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珍 黃宇慈



[摘? 要] 研究者以“繪制校園平面圖”主題活動為例,開展活動實施、成果展示、評價反思等教學實踐,讓學生在綜合性、開放性的主題學習活動中提高數學應用意識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積累實踐活動經驗中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 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小學數學
一、緣起
“校園平面圖”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三學段的內容,適合在六年級下學期開展教學。因此,筆者依托“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要為母校繪制校園平面圖”這一情境,從學科視角出發,開展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位置與方向、測量、比例和比例尺、數據收集等知識,經歷設計方案、測量收集數據、繪制平面圖的活動過程。
二、活動規劃
1. 具體活動任務及安排
整個活動以課內外相互結合的方式開展,筆者設置了“啟動課”“指導課”“展示課”三個課時,并設計了相應的活動作業,具體活動任務及安排見表1。
2. 活動目標
(1)通過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并綜合運用位置與方向、測量、比例和比例尺、數據收集等知識,積累全面思考問題的經驗。
(2)讓學生經歷制訂計劃、選擇數據獲取的方法、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分組測量以及選擇合適的比例尺繪制校園平面圖等活動過程,感受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的優化,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發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3)讓學生能積極參與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數學學習活動,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
3. 活動重點
理解并綜合運用位置與方向、測量、比例和比例尺、數據收集等知識。
4. 活動難點
優化測量和記錄數據的方法,能選擇合適的比例尺繪圖。
三、活動過程
1. 關鍵課例1:啟動課
課前,教師發布主題內容,讓學生自由組建6人小組,并根據個人特長確定任務分工。
(1)活動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全班觀看《我們美麗校園》視頻,共同回憶六年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引導學生思考: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紀念母校?
引出主題活動驅動性問題:我為母校設計平面圖。小組討論后梳理問題鏈,如圖1,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鏈記錄在活動學習手冊中,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一張校園平面圖應該是什么樣的?][繪制校園平面圖都有哪些步驟?][該如何準確測量校園主要建筑物的數據?][該如何繪制較為準確的校園平面圖?]
(2)活動二:小組討論,形成方案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鏈,明確完成該活動的關鍵性問題:繪制校園平面圖有哪些步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開展討論,依據活動要求形成初步的實施計劃,然后選派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
活動要求:①想一想實施過程分哪幾個步驟?②將實施步驟詳細地記錄在學習單上。
實施過程:學生可以先思考整個實施過程應該分成幾步,然后將其詳細記錄在表2里。
小組進行匯報:
小組1:①測量教學樓的長和寬;②確定比例尺;③根據比例尺畫出校園平面圖;④展示成果和匯報活動過程。
小組2:①明確目標(建筑物);②測量;③確定比例尺;④將建筑物長度縮小為圖上距離;⑤繪制平面圖。
教師追問:仔細觀察各小組的討論結果,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
教師小結:(結合校園圖)在測量前我們要確定主要建筑物的名稱、大小、方向與位置、間距,在繪制校園平面圖時要先確定比例尺,再按比例繪圖。
學生結合前面的討論,完善自己小組的實施過程,形成完整的活動方案。
(3)活動三:結合實際,選擇工具
師:如圖2,在活動期間,我們會用到哪些工具呢?觀察各組工具的選擇情況,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師(追問):看來,尺子是每個小組的必選工具,那在尺子的選擇上,你們有什么好建議?
生1:不能選米尺,因為米尺不方便,10米就要量10次,誤差特別大。
生2:我認為可以選皮尺,它能量很長的距離。
生3:我認為皮尺不好用,比如從教學樓的這一頭量到那一頭長度可能不夠。
師:大家講得很有道理。其實市面上已經出現了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介紹紅外線測距儀和手機測距儀)
小結:看來,每個工具都有它的價值,我們要合理地選擇工具。
(4)活動四:預設困難,討論解決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方式,解決一些可預見性的困難。
(5)課后作業
完成學習活動手冊中的“我是計劃小能手”“我是測量小達人”“數據記錄我在行”“轉換數據我細心”,以及繪制校園平面圖初稿。
2. 關鍵課例2:指導課
(1)活動一:作品欣賞,自我反思
讓學生欣賞各小組初步完成的校園平面圖作品,分享在活動中的感受。
(2)活動二:數據處理,反思優化
①回顧測量過程
以小組為單位反饋在測量過程中測量工具的使用情況、在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②深度解讀數據
反饋層次一:教師出示某一小組錯誤的測量數據(如圖3),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1:長度單位使用太不合理了!怎么能用厘米作單位?
