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鳳
摘要: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審美、鑒賞、想象、思維能力的學科,要注重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小學美術教師要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拓寬學生對美術知識學習的途徑,提升美術知識學習的深度,讓學生通過美術課堂學習提升自身的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藝術潛能? 挖掘? 小學美術? 教學
引言
小學美術是學生在小學時期的必修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與審美能力。鑒于此,小學美術教師要以新穎、科學的教學手段和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全面提升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積累美術專業知識,提升審美感知、創意實踐等美術核心素養。小學美術教師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制訂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案,才能培養出素質高、核心素養強、藝術潛能大、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美術人才。
一、小學美術教學的積極影響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才能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發現美術的魅力。而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品賞析,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
美術教學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藝術思維的培養不光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還能提高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遇到利用邏輯思維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轉化思維方式,利用藝術思維解決問題,從而順利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可以利用藝術思維記憶古詩詞、英語句式等抽象性強、繁雜的內容,在記憶時根據內容在腦海中想象相應的畫面,將文字記憶轉化為形象記憶,從而提高學生記憶不同學科知識的實效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鑒賞美術作品,加深學生的審美感知
學生只有具備發現、欣賞美的眼睛,才能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感受作者蘊藏在美術作品中的感情與內涵。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運用藝術的眼光欣賞畫作。例如:在學習色彩豐富、內容多樣的“彩墨游戲”這一節時,教師通過張大千的《白荷》向學生介紹水墨畫干濕濃淡變化的筆墨趣味及表現手法等基礎知識,在學生對水墨畫的創作手法與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后,讓學生嘗試做墨破色、色破墨、濃破淡或淡破濃的練習。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吳冠中的《松魂》、齊白石的《葡萄》、張大千的《潑墨山水》等家喻戶曉的畫作,帶領學生對畫作進行深入的賞析,感受美術大家的作品風格、類型以及創作手法,接著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創作一幅水墨畫。這樣有梯度地從“初步感知”到“嘗試體驗”再到“創作表現”三個層面使學生感受水墨趣味,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學生只有對畫作進行深入的了解、全面的認識,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作品鑒賞中、創作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
(二)感悟畫作內涵,豐富學生的文化理解
中華民族具有歷史悠久、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發展,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多以圖畫與文字的方式保存下來。基于此,美術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蘊含在傳統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內涵,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體悟作者的創作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例如:在學習蘊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端午節”這一節時,教師向學生講解端午節的由來、屈原的生平以及在端午節期間舉辦的傳統活動。在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以及人們慶祝端午節的主要形式與習俗后,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賽龍舟、做香包的視頻影像,并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講解龍舟的結構、比賽人員的類別與分工以及香包的制作工藝,使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隨后教師在屏幕上展示傅抱石的《屈子行吟圖》,并提問學生從畫作中可以感受到屈原怎樣的情感。教師把屈原的畫像放大,讓學生通過畫作清晰地感受到屈原對政權變革的無奈、對國家覆滅的悲涼,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屈原對國家的熱愛,進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豐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的創意實踐
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既能增強學生手腦配合的能力,還能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互動,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以及美術知識的掌握情況。鑒于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利用形式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加深與學生的友誼,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例如:在學習介紹古代陶藝的“盤泥條”這一節時,教師在學生了解了不同時期的陶藝作品特點和制作手法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陶藝作品的真實制作過程,并向學生介紹制作時的注意事項和陶藝作品的保存方法,然后帶領學生用橡皮泥以盤泥條的方式制作學生自己喜歡的物品。在學生進行制作時,教師不能過度干擾學生,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用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在制作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在講臺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出制作的原因,然后讓學生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同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如:教學湘美版美術課本三年級下冊第三課“我們來下棋”,在開始課程之前,教師以簡短有趣的方式向學生介紹了棋盤、棋子和下棋的基本規則。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分別配發一套棋盤和棋子,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棋盤與棋子進行擺放。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們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在嘗試擺放過程中培養了空間意識和觀察力。