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可
摘 要:如何妥善指導和支持有“學習問題”的小學生,是班主任經常面臨的挑戰之一。這類學生的問題多樣且難以徹底解決,給班級管理帶來了考驗。恰當地理解這類學生并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不僅有助于他們的個人成長,也對整個班級、教師乃至社會都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班級管理;學習問題;問題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5-0172-03
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必然會遇到一些學習上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有“學習問題”的學生正是其中一部分,忽視這些學生是不可取的,因為他們可能會阻礙班集體積極向上的發展。如果班主任能運用恰當的教育策略來引導有“學習問題”的學生,便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成長軌跡。作為一名負責任的班主任,應當避免簡單地給這類學生貼標簽,而應積極主動探索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各種策略。
(一)對“問題學生”的理解
國內外對“問題學生”沒有統一的定義,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但普遍的看法是,“問題學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學習、行為或心理上與同齡孩子相比存在偏差,需要他人幫助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1]。
(二)對“學習問題”的理解
部分學生在學習領域出現問題,他們通常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受個人、家庭、學校或社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在學業方面出現暫時落后的現象。教師需要注意區分“學習問題”與“學習障礙”。“學習障礙”是指兒童在聽、說、讀、寫、算等能力的獲得與應用上存在顯著困難,通常是由中樞神經系統的輕微損傷導致大腦部分功能無法正常工作而引起[2]。因此,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不應把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簡單歸類為“學習問題”學生,兩者本質上有所不同。
若對“學習問題”進行分類,可包括課堂麻木、厭學、注意力不持久、馬虎、經常無法完成作業、偏科、學業困難、缺乏學習自我效能感等問題。面對如此多樣的問題類型,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應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一位有“學習問題”的小學生。
造成學習問題的成因相當復雜,可以從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層面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學生自身因素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不穩定性是其顯著特征,也是容易出現學習問題的時期。以下是學生自身的四個主要因素:
1.性格與心理問題
性格內向的小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他們通常采取忽視或是放棄的方式來應對。久而久之,他們會懶于思考,缺乏思考能力,導致無法處理復雜的學習問題。自卑和懶惰在部分小學生身上也較為常見。自卑心理表現為小學生在和他人比較學業成績時,常常低估自己的學習能力,認為自己永遠學不好。懶惰心理具體表現為不愿意學習、不愿意挑戰有難度的題目,缺乏上進心,對自己要求不高。這兩種心理都會導致他們在學習上面臨各種挑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內心自卑的學生不等同于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學生通常認為自己不具備獨立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常常會求助于其他人。在這個過程中,這類學生通過外界的幫助來推進自己的學習。但學習是學生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若過度依賴外力推動學習,就會出現學習問題。
2.知識基礎較差
隨著學業程度的加深,部分從農村或偏遠地區轉學到城市或發達地區的小學生常面臨知識基礎薄弱的問題。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和教師水平的差異,這些學生往往無法接受優質的教育,如同地基不穩的大樓,容易出現傾斜,隨之引發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并努力改善這一狀況,為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
3.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習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學習習慣則會導致學習難度加倍。缺乏計劃、注意力分散、作業拖拉、不懂裝懂等都是不良學習習慣的表現。沒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生往往不能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在課堂上,不少學生容易分心,不能專注于課堂;做作業時,這些學生常常會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導致超時完成作業。拖延作業的學生不能按時完成指定任務,從而效率低下。不懂裝懂也是一個不良的學習習慣,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沒有解決的學習問題,卻放任不管,隨著時間推移,問題累積,導致他們的知識基礎不牢固。
(二)家庭教育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產生顯著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家長的文化水平
雖然家長的文化水平不能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產生影響。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家長往往更重視孩子的學習,能夠提出建設性意見來指導孩子,從而對孩子的學習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家長可能沒有深入反思自己的學習經歷,未能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也無法給予孩子有效的學習建議[4]。
2.家長的教育方式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專制、溺愛或放任的教育風格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學習問題。過度控制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損害學業表現;過度溺愛則可能使孩子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制力有限,需要家長在規劃學習方面給予幫助[5]。民主型家長則能夠在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同時,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效預防學習困難的發生。
(三)學校教育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則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關鍵角色,這兩者對學生的學習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 教師教學
