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旭光
摘 要:在傳統教育實踐中,家長存在這樣一種認識:教育就是向學生講授知識,這是學校、教師的責任,家庭只需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持就可以了。這種片面認識的存在,讓家庭教育無法發揮應有的優勢,家校共育效果不佳。但在初中教育中,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教育是不夠的,很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需重視家庭教育的引導優勢,結合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從不同角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此,文章以家校共育為背景,探究家庭教育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初中;家校共育;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5-0175-03
2022年版新課標實施以來,對初中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家校共育實踐中仍有大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缺乏有效關注,更多地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一方,并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取得高分就是教育到位,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和各項能力的培養并不重視。因此,為進一步強化家校共育效果,就需要從不同角度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讓家庭教育真正成為家校共育的一部分,從根本上提高家校共育的質量,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
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專家哈里森曾指出:“幫助學生的最佳方式則是輔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1]。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家庭在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既可對其進行引導,還可有效監督,這種作用是家庭教育獨有的,其他教育主體很難替代[2]。例如,在對學生心理及行為進行引導與監管的過程中,學校僅可對校園內的學習活動進行監管,卻很難對家庭中的學習活動形成有效監督。可是,校園環境之外的教育教學活動同等重要,他們在培養學生思維、行為習慣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家校共育中是較為關鍵的一部分,只有把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從家庭和學校兩方面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立足情緒管理,幫助學生平穩度過青春期
對于家校共育而言,家庭就如同學生的“第一課堂”,而家長就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3]。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就要積極配合學校對學生做好家庭教育。比如,家長對孩子所取得的成績進行鼓勵,針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制訂解決對策,引導其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例如,小A同學是一名七年級學生,從小父母離異,與父親共同生活。但父親要外出打工,沒有充足的時間關注小A的學習及教育,有時還會因為工作不順心對小A發泄不滿,致使小A變得異常敏感,心理極度脆弱,不僅自卑,而且意志消沉,存在叛逆的表現。在一次數學課中,小A與其他學生發生口角,并動手打了起來,在數學老師的勸說下,小A同學依然比較固執,不聽勸阻。為此,教師約見了小A的父親。剛進門,小A的父親就對他一陣數落,說小A懶惰、不懂事、愛哭等。此時,教師對小A的優點進行了肯定,如喜愛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主動積極、懂禮貌等。隨后,教師談到小A受家庭影響較大,情緒波動大,很容易將自己的不滿情緒施加給其他同學,在遇到問題時,也會選擇暴力,這對小A的未來成長是不利的。小A的父親陷入沉思,而后,教師站在心理學層面,向小A的父親講述了情緒對小A人格養成的重要性。當孩子犯錯后,家長需第一時間調控好自身情緒,引導孩子對錯誤原因進行分析,理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及相關建議。教師還囑咐小A的父親:“只有您的情緒穩定了,小A才能有好的改變,他的情緒控制力才會變強,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積極。”通過后續的多次交流與溝通,小A的父親試著改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親子關系比以往和諧了,小A也因此積極樂觀了很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過激行為變少了。
由此可見,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能及時了解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通過對家長的引導,讓家庭教育更具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可從學生的人生發展角度出發,引導家長明白只有自身情緒穩定了,才能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二)關注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樂觀面對人生
當學生步入初中階段后,不少家長在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時,第一反應不是從生涯規劃角度出發,而是以懲罰教育方式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并且很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激勵時,會從身邊找一個榜樣,讓孩子進行學習。這種攀比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家長對“人才培養”產生正確的認識,與孩子一起制訂生涯規劃,讓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面對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敢于擔當。
小M是初中九年級的一名學生,在中考臨近時,媽媽向教師打電話求助:小M打算放棄中考,每次只要提及中考,她就會與父母爭吵。小M學習成績不錯,考重點高中還是有很大希望的,但她忽然放棄了努力。當教師得到這一消息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讓小M的媽媽控制好情緒,盡量減少與小M的正面沖突,防止矛盾進一步升級和擴大。隨即,教師對小M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她提到自己十分疲憊,不論怎么努力,學習成績就是上不來。教師引導小M認真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再試著與她的父母溝通。次日,教師將小M的父母約到學校見面,向他們講述了小M的理想,同時對她的學習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考高中的壓力太大,導致其自我約束力下降,情緒波動大。隨后,教師向小M的父母提議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小M的情緒進行疏導,讓她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讓她對自己的未來發展負責,成為一個責任心強的人;二是對小M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她努力堅持,并告訴其即使沒有考上重點高中也可成為有用的人才。小M的父母按照教師提出的建議積極改正,對之前的做法進行了相應調整,家庭氛圍也變得和諧起來。在這種良好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小M沒有氣餒,憑借頑強的努力最終取得了好成績,如愿考入了高中,從中收獲了自信。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夠讓孩子對自己發展的相關因素做出正確分析,讓孩子正確看待自身的生涯規劃,對今后的人生擔負起責任。
