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驊藝
摘 要: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對數學教學提出了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這一要求充分體現了數學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與發展性。然而,隨著年級的提升,部分數學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佳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開始感到吃力,甚至產生消極心理與畏難心理,形成惡性循環,成為數學“學困生”。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對于學困生的成功轉化至關重要。本文將分析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并從目標設計、環境塑造、活動組織、家校聯系、家庭關系構建以及評價模式變革等方面探究利用家庭教育解決初中數學學困生問題的策略,旨在為家庭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初中數學;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6-0116-03
初中數學邏輯性和抽象性的提高導致更多學困生的出現,這類學生通常缺乏學習興趣、基礎知識不扎實、動機水平較低、學習方法不當和學習意志薄弱。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學習障礙主要表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而教育在學困生的生成與轉化中起主導作用。一般來說,人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它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延伸,對促進個人的終身成長與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承擔起實施家庭教育的責任,運用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才能推動學困生的成功轉化,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教學目標定位偏差,家長期望過高
初中階段的孩子在思維認知、個性特點、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已經呈現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是導致學困生形成的關鍵原因[1]。但是,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將成績水平等同于孩子實際發展水平的現象,他們在家庭教育中過分關注成績,并制定了過高的數學學習目標。當孩子自身能力水平難以支持學習目標的達成,孩子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受挫,此時,部分家長未能充分反思,結合孩子實際狀況重新調整、優化教育方案,反而對孩子持續施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逐漸向學困生轉化。
(二)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家長指導不足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學校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課后學習壓力。然而,課后時間對于學生學習理念的塑造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仍然至關重要。與那些過分關注學生成績的家長相反,部分家長存在“只要孩子在校,將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的觀念,對孩子的學習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弱,這些孩子可能會在缺乏家長監督和引導的情況下放縱自己的行為,沉迷于娛樂視頻和網絡游戲等,導致他們無法有效地積累和鞏固數學基礎。這種狀況使得他們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遇到障礙,并逐步向學困生轉化。
(三)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家長關心不足
家長的關心與理解對學困生的學習動機與動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自我效能感,他們難以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因此他們的學習動機通常不強。然而,部分家長在指導學困生時僅將眼光放在孩子的成績上,而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時間、情感和資金卻相對不足。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這些家長常以責罵和訓斥的方式對待孩子,導致家長與孩子之間產生較大的心理距離。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紓解,錯誤觀念得不到及時糾正,從而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畏難心理以及“擺爛”思想,這進一步加劇了學困生的問題[2]。
(一)堅持核心素養導向,分層設計教學目標
初中階段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因此部分孩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消極情緒和反叛行為,這些因素加上學生在知識儲備、思維認知、意志品質、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導致學困生的形成。為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教師要加強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數學新課標)的研究與分析,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根據學困生的特點科學設計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應聚焦學生學習理念、手段、方法與習慣的轉變,促進學困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家長在參考這些具有較強針對性與可行性的教學目標時,應干預和指導孩子的活動,專注于培養孩子的數學視野、思維與語言能力,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方向引領與目標保障[3]。
以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課為例,這一課是在勾股定理及其應用課程的基礎上展開的,能幫助學生重新認識直角三角形并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這是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由特殊到一般”思想以及轉化思想的重要素材。考慮到八年級學生在勾股定理的知識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和方法等方面已經存在顯著差異,教師需要收集和整理學困生的成績、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等數據,以便于結合學生需求和短板,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這可以幫助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實現從實驗幾何向推理幾何的順利過渡,支持學困生的積極轉變。同時,學困生家長應樹立“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參照評價標準干預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困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學困生的抽象能力、幾何直觀、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模型觀念和應用意識。這樣,學困生能夠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實現順利轉化。
(二)加強家風家教建設,塑造良好家庭環境
家風、家教與家規具有社會性、文化性與歷史性的特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幫助學困生感知數學學科的魅力,激發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家長應主動加強家風、家教建設,通過制定規則、營造環境和組織活動等形式,培養勤奮認真、樂學善思和積極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圍。這樣的環境有助于緩解學困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消極態度與畏難情緒,引導學困生帶著更強的上進心、自信心、責任心與自控能力參與數學學習,助推學困生的成功轉型[4]。
