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

摘要: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實現“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制度創新總體目標,總結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多年來在校企合作方面 “創模式、改機制、拓資源、求特色、圖提升”的發展戰略,針對其在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定向培養等模式的探索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進意見,以期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獨立學院;校企合作;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對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模式,是將學校與行業組織相對接,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提升企業在人才培養全過程(招生、培養、就業)的參與度,校企雙方互相支持、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利益共享,從而培養出經濟轉型下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現高校與企業雙贏[1-2]。
作為一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科院校,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抓住發展機遇,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使培養的學生將校內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作用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劃,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在2019年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性意見中指出,圍繞專業的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將技能培養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由企業專家和專業老師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畢業要求,明確行業所需的能力要求,構建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與企業技能需求高度融合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滿足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適當壓縮理論學分,增加實踐學分,通過強化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專業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學生能真正地掌握專業技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企業[3]。
同時,為了體現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注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職業標準的銜接,增設職業資格培訓課程,要求學生在畢業時至少取得一份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
通過校企合作,擺脫了以往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滿足企業崗位要求的專業技能,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種制度培養出來的學生,企業滿意、學校滿意、學生滿意、家長滿意。
(二)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是指具備良好師德修養,具備企業工作或實踐經歷,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人才需求,并把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的教師。目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自有的教師絕大多數都是擁有高學歷的年輕教師,他們擁有高水平的理論知識,但是一直在學校工作,缺乏系統的企業工作經驗,實踐動手能力較弱。通過校企合作,教師可以隨時到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發展的動態及專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將教學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教師們的業務水平[4]。
(三)校企合作的開展,能夠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隨著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斷深化,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映射到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從而使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獨立處事能力、社交溝通能力,在工作崗位中實踐操作能力強,工作上手速度快,學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大大節省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成本,實現優勢互補,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提高了企業效益。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質量得到企業的認可,學校在社會的知名度自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自2006年起就與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從一開始的將企業的實際項目融入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到企業的訂單式培養,到現在的工學交替、再到現代學徒制實踐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方向,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多元化”校企合作運行機制,逐漸形成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校企合作形式[5]。
(一)校企合作模式
1.以實習、實訓為主。學生以實習、實訓形式參加校企合作項目。在第4學年,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學院根據專業特色,尋找符合專業要求的實習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的機會。企業根據學校課程設置制定實習、實訓方案,通過企業與學生雙向選擇后,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實訓及學習不同崗位的技能。通過企業實習、實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既能檢驗學生之前所學的學習效果,也能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2.“3+1”模式。“3+1”模式即在學生前3年在學校學習的基礎上,第4學年在企業進行實訓,包括內容培訓、項目實訓及畢業設計。以電類及計算機專業為例,實訓計劃、課程嵌入及學分確定學分置換方案由企業與學校協商決定。由企業為實訓學生配備班主任與指導教師。企業保證學生每一門課程都得到足夠的實訓機會,綜合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時,企業提供學生崗位素養培訓,對成績合格的學生保證就業;對成績不合格學生給予一次免費重學的機會。
3.頂崗實習。強調技能考核和崗位素養培訓,基于技能考核決定了化工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東南大學成賢學院選擇實力較強的企業進行長期合作。通過技能考核檢驗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是否符合標準;企業根據技能考核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分流,體驗真實崗位的工作。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技能考核和頂崗實習,表現優異者若獲得校企雙方認可,可選擇與企業達成就業協議,實現從頂崗實習到上崗就業轉換。
4.企業訂單模式。企業根據人才需求情況,與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共同商定人才培養方案,并簽訂就業協議。企業通過“企業宣講—學生自愿申請—成績篩選—面試挑選—確定訂單人選—簽訂就業意向協議” 的流程,從學院相關專業中選拔合適的學生單獨組班教學,如“地鐵定向班”,地鐵企業根據企業人才的需求,要求學生既要懂得“電類”知識,又要懂得“土木”相關的知識,經企業綜合考量后,在東南大學成賢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輸配電)專業和交通運輸專業共同組建“杭州地鐵訂單班”。企業參與到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并對課程的授課內容提出要求。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在項目實施時根據企業所提的要求進行教學,實踐環節的安排由企業負責落實。項目結束后,學生在達到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畢業要求和學位授予條件后進入杭州地鐵公司工作。
5.“雙元制項目”。“中德合作太倉雙元制項目”是太倉市人民政府、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德國巴符州雙元制大學和在太倉德資企業四方合作,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探索。中德合作班由學生自主報名,經德資企業面試選拔后,與德資企業簽約,形成定向培養協議,執行德方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1+3”的教學模式,即本科第一學年在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從第二學年開始3個月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3個月在德資企業實踐訓練。學生通過學校的理論教學和企業的系統培訓后,能熟練掌握崗位技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企業合作模式的經驗總結
隨著合作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層次不斷提高,專業實習、實訓也有了更廣、更多的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豐富了我校的教學資源,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所學專業方向,從而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就業方向。而“3+1”模式、頂崗實習甚至“雙元制項目”,都比較成功,因為這是符合民辦獨立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更多地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也為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訓,更好地實現學生身份到職場人士的平穩過渡,為學生順利入職提供了技術保障和心理準備,最終不僅提高了相關專業的就業率,更保證了就業與專業的匹配度,見表1。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企業校企合作意愿不強。由于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或因技術保密等原因,企業不愿意將擁有的核心技術技能與老師和學生們分享,學校和企業之間不能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導致學院和企業合作往往浮于表面。
“訂單班”和“雙元制”辦學規模較小,增加了教學成本由于“訂單班”和“雙元制”都是對企業所需人才的定向培養,所需人員較少,不能達到正常的開班要求,又因該項目的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與普通教學不符,無法合班,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2.專業和課程設置穩定性差。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企業的需求設置課程體系及課程的教學內容,只要企業的發展方向發生變化,課程的體系和教學內容都要做相應的變化,長此以往將不利于高校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對策
1.搭建高水平合作交流綜合服務平臺,完善校企合作運營機制。要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依托政府的力量,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溝通交流,信息資源共享,在人才培養、教學創新等方面形成有效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的政產學研對接會,建立政產學研信息溝通、資源共享等聯動機制,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全面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2.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時,充分調研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情況,制定符合企業需要的教學內容,加強師資培養,嚴把學生的教學質量關,建立嚴格考核制度,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將繼續圍繞建設高質量應用型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充分發揮母體高校東南大學雄厚的支撐優勢,依據不同的專業特點,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工學交替、定向培養、“理論與課內實驗”相結合的“學做合一”模式、“實訓與生產”相結合的“校企合一”模式、“畢業設計與工程(管理)實踐合一”的“教研合一”等,形成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建師生實踐能力培訓基地、共建企業員工培訓基地、共建專業與實體企業融為一體的“實體專業”等產學深度合作的教學形態。
結語
獨立高校在應用型轉型背景下還有很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民辦獨立高校的管理和政府的決策在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應用型轉型的要求,真正培養出社會和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舒博.高等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6-7.
[2]趙海霞,李曉暉.淺析如何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J].價值工程,2018,37(32):281-283.
[3]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4):62-66.
[4]龍昱,左芊.校企共建“需求導向型”合作模式初探[J].湘潮(下半月),2010(10):66-67.
[5]楊少燕.高職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6(04):9-11.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