(三)重視信息素養,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不僅學習壓力大,而且還要面對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初中生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形成不良習慣。在這一背景下,家長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以家庭教育為中心,構建起“互聯網+家庭教育”的管理模式,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提供科學引導[4]。作為新時代的家長,要更新教育理念,認識到網絡的普及與應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有科學利用網絡資源,才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機會。
例如,小C同學是八年級的一名學生,他在上課過程中時常打瞌睡,學習成績直線下滑。教師將小C的母親約到學校,從中得知小C沉迷上網,總為自己的上網提出各種理由。小C的母親提到:“上個月,小C在班級活動宣傳中還設計了不錯的宣傳頁面,還受到了師生的贊許呢。”教師關注到小C母親的焦慮,首先對小C同學進行了表揚,并表示會組織關于“正確使用網絡”的宣傳活動,比如“健康上網”的主題演講活動、“上網的利與害”辯論活動、“杜絕不健康上網”的簽名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提出,在幫助學生健康上網的過程中,在嚴格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也需要家庭方面的大力協助。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彼此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引導小C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同時,教師向家長提出建議:首先,對小C設計網頁的天賦予以表揚;其次,與小C一起約定上網時間;再次,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小C做一些感興趣或有意義的事情;最后,家長也需將電子產品放下,以身作則,通過榜樣力量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通過家長一段時間的實踐,小C的性格變得活潑了,學習成績也有較大的提升。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不正確使用網絡”的問題表示焦慮。在家長培養孩子信息素養的過程中,只有從自身角度出發,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才可對孩子的上網行為形成有效的引導。然后,教師也可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對家長給予正確的指導,防止學生長期沉迷網絡,影響學習成績。
(四)強化教育引導,增強學生自主勞動意識
不同形式的家庭活動,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與常規教育活動相比,游戲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動不僅趣味性強,還可極大程度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5]。為此,教師就要重視家庭教育中家庭任務的特殊作用,引導家長設計不同的家庭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勞動意識,讓學生從勞動中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從勞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了解,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達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例如,小N是七年級的一名學生,家長每次讓他做家務,他都表現出反感,總有說不完的理由,這也讓母親很焦慮。教師得知此事后,對小N的真實想法及原因進行了解。小N告訴教師,自己本來是愛做家務的,但是每次做完家務,父母都不太滿意,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揚,時間久了,自己也就懶得做了。在小N看來,不論怎么做家務都不能讓父母滿意,與其花費時間做家務,還不如將時間用在學習和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了解小N的想法后,教師次日通過電話與小N的母親進行了溝通,并向她講述了小N的真實想法,為小N的母親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在小N做家務的過程中,要適當表示鼓勵和贊揚;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事情也無需苛求完美。小N的父母遵從教師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小N與父母的關系變融洽了,也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
從這一案例中不難看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不當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從實際角度出發,與學生和家長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從中促進了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發揮了家校共育的優勢,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家校共育背景下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果僅依靠家庭單方面努力是不夠的,如有的家長對孩子情緒管理問題存在疑慮,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生涯規劃缺乏正確認識,更有一些家長對孩子不能正確上網問題表示焦慮,這些都是家庭教育開展不順利的原因所在。在這一背景下,教師需從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入手,積極協助家長,為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提供科學的指導,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劉婷婷)
[1]王云霞.家校共育視角下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策略探究[J].成功, 2023(11):0015-0017.
[2]曹崇貴.家校共育視角下問題學生家庭教育策略的實踐研究[J].成才之路, 2023(2):141-144.
[3]高杰,王燕.家校共建促進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的策略[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 2021(7)135-136:2.
[4]馬海昌.家校共育理念:家長與老師有效溝通的基石[J].家庭教育:中小學版, 2023(10):32-34.
[5]蒲國剛,牟淑娥,張玲.家校共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學校作為[J].教育科學論壇, 2023(2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