生2:他們組沒有測量主要建筑物,測量的都是很小的建筑物,像乒乓桌這些小建筑物不用畫在平面圖上。
師(小結):看來,在測量過程中我們要選擇合理的測量單位,同時要量出主要建筑物的數據。
反饋層次二:教師出示三組誤差較大的測量數據(如圖4)。
生3:我發現每一組測量的數據都不一樣,他們的數據相差特別大。
師(追問):為什么會出現數據差距較大的情況?應該怎么改進?
生4:我認為在測量的時候要仔細,比如用皮尺測量一段距離后,一定要做好記號,再繼續測量下一段的距離。
生5:可以選用更精確的測量工具,比如測距儀。
生6:我們可以在小組間進行合作,通過交換數據及時發現數據是否準確。
反饋層次三:教師出示某一小組比較精確的測量數據(如圖5),引導學生發現其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師(小結):看來,我們在測量前要考慮每一幢教學樓的位置和間距,測量數據時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工具,還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必要時可以通過小組之間交換數據,提高測量的效率。
(3)活動三:對比找碴,分析改進
教師出示四幅作品:①號作品主要建筑物不完整;③號和④號比例尺一樣,但畫出來的圖大小不一樣;②號比例尺不同,但畫出來圖和①號、④號一樣大。引導學生開展對比找碴活動,分析如何改進各組的平面圖。
①聚焦主要建筑物
師:看了這幾幅作品,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師(追問):同學們都在討論主要建筑物有沒有畫完整。在畫主要建筑物時我們還要關注建筑物的具體位置,你們覺得建筑物位置畫得不準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1:沒有畫草圖來確定主要建筑物以及它們的大概位置。
生2:沒有準確測量和計算建筑物之間的間距。
生3:測量時,各項數據的誤差太大了。
②聚焦比例尺
師:除了主要建筑物是否畫完整之外,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4:第三幅和第四幅作品的比例尺都是1∶300,但是畫出平面圖的大小不一樣。
生5:第一幅、第二幅、第四幅平面圖的比例尺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畫出來的大小都差不多。
③聚焦問題解決
師:同學們特別厲害,發現了這么多的問題,那我們應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
生6:為了保證畫出完整的主要建筑物,我們可以在畫之前先畫一張草圖,確定好主要建筑物有哪些以及它們的大概位置,然后慢慢地完善。
生7:測量數據的時候一定要非常細心,避免數據誤差太大,而且比例尺的選擇一定要合適。
生8:我們可以先測量出學校最外圈的大小,然后與畫圖紙比較后再確定比例尺,這樣就不會畫著畫著發現畫不下了。
生9:我覺得在測量的時候要多人合作,這樣測出來的數據會更加準確。
師(小結):很好,同學們的回答很有道理。我們應在保證測量數據誤差小的情況下去確定合適的比例尺,然后仔細地畫出所有的主要建筑物。
(4)課后作業
思考作品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課后繼續完善校園平面圖。
3. 關鍵課例3:展示課
各組派1名代表解說自己組的主題活動過程。
(1)活動一:回顧導入,全面整理
播放各小組的活動照片,引導學生回顧整個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整理成板書,如圖6。
(2)活動二:解說過程,評價反思
教師先講解評價標準,然后各組組長依次匯報小組活動過程和感悟,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和提出改進建議,最后通過對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分,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3)活動三:經驗積累,說說決策
引導學生扮演校長這一角色,提出改進學校布局設計的建議。
(4)活動四:總結反思,談談收獲
課堂尾聲,引導學生分享活動收獲,提出想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5)課后作業
在繪制好平面圖后,制作立體校園模型。
四、活動反思
1. 確定問題支架,讓學習有序化
為減輕學生的困難,同時避免主題活動流于形式,在活動初期教師要根據問題鏈細化活動任務,提供相應的活動任務表,讓活動有序開展。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活動實施方案,規劃實施路徑,預測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工具資源支架,明確每一階段的活動任務和活動要求,高效完成活動任務。
2. 構建進階活動,讓學習梯度化
在引導學生成功開展“校園平面圖”主題活動后,筆者考慮到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心理特征,最終構建了面向三至六年級的梯度化主題學習活動(如表3)。三至六年級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從不同的經驗、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的認知去參與實踐,共學同一個主題活動,讓學生體驗有序的、有挑戰的、有鏈接的主題活動學習的樂趣。
3. 推廣活動成果,讓學習可視化
除了在評價表上量化評價外,還可以進行成果展示,讓學生在分享中進一步產生對主題活動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發布“校園平面圖”征集活動,從平面圖設計和立體造型設計的作品中推選優秀作品,在全校進行展評;學生的作品借助學校展板“閃亮”登場,形成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校園平面圖”主題活動以全新的教學方式聯動多學科,在常態化的課堂中進行變革,能助力“雙減”,為“提質”加碼。數學多彩主題活動助力學生成長,能讓學生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胡雪珍(1979—),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獲溫州市教壇中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