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 文章探討了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重要性,研究父親角色缺失的問題及原因,提供父親角色回歸的對策:通過“萌爸故事”,感受別樣父子風格;通過“虎爸運動”,在運動中敞開心扉;通過“老爸美食”,探索親子廚房奧秘;通過“潮爸創意”,花樣陪伴助力成長。以期喚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回歸,從而提升家庭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 家庭教育;父親角色;缺失;回歸
前幾年,由浙江衛視推出的一檔節目《爸爸回來了》受到廣大觀眾的追捧。它以爸爸和孩子的相處為主線,由爸爸單獨照顧孩子,如實呈現爸爸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發生的狀況。之所以制作這么一檔節目,是因為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們因為各種原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位,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起點和基礎。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雖然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母愛的力量,但事實上,父愛的力量同樣偉大。父親是孩子成長的路標,是孩子的榜樣,父親的陪伴會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讓孩子內心強大,感受到成長的幸福。同時,父親獨立、勇敢、熱情、大方等個性特征對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是孩子良好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源泉。
一、三“mang”現象,探尋父親缺位原因
美國《父母》雜志曾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對孩子的約束更多,教育子女時使用的語言更復雜,有利于孩子的社會化,為孩子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父親角色缺位嚴重,要讓父親真正擔負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職責,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和教育孩子并不容易,原因有三:
(一)?!枷雮鹘y,教育觀念守舊
“茫”有模糊不清,對事理全無所知之意。很多父親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家庭教育就是母親的事情,自己只要努力工作,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為孩子提供最優越的發展平臺,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本校調研顯示,在全校25個班級中,55.8%的家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或父親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占12.6%和16.5%;而父親在工作日陪伴時間更少。
(二)忙——工作忙碌,時間精力受限
據統計,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的主要障礙,排名第一的就是工作,高達43%;第二則是經濟條件,為18.3%。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世界第一,尤其在25—54歲區間達到90%。工作和經濟上的焦慮狀態,是導致父親們疲于賺錢養家,而疏于陪伴兒女的重要原因。
因此,很多父親即使認識到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忙碌的工作常常讓他們備感無力。工作讓他們分身乏術,沒有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甚至有些爸爸長期在外出差,在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更是難以給予孩子持久的關愛和有效的教育。
相關調研顯示,能在工作日陪伴孩子4小時以上的爸爸只有14.5%。由于職場上的忙碌,周末成了親子陪伴的主要時間,甚至對于部分爸爸來說,周末的陪伴也是一種奢望。
(三)盲——事不關己,眼里沒有孩子
眾所周知,只有以溝通為紐帶的高質量陪伴,才能最大程度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積極正向的作用。但很多時候,父親僅僅只是“陪著”,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據調查統計,在2022年疫情期間,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雖然變多了,但真正陪伴和交流的時間并不多。盡管受疫情影響,父親停工在家的人數較多,但和孩子每天有效共處的時間并沒有因此而大幅度增加。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哪怕在家時間較多的父親,依然充當“隱形人”的角色,他們的活動最多的就是使用手機,或是處理工作,或是聊微信、看視頻等。
相對這類父親而言,還有一類父親,很愛孩子,但看不到孩子本身,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肯定孩子的表現,將其作為表達愛的道具,卻無法讓孩子感受
到愛。
通過進一步思考,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父親沒有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仍抱有傳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難以融入現代教育,無法滿足孩子真正的需求。近幾年,筆者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大膽的實踐,充分發掘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讓父親角色及時回歸家庭教育。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明確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是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能夠推動父親更好地陪伴和教育
孩子。
二、正確定位,明晰“我是我”的角色
古訓有之:“養不教,父之過?!备赣H的存在和無聲的父愛是孩子心理和個性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很多父親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不正確,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孩子缺失父教。要改變這樣的現狀,父親必須明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定位。
(一)成長者——在“充電”中自我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在教育上會產生矛盾,反思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本身,來自自己的停滯不前,或是成長的速度太慢。有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們必須要正視:孩子的成長速度遠遠快于父母的成長速度。
