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佩斯
摘要:本文以汨羅長樂鎮為例,通過對長樂鎮鄉村文化進行實地調研,發現汨羅長樂具有優秀的抬閣故事會文化傳統,但在學校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些許問題,對其進行剖析,是由于鄉村文化師資隊伍未被重視、鄉村文化課程設置邊緣化、鄉村文化傳承的渠道狹窄。以汨羅為調查對象反思整體,提出增加文化培訓,培養傳者能力;設置系統課程,提高承者素質;引入合作組織,優化傳承機制,嘗試改進現今學校的鄉村文化教育傳承情況。
關鍵詞:鄉村文化;傳承;教育對策
引言
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是鄉愁的精神依托;鄉村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動態推進,是記得住鄉愁的實現路徑。但目前鄉村文化逐步式微,鄉村文化傳承陷入困境,傳承主體的空心化,傳承內容的城市化,傳承方式的守舊化等,急需教育傳承將鄉村文化脫離困境。教育是文化傳承的生命機制,教育傳承是鄉村文化傳承的最優模式,教育傳承可以使傳承主體更自覺,傳承內容更專業,傳承方式更開放,以打破鄉村文化的現實困局。因此,研究鄉村文化傳承的教育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文化教育傳承的理論分析
(一)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最初被叫做鄉土文化,是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鄉土中國》首次提出的,其認為鄉村文化是對鄉土生活的凝練,是長期積累和沉淀下來的所有知識、信仰、習俗、活動和現象的復合體,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民約鄉規等方面[1]。鄉村文化主要包含了這幾個方面的意蘊:一方面,鄉村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是挖掘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內容,是流變的創新,這種挖掘創新能夠帶動其內部成分的互動和變遷;另一方面,由于地域范圍、歷史沿革的不同鄉村文化呈現著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質,具有獨特性。本文的鄉村文化特指汨羅長樂的抬閣故事會文化,是集歷史故事、戲劇表演、民間雜技為一體的悠久而又神秘的民間行為藝術文化。
(二)教育傳承
教育傳承,即為了延續和繼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傳者通過有效的傳承方式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對承者進行文化熏陶和培育,使文化在學校有穩定持久的生存空間,從而建立文化的學校傳承場域。教育傳承有別于其他的傳承方式,教育傳承不僅僅是文化的輸送與傳遞,還發揮著文化融合、文化重構、文化再生的作用;傳者本身的專業性,傳承內容的系統性,關注承者的差異性這是教育傳承的獨具優勢;學校作為最具影響力的組織機構,其進行教育傳承的文化影響,深度和廣度也是別的傳承方式所不可及的[2]。
二、長樂鎮鄉村文化教育傳承的現狀分析
長樂鎮的文化核心為長樂抬閣故事會,長樂抬閣故事會在2011年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樂抬閣故事會的表現形式主要有4種,第一種地故事,是指不倚靠任何器械,直接在地上行走,由單人或多人合作進行故事表演。第二、三種地臺故事和高彩故事,是將準備好的“故事”放在用木料做成約一米高的平臺表演。第四種高蹺故事,俗稱踩高腳。表演者踩在幾尺或幾米杉木頂端上站立行走,或做出蹲走、跳桌等技巧性強、難度大的動作。本文主要從傳承主體、傳承內容、傳承方式3個方面進行長樂鎮鄉村文化教育傳承的現狀分析。
(一)傳承主體
從訪談中了解到,長樂小學只有兩名教師是負責教授鄉村文化知識,而且僅有的這兩位教師也只是協助性地幫忙上這門課程,這并不是他們的主授課程。而民間傳承人進校園授課的頻率大概是一個月兩次。當問到學校關于鄉村文化這一塊的專門培訓時,教師都反映幾乎沒有。傳承主體不僅有傳者教師還有承者學生。筆者主要通過訪談教師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幾乎每個學生都知道長樂的鄉村文化是抬閣故事會,學生也普遍都很喜歡故事會,對于參加故事會的相關活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主要是因為小學生好玩好熱鬧的心理特征。當問及學生對于留在鄉村傳承與弘揚鄉村文化的所持態度時,教師們說學生年齡偏小,對這些沒有什么概念。
(二)傳承內容
課程是傳承內容進行傳授的核心中介,因此筆者主要通過調查鄉村文化課程來了解傳承內容的情況。長樂小學開展鄉村文化教育不同年級安排不同,小學三、四年級是周五一個下午的時間,傳授的內容主要由葫蘆絲、打鼓、跳繩等,五、六年級是周五最后一節課的時間,傳授的內容主要是高蹺,六年級迫于升學壓力有時會被占用。傳承內容的選擇有一部分是根據教材而來,長樂小學開發了校本教材,是由學校副校長編制的,副校長自己說到“我們這個課程設置比較邊緣,教材的內容很淺顯沒有那么深入。”有大部分是根據教師的專長來決定開設的內容。
(三)傳承方式