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們模擬下棋的情境,讓每個小組的一名學生執黑棋,另一名學生執白旗,進行對弈。在對弈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提醒學生們注意棋盤上的線條和格子,引導他們思考如何使棋子落在合適的位置。學生們通過實踐中的對弈,不僅加深了對下棋規則的理解,還鍛煉了觀察、分析和決策能力。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們從自己的實際經驗出發,自由繪制下棋的場景。學生們可以使用鉛筆、彩色鉛筆、蠟筆等繪畫工具,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意,將棋盤、棋子和下棋的過程繪制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們注重細節,注意線條的粗細和顏色的搭配,以表現出真實的效果。同時,教師可以傾聽學生們分享繪畫時的心路歷程和感受,進一步了解他們對下棋的理解和想法。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們進行展示和交流。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本組的繪畫作品,并口頭介紹自己的創作靈感和用心之處。其他學生可以提問、評論或表達自己的觀點,開展相互之間的互動和思考。教師則通過觀察學生的繪畫作品和聆聽他們的發言,對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意進行評價和指導。通過這堂“我們來下棋”的美術課,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下棋規則和技巧的理解,還鍛煉了手腦配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實踐活動豐富多樣,從擺放棋盤到模擬下棋再到自由繪畫,每一環節都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和發揮才能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對藝術知識的掌握情況,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們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嘗試、實踐和創新,從而提升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積極地與學生交流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掌握情況,從而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才能。
(四)開展分層教學,促進學生的藝術表現
學生受生活環境與家庭環境的影響,認識能力、美術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形式統一、內容相同的課堂教學方法與課堂畫作練習難以兼顧所有學生。基于此,美術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能力,采用具有針對性與差異性的畫作練習模式,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畫作練習,以此來滿足不同學生對課堂畫作練習的需求,從而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成效和學生的美術能力。例如:在學習“可愛的汽車”時,教師帶領學生了解不同汽車的外形、構造、色彩等基礎知識,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與成效為學生布置層次分明的課堂畫作練習。美術能力較弱的學生要在教材中找出自己喜歡的汽車圖片,根據圖片進行臨摹,美術能力一般的學生要利用卡紙、剪刀、膠水等工具制作仿真汽車;美術能力較強、美術功底高的學生不僅要利用工具制作仿真汽車,還要在仿真汽車上畫出紋理、涂上顏色。層次分明的畫作練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構圖能力與繪畫水平,還能發揮榜樣引領作用,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美術能力。又如:在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五課中,教學內容是關于色彩拼貼畫的創作。在這節課的前期準備階段,美術教師做了充分的調研和分析工作,了解到學生們在顏色辨認、圖形拼貼和想象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設計了多種不同難度的練習,并進行分類和標注,以便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畫作練習。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展示了一些優秀的色彩拼貼畫作品,并引導學生們欣賞、分析其中的色彩運用和圖形組合。接著,教師介紹了色彩拼貼畫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如何選擇適合的顏色、如何用剪刀剪出不同形狀的圖案等。此外,教師還向學生們展示了不同難度的練習示范,讓學生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每個練習的要求和難度。在練習環節中,學生們有機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教師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份個性化的練習冊,上面標注了不同難度的練習。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并完成感興趣的練習題,以展現自己的藝術表現能力。同時,教師也提供了輔助材料,鼓勵學生們積極嘗試、相互學習和交流。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及時給予學生們反饋和指導,鼓勵學生們發揮想象力,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顏色和材料進行拼貼,同時注意圖案的協調和整體效果。對于技巧上的困難,教師耐心地進行示范和講解,幫助學生們克服困難,提高繪畫技巧。在作品展示環節中,學生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進行互相欣賞和評價。教師對每個學生作品的點評和表揚,提高了學生們對自己努力的認可度并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通過這種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教學模式,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五課“色彩拼貼畫”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不僅掌握了色彩拼貼畫的基本原理和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學生們在完成個性化練習的過程中更加從容和自信,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實踐證明,個性化的練習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成效,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為他們的綜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
總的來說,小學美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創意實踐、藝術表現等美術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術教師要從課堂教學與課后訓練等多方面入手,在這一過程中組織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感悟畫作內涵,豐富教學活動,積極開展分層教學,從而使學生具備較高的鑒美能力與藝術思維。
參考文獻:
[1]呂軼敏.為美術課堂插上翱翔的翅膀——論小學美術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2(16):135.
[2]李團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J].考試周刊,2014(79):177.
[3]蔡張赟.以創作為導向發展幼兒美術能力探微[J].成才之路,2018(36):7879.
[4]李冀.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探究[J].中華少年,2018(19):136.
[5]夏鐵軍.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策略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24):150.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