例如,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軸對稱”一課要求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理解軸對稱,旨在讓學生在觀察、分析與思考等數學活動中掌握軸對稱的概念和性質,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然而,學困生在學習這一概念時可能會表現出邏輯思維能力的不足,導致對軸對稱的認識和理解出現淺層化、片面化的問題。
為了幫助學困生克服這些障礙,家長一方面應深刻理解軸對稱與中國古代建筑、紋飾、服飾、家具、陶瓷等的聯系,并借助播放文化紀錄片、展示古典家具擺件、張貼傳統字畫等形式,幫助學困生感受對稱美,激發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引導他們構建數學課程學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實生活以及個人興趣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家長還應深入挖掘《朱子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書籍典故中體現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并通過字畫展示、反復強調等形式使家教理念深入人心,幫助學困生樹立不畏困難、勤奮認真、持之以恒、樂學善思的良好品質。這將使學困生在課程學習中自律、自強,減輕數學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倦怠、失望、焦慮等情緒,支持學困生的成功轉變。
(三)組織家庭學習活動,加強家長引領示范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系統性以及應用性,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應依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數學實踐活動幫助學困生完成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內化整合與遷移創新,增強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為了推動數學實踐活動的高效組織,家長要緊跟課程教學方案和進程設計家庭數學學習活動,既要發揮自身的引領示范作用,也要主動創設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與孩子在深度交流與互動中進行共同學習,增強孩子在數學學習中的成就感、獲得感與自我效能感[5]。
以人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下冊“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章節需要學生根據具體數量關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幫助學生感受數學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本課蘊含豐富的“數形結合”思想、“模型”思想,與數量關系中的行程問題、幾何問題等有著密切關系,為此家長可以圍繞“數學文化”組織開展生動的家庭活動,使學困生孩子在數學知識理解與應用中提升數學思維,為學困生孩子的轉化提供有力支持。
家長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教學服務平臺收集趣味文化故事,通過生動講述與深入交流,使學困生在古詩閱讀中感知數與形的碰撞,激發學生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與應用的熱情,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部分家長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知識與方法,導致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過于嚴苛、溺愛等傾向,對孩子的終身成長與全面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為此,學校要承擔好對家長的引導教育職責,主動構建“線上+線下”的家長溝通與教育模式,既圍繞學困生孩子的學習狀況進行交流研討,也及時糾正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并提升他們的家庭教育水平,暢通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渠道,共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作用機制,促進家長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此,家長在參與實際教學活動時要主動借助家校聯系溝通平臺獲取數學知識與教育方法,以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助推學困生的有效轉化。
(五)合理調整家長期望,改進評價方法
評價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揮棒”,也是促進學困生轉化的關鍵。針對部分家長存在的期望不合理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應落實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循序漸進地構建主體多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評價模式,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學困生學習的全過程與各方面,客觀全面地掌握學困生孩子在數學學習中的知識、情感、態度、方法與技能等方面的情況,結合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期望值,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合理性與適應性,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支持與保障。
以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教學為例,本章節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三部分內容,旨在使學生在研究幾何圖形性質的過程中發展空間概念,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精神,對促進學困生成功轉化具有顯著作用。
為了確保家庭教育的成效,首先,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評價標準,使家長能夠參照評價標準對學困生孩子在知識、思維、情感、態度以及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客觀評估,準確掌握學困生孩子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狀況。在此基礎上,要依托“教——學——評”一體化機制對學困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關注與指導,使家長能夠幫助孩子不斷革新學習理念、更新學習方法,引導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通過啟發式、鼓勵式評價的應用不斷提升孩子的學習信心與自我效能感,切實推動學困生的成功轉化。
總而言之,家庭教育對促進數學學困生轉化具有重要作用。為幫助學困生通過數學學習培養正確價值觀、良好學習習慣與綜合實踐能力,我們應明確學困生的成因、心理特征與行為模式,在充分尊重學生學情與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策略,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參照具有較強針對性、導向性與可行性的教學目標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使孩子在具有濃厚學習氛圍的家庭環境中感知學習樂趣,通過調整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進一步幫助學困生實現成功轉化,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提升。
(責任編輯:謝蓓)
[1]支強.家庭教育對于初中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影響及建議[J].家庭生活指南,2021(30):5-6.
[2]吳萍,李曉晴.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大連市的調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5(5):83-90.
[3]范長征.基于家庭教育解決初中數學學困生問題的策略分析[J].電腦校園,2019(9):1048-1049.
[4]張艷萍“.雙減”政策下讓家庭教育成為初中數學教學的助力點[J].家庭教育研究,2022(6):181-183.
[5]吳新妹.新形勢下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解“困”之策[J].科學咨詢,2021(3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