長樂鎮的學校主要通過社團課程這樣一種方式進行故事文化的傳承,其中學校會和傳奇所配合一起進行文化傳承。傳奇所是由長樂抬閣故事會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范興帶頭組建的,通過開設培訓班的形式,由民間傳承人以傳徒授藝的方式對招收的學員進行文化培育與熏陶。傳奇所的培訓不是經常性的,一般是學校一個月兩次會讓學生到傳奇所學習,其次就是每年元宵的故事盛典前夕,會對要故事表演的學生進行短期的集中培訓。
三、鄉村文化教育傳承的問題探析
(一)鄉村文化師資隊伍建設未被重視
長樂小學所傳授鄉村文化的教師僅有兩名,并且是由各科老師兼任的,沒有專業的故事會文化知識背景,而且普遍學歷層次不高,可見缺乏專業的鄉村文化師資隊伍,究其原因,是關于鄉村文化的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度不夠。學校沒有意識到教師即文化的傳者,其本身的知識能力、文化涵養對故事會文化的傳承起著導向作用。從訪談中發現,學校雖有安排教師參加培訓,但都是通科培訓,脫崗培訓幾乎沒有,都是電腦網絡培訓,而培訓中關于鄉村文化知識的更是少之又少。學校缺乏鄉村知識培訓,導致鄉村教師接觸的信息量較為狹窄,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時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從培訓的視角,可以看出學校完全不夠重視鄉村文化師資隊伍的建設。
(二)鄉村文化課程設置邊緣化
沒有專職的教師,沒有規范的教材,沒有充分的課時,導致故事會文化傳授的教育內容零散雜亂,整體而言是由于長樂的鄉村文化課程設置處于邊緣狀態。鄉村文化進課堂,屬于校本課程,長樂學校的鄉村文化課,高年級的會被臨時占用,低年級的總是重復基礎練習,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發揮其文化傳承的作用,這表明校本課程形同虛設[3]。鄉村兒童自小在學校通過各種課程來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響,然而現行鄉村學校中鄉村文化知識的有關課程篇幅甚少,鄉村文化課程大多作為底層性的補充置于整個課程體系的邊沿地帶,城市的主流文化代替了鄉村文化,使學生漸漸遠離了鄉村文化,導致學校教育與鄉村文化的聯系斷裂。
(三)鄉村文化傳承的渠道狹窄
目前鄉村文化傳承主要是民間傳承和家族傳承,民間傳承一般為短期集中培訓,主要還是依靠言傳身教、口傳身授的家族傳承,由于目前村民與鄉村的脫離,導致鄉村空心化嚴重,使得原本穩定的家庭傳承環境出現了變遷,削弱了家庭對于鄉村文化傳承的作用,因此鄉村文化傳承的渠道愈加狹隘,從而使青少年不懂也不愿意傳承。學校傳承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途徑,僅僅只是通過課堂讓學生進行學習與傳承。無論是課內枯燥鄉村文化知識的傳授,還是課外基礎動作的練習,傳承方式都非常單一,無法讓學生樂于傳承。可見鄉村學校并沒有找到科學的、多元的鄉村文化傳承渠道。
(四)鄉村文化傳承氛圍淡薄
鄉村文化傳承氛圍淡薄是指鄉村學校缺少抬閣故事會文化生存和傳播的物質環境氛圍和精神環境氛圍。抬閣故事會文化的物質環境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周圍設施建筑物等實質性的硬件條件。從現場調研看,在長樂學校見不到故事文化的蹤影,沒有給抬閣故事會文化提供物質存在空間,物質環境的缺失讓學生感受不到鄉村文化,使得鄉村文化傳承氛圍淡薄。抬閣故事會文化的精神環境指在鄉村文化傳承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價值觀、文化、態度等無形條件。從調研中發現,長樂鎮的學校很少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抬閣故事活動,也沒有開發獨特的校園鄉村文化節日。鄉村文化節日以及活動的缺乏,就無法在精神層面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傳承氛圍。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同時欠缺,這也是現在鄉村學校文化傳承的普遍現象,導致鄉村文化的教育傳承氛圍淡薄。
四、鄉村文化教育傳承的教育對策
(一)增加文化培訓,培養傳者能力
教師即傳者,作為鄉村文化的傳授者,教師所表達的對鄉村文化的態度、所傳遞的鄉村文化價值觀、所顯現的鄉村文化情感都或隱或顯的影響著每一位學生。鑒于此,學校應增加教師的鄉村文化培訓,讓教師對鄉村文化了解與親近,產生對故事會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教師的鄉村文化培訓可以分為職前和職后兩個部分,將鄉村文化知識納入職前教師的培訓內容,讓職前教師掌握鄉村文化知識,領略鄉村文化精神,明確鄉村文化對于學校的教育價值,提升教師主動學習與傳承鄉村文化的意識。職后教師培訓中,要確保將鄉村文化作為培訓內容的次數,做到定期與不定期培訓相結合,不斷充盈與更新教師的鄉村文化知識儲備。進行鄉村文化教育第一個著力點應在于教師,教師必須對鄉村文化知識有著透徹的理解與足夠的認同,才能擔當傳者的身份,肩負傳者的責任。通過增加教師職前職后的鄉村文化培訓,豐富傳者知識,培養傳者能力。
(二)設置系統課程,提高承者素質
接受鄉村文化的承者,自身的基本素質是非常關鍵的,校本課程是傳承鄉村文化、提高學生素質的基本途徑,因此,學校應通過開設規范化、系統化的校本課程,讓承者真正了解鄉村文化,從而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自覺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實現鄉村文化傳承。
