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麗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項目化教學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實踐與運用。本文通過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和利用多元教學資源,旨在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本文還從小學科學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設計、實踐與評估等方面進行探索,總結出一系列具體的運用策略,以便推動項目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本文總結認為,項目化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項目化教學;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5-0155-03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項目化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逐漸受到重視。小學科學課程的項目化教學針對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進行培養,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本文通過對小學科學課程中項目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進行研究,討論了其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科綜合能力和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對如何有效實施項目化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彰顯科學的探究性
項目化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性,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在項目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針對某一科學現象或問題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觀察、實驗、數據分析等科學方法,得出結論,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實驗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推理和批判性思維。其次,項目化教學還鼓勵學生在團隊協作中共同完成任務。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接受批評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同時,項目化教學也重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和應用,這有助于他們形成堅實的科學基礎,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做好準備。
(二)提升內容的實用性
傳統科學教學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項目化教學則注重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通過項目化教學,學生可以更加明確地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項目化教學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和發展。例如,在學習自然環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和分析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科學規劃教學工作,調動學生項目學習興趣
1.設計多樣化的項目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項目教學是一種以項目為核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教學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科學素養。其中,設計多樣化的項目主題是項目化教學的基礎。多樣化項目主題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索科學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項目主題的設計還應注意層次性和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
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晝夜與四季”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天體運動模擬”探究項目。在此項目中,學生可以通過制作一個簡易的模擬器來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進而理解導致晝夜和四季變化的科學原理。首先,學生可以使用紙板、圖釘和絲線等材料制作一個小型的地球模型,并將其懸掛在房間的中央。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示太陽、地球和觀察者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學生可以用一張紙板代表太陽,并固定在房間的頂部。接下來,他們可以通過旋轉地球模型,觀察太陽在不同時間的投影位置,從而推斷出地球的自轉運動導致了晝夜的交替。為了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公轉運動對四季的影響,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示意圖或圖片,展示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跡和傾斜角度。學生可以通過旋轉地球模型并改變其傾斜角度,觀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變化,從而理解造成不同季節的原因。通過這個項目,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并直觀地觀察天體運動,深入理解晝夜和四季的形成機制。該項目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和實驗設計能力[1]。
2.制定明確的項目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明確的項目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和學習。在明確項目學習目標之后,教師可以安排一些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更加熟悉項目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項目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老師應該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項目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以便所有學生都能借鑒彼此的學習經驗,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以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教學為例,探究項目旨在引導學生通過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和微生物,了解生物的微觀結構,培養科學探究和觀察技能。在項目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制定明確的項目學習目標,例如:(1)學生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和微生物。(2)學生能夠描述不同類型的生物細胞和微生物的結構特征。(3)學生能夠解釋生物細胞和微生物對于生命活動的重要性。(4)學生能夠分析和比較不同類型的生物細胞和微生物之間的異同等。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學習,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相關的學習活動。例如:在課前,教師可以用圖片或視頻展示不同類型的生物細胞和微生物,并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2]。
(二)結合實際生活案例,強化學生參與項目熱情
1.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增加學習的實用性
科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能夠選取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例如生活中的物質變化、植物生長等,學生就更容易理解這些知識點,并且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當學生看到一些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科學現象時,往往會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項目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以教科版三年級下冊“影子的秘密”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時間和不同光照條件下的物體影子的變化情況。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影子以及影子的形成規律。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在不同環境中放置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它們的影子形態。通過這個實踐環節,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影子的變化,還能夠培養觀察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和歸納總結,讓他們從觀察中發現影子的變化與光源、物體位置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并由此推導出影子出現的必要條件和形成的規律。在整個項目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空間和指導,鼓勵他們思考問題、發現規律,并進行合作交流與討論。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設計一個遮陽傘或改進窗簾的方案,使其能夠更好地利用光線變化來調節室內的明暗度[3]。
2.利用多元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項目的興趣和參與度
在小學科學項目化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整合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項目的興趣和參與度。除了傳統的教學資源,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資源等新型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科學知識,加深印象。當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資源進行項目教學時,學生會對不同的教學資源產生興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項目中來。此外,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拓寬他們的視野。例如,在學習“地球上的水”這一單元時,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全球水資源的情況,以及節約用水的意義和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并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以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教學為例,本單元從“聲音的產生、傳播、變化”等多個維度向學生展示了聲音的概念及應用。在項目化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聲音的傳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聲音傳播實驗。教師可以提供不同材料和工具,讓學生自由選擇并設計實驗,觀察聲音在不同材料中傳播的情況。通過實踐,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聲音的特性和傳播規律,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實驗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問題解決和創意設計。例如,在學習聲音的變化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何制作不同音調的樂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和研究[4]。
(三)結合學生認知特征,明確項目教學根本目標
1.針對小學生發展階段特點,確定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內容
針對小學生發展階段特點,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突出實踐性和綜合性。實踐性是指學生能夠通過項目活動親身參與科學實驗和探究過程,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綜合性則指項目內容應該融合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針對小學生發展階段特點,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在確定項目主題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選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熱點話題相關的主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最后,針對小學生發展階段特點,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形成科學的思想和態度,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以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教學為例,本單元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征選取了“玩小球”“賽小車”兩個具體的情境展示物體運動的應用。在項目化教學實踐中,首先,通過實踐性的項目活動,學生可以親身參與物體的運動實驗和探究過程,比如設計小車實驗、觀察自由落體實驗等,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其次,綜合性的項目內容應該融合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將物理學、數學和科學方法等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分析,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并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計算和推理[5]。
2.通過設置合理的任務和評價方式,提高學習動力和效果
在項目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設置難度適宜、具體明確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掌握和理解科學知識。其次,當教師設置的任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趣味性時,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積極參與到項目中來。最后,項目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過程,因此,教師應該設置多種評價方式,包括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學生互評等,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以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小小建筑師”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探討了“建筑中的材料”“建筑中的結構”“設計制作建筑模型”三個小節的內容。在項目化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效果,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小節的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合理的任務。比如,在探索“建筑中的材料”這一小節時,可以要求學生調查不同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并搜集相關資料。接著,學生可以分組進行實地觀察,了解各種常見建筑材料的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自己的發現。而在探究“建筑中的結構”這一小節時,可以設計一個團隊建設的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合作設計并建造一個穩定的紙板橋。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考慮橋的結構、穩定性以及材料的使用等諸多因素,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讓他們了解到建筑中的結構原理[6]。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學習效果。通過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利用多元教學資源,針對小學生發展階段特點確定核心學習內容以及設置合理的任務和評價方式,教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繼續深化對項目教學的理解和應用,推動小學科學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責任編輯:黃艷華)
[1]丁玲.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實施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J].遼寧教育,2023(13):85-87.
[2]丁玲.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實施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J].遼寧教育,2023(13):85-87.
[3]史加祥.小學科學單元項目化設計的理論溯源與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3(4):56-61.
[4]盧靈嬌.生本理念下小學科學項目化教學模式實施策略[J].華夏教師,2022(27):55-57.
[5]張苗苗.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的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23):98-99.
[6]趙范玨.項目化學習,讓小學科學研究真正發生[J].新課程,2021(4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