因此,作為一個父親,要想盡到一個做家長的責任,就需要順應社會的發展,不斷充電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教育能力,才能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如此,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既能遠離內心的負面情緒,又能夠因不斷學習而使自己內心豐盈、寧靜,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共同解決其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惑和問題。
(二)陪伴者——給孩子成長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認為,孩子的依戀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陪伴質量。高質量的陪伴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進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為未來良好的社會交往提供穩固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爸爸提供足夠的陪伴和支持,孩子就有很大的可能被塑造成擁有自信、陽光、健康性格的人。
但真正的高質量陪伴并不是和孩子相處在同一個空間就可以了,而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動,共同處于一種安寧、愉悅、舒適的氛圍中,心無旁騖。高質量的陪伴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給孩子帶去成長所需要的力量。
(三)參與者——讓孩子感受到父愛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深刻影響孩子的認知、性格、意志品質和親密關系。作為父親,要懂得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一小步,孩子就會前進一大步。
比如,孩子喜歡體育,父親可以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孩子喜歡了解時事政治,父親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報,看新聞,討論時事……如此,可以培養和孩子相同的興趣,減少心靈的隔閡。其實在西方很多國家,無論工作多么繁忙,爸爸們都會利用空閑時間陪伴家人,全身心地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強化父親與孩子的關系。
因此,不管是運動、閱讀,還是游戲,父親都要盡可能地參與進去,積極地回應孩子,和孩子有足夠的互動,給孩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四)引領者——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作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親的格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夠抵達的高度。父親粗獷的愛,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價值取向;父親的男子漢氣概,是影響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因素;父親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源泉;父親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父親給出一些建議或指導,這些建議或指導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會讓他對生活更有信心,而父親也已然成為孩子的堅強支撐,這是父親作為引領者應有的指引作用。
三、看見孩子,和諧“我與你”的關系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系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系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系,即是“我與你”的關系。但現在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們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晌覀円宄刂?,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存在,并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孩子的成長就在日常點滴中。
(一)萌爸故事——感受別樣父子風格
勇赫老師在《好想陪你讀繪本》中寫道:“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社會關系,是一個人安全感建立的基礎,但是在親子關系中,親子閱讀發揮重要作用?!苯o孩子講故事不僅是媽媽的專利,也是爸爸的責任。相比較媽媽的碎碎念和輕聲細語,爸爸的故事風格會更多樣,為孩子帶去新鮮感,讓其感受到力量與幽默的魅力。
(二)虎爸運動——在運動中敞開心扉
美國醫學博士羅恩指出:“讓孩子參加運動本身是不足以告訴并教育孩子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敝挥挟敿议L,尤其是爸爸通過本身的運動行為和對待運動的態度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并且陪伴孩子一起進行運動時,孩子對于運動的認知才會受到真正影響,他們才會真正明白運動的目的,以及應該要在運動中達到的
目標。
而爸爸和孩子一起運動,能夠加強兩者之間的情感溝通,增進彼此的了解。因為在運動過程中,雙方都處于放松的狀態,這為爸爸和孩子敞開心扉,進行有意義的談話創造了絕好的機會。
(三)老爸美食——探索親子廚房奧秘
親子廚房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制作美食不僅是在學習一項生活技能,更是可以通過與食材的親密接觸,全方位地促進情感、創造、想象等多種能力的發展。而爸爸的參與讓這個過程更有意義,這是精神的美食,這里面流動的親子之情將滋潤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感受到陪伴與收獲的快樂。
(四)潮爸創意——花樣陪伴助力成長
康科迪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位關注孩子成長、經常陪伴孩子的父親,養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更聰明。其實,爸爸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上面講到的三種途徑,還有其他多種互動方式,比如旅游、做志愿服務,甚至一起跳舞。以親子繪本閱讀為例,除了親子共讀繪本之外,我們還可以對繪本故事進行創編,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孩子一起編一編、畫一畫,這個創作的過程就是非常愉快的親子互動時光,有助于雙方構建起牢不可破的親子關系。
父親主動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責任,是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父性教育的回歸,變“教育”為“交流”,變“要求”為“溝通”,變“淡漠”為“陪伴”,使親子關系變得和諧。孩子的健康成長,從父親的回歸開始。
[參考文獻]
[1]戎梅.家庭教育呼喚父親角色的回歸[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04).
[2]呂瓊華,徐燁婷.爸爸“回來”了——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回歸與重塑[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5(09).
[3]高籽鈺.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回歸策略[J].新西部,2019(03).
[4]曾香蓮.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回歸[J].家長,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