對小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始終采用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學生可能會失去興趣并分心。而那些能夠根據不同學科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的教師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促使他們專心聽講。此外,如果教師僅按部就班地授課而不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生可能會覺得學習枯燥無味,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
2. 班級人數
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當班級規模過大時,教師難以關注到每個學生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遇到學習困難的學生可能得不到及時幫助,小問題可能積累成大問題,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以更好地服務每一位學生。
3. 校風與班風
不良的校風與班風會使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學習問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常見的問題包括學習氛圍薄弱、紀律松散、教師責任心缺失以及管理混亂等。這樣的環境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損害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還會損害學校的整體形象和聲譽。此外,不良的校風班風還可能導致諸如作弊、欺凌等負面行為的出現,破壞學校的和諧與穩定。
(四)社會層面
學生的學習受到社會層面各因素的廣泛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1. 社會經濟環境
社會經濟狀況是影響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可能面臨學習資源短缺和學習環境較差等問題。這些學生可能沒有足夠的書籍、學習工具和電子設備,無法像其他學生那樣輕松獲取信息和學習資源。此外,經濟壓力還可能導致居住環境不穩定,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專注力。這些因素都可能削弱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成績。
2.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背景對小學生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一些社會文化觀念,如過分強調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學習觀,可能使學生感到學習枯燥或者壓力巨大。在這種觀念驅使下,學習可能被視為單純為了取得好成績的手段,忽視了對知識的探索和興趣培養。這可能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甚至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功利主義的學習觀可能使學生過分追求成績和回報,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不同的學生可能存在不同的學習問題,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時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問題思考相應的教育轉化策略。
(一)課堂麻木問題
當學生對課堂感到麻木時,教師首先要積極關心該學生,找出麻木的真正原因;接著,應多采用正面的語言、鼓勵的話語來激勵學生重拾對課堂的興趣;最后,在整個過程中,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問題同樣需要時間。與學生進行交談時,班主任不應以高姿態對待學生,而應拉近心理距離,讓學生能夠信任并放下心中的防備。
(二)厭學問題
針對厭學的學生,班主任首先要挖掘背后的真實原因。如果是學生自身的問題,班主任要及時進行個別輔導,強化基礎知識,并根據學生現有的水平分層布置作業;如果涉及家庭因素,班主任應該主動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協商解決策略。班主任還應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在班上成立互助小組,讓較為優秀的學生幫助厭學的同學,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增強對學習的興趣。
(三)注意力持久性問題
對于小學生來說,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學生在課堂中分心時,教師可言語提醒或表揚認真聽講的學生以鼓勵分心的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應使用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有趣的教學內容來吸引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課堂。
(四)馬虎問題
許多小學生會表現出馬虎的學習態度,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馬虎的后果,并幫助他們找到不再馬虎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做數學計算題時,及時驗算以避免錯誤,班主任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經常不寫作業問題
對于經常不寫作業的學生,班主任應及時與任課老師溝通,通過正強化的方式激勵學生,對于學生的小進步給予及時表揚,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和學習興趣。同時,要注意不給學生太大的壓力,以免適得其反。
(六)偏科問題
學生出現偏科時,班主任應與學生的弱勢科目的任課老師交流,共同分析問題所在,并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學生擅長科目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弱勢科目中,互補促進。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晨會課和班會課邀請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分享學習技巧。作為教師,要有全局觀念,不因個別科目的暫時落后而放棄任何學生,應堅持全面發展的理念。
(七)學業困難問題
遇到學業困難的學生,班主任首先要尊重他們,避免因成績不佳而導致自卑;接著適時溝通了解問題的真實原因,并與任課老師進行個別指導,夯實知識基礎;最后鼓勵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這樣有利于他們的學業進步。
本文分析了學習問題的成因及有效的轉化策略。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應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應對學生學習問題。必須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給他們予時間、關愛和耐心。筆者相信,在充滿愛、關懷和自由的班級里成長的孩子,無論存在何種學習問題,終將得到解決,他們會成長為社會、教師、家長和自己喜愛的人。
(責任編輯:謝蓓)
[1]關文信.問題學生教育指南:小學班主任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
[2]林薇.學習的煩惱:學習障礙兒童的心理與訓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
[3]白毓秀.問題學生的心理分析毓轉化對策[J].中國培訓,2008(12):8.
[4]周凱菀.小學階段“問題學生”轉化策略[J].文理導航,2022(30):11.
[5]趙蘭蘭.小學問題學生研究——以徐州市M小學為例[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8.
[6]程麗娟.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厭學問題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
[7]王艷.“問題學生”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研究[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3(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