校本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兩大模塊的內容,其一是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主要通過教材來進行體現,鄉土教材能夠系統地呈現與傳遞鄉村文化,是承者了解鄉村文化最直接的方式。鄉村學校對于鄉村文化教材的研發要充分結合當地鄉村文化特點,將最為典型精粹的鄉村知識選入,應具有本土性、典型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性的特點。其二是課程實施。在學校的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應增加鄉村文化的內容,將鄉村文化課程真正放入鄉村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同時,強調理論聯系實踐,讓學生著眼鄉村,去調查與收集鄉村文化,然后利用鄉村文化課在班上展開交流討論,這就使得課程與鄉村、學校、學生更加融為一體,達到傳承鄉村文化的目的[4]。
(三)引入合作組織,優化傳承方式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到要根據在聯合的或共同的情境中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這些事物[5],因此鄉村文化的教育傳承應該積極引入合作組織,建立情境,優化傳承方式,讓學生不僅僅從書本上學習鄉村文化知識,更是在過程中真正理解長樂的鄉村文化。
首先,引入社區文化站。文化站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窗口,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文化站,參加文化站組織的文化活動,并啟發學生構建帶有強烈鄉土特色的故事作品,從而感悟當地的鄉村文化,借助文化站發揮作用,讓學生對抬閣故事文化真正感同身受。其次,引入大師工作室。邀請在這一相關領域,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精英人物來學校兼任鄉村文化教師,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師工作室在人才培養、故事會文化傳承和故事創新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引入旅游協會。學校通過與旅游協會建立合作,帶領學生進行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活動植根于鄉村文化,開展富有故事性、特色性、文化性的研學旅行活動。
(四)繁榮校園文化,激發傳承興趣
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在校園區域內,以校園環境為背景,通過校園活動進行互動所形成的文化現象。
校園文化的繁榮一方面從物質層面出發,充分利用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讓每一面墻說話,讓每一處生情。充分利用校園每一處每一角,將整個校園構建為一個故事園,讓學生體會到豐富的抬閣故事會文化。學生一入校園,就開始接受鄉村文化洗禮,濃郁的校園故事文化氛圍,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關注鄉村文化,從而激發傳承的興趣。另一方面從精神層面出發,開發體驗性強、獨特性高、吸引力大的文化節日。除了繼續傳承與弘揚本有的傳統節日,學校也應該挖掘鄉村本土的文化節日,如故事節、文化節等,定期組織學校鄉村文化活動,并號召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節日文化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烙印,是鄉村文化精華所在,通過參與文化節日,讓學生在精神層面煥發熱愛鄉村的情感,樂于傳承。
結語
傳承是發展的基礎,鄉村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動態推進,要增加鄉村文化培訓,培養傳者能力;設置系統課程,提高承者素質;引入合作組織,優化傳承機制,在傳承與創新中發展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夯實根基。
參考文獻:
[1]杜芳芳,潘祝青.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文化傳承的學校教育使命——以無錫市YQ小學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7(01):40-44.
[2]徐廣華,孫寬寧.論民俗文化的學校教育傳承[J].當代教育科學,2018(07):30-35.
[3]肖林元.校本課程的建設性缺失與矯正對策——以南京地區校本課程建設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5(03):95-99.
[4] 王小紅,王倩.鄉土文化的傳承: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學校的新使命[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4):92-97.
[5]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30-40.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