙用暖心的語言。暖心的語言不是對學生百般遷就,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與學生坦誠交流、真誠關心學生、用心指導學生、用情引導學生。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思政課的主陣地思政課堂妙用暖心語言,也可以利用實踐課的第二課堂和網絡平臺的第三課堂輔助使用。
結語
強國必先強師。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要開好,關鍵在于有一批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要具備“四有”核心素養,即教師擁有政治站位有高度、道德修養有深度、知識儲備有厚度、潛心教學有溫度的核心素養。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教師的核心能力、核心素養需要與時俱進,才能夠適應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才能夠培養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夠培養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6
[2]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30
[3]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的講話[N].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1-03-07.
[4]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4
[5]習近平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 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2-04-26.
作者簡介:陳少娟(1982.05— ),女,漢族,江西省撫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項目—習近平新時代立德樹人思想的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GXJK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