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苗紅 羅曉梅 王雪純 王浩桐 張波 曾勇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教育系統回應全球化趨勢的具體政策或舉措。將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應用到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中,有助于從系統視角理解國際化能量的流動,優化高等教育國際化資源配置。該文建立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基本結構,并基于此構建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闡述其生態學隱喻,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分析,討論新興科技環境對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提出新興科技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系統;高等教育國際化;國際化工作體系;新興科技;國際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0-0009-05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specific policy or measure taken by a country or an education system to respond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Introducing the ecology theory and knowledge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flow of international ability from a system perspective and optimize its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 The working scheme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structured. Based on this internationalization working schem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work eco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ecological metaphor is expounded and the system'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are analyzed. The special role of emerging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on ecosystem are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Keywords: ecosystem theory;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working system;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bility
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高等教育事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明確寫入制度法規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十三五”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將“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高等院校重要改革任務之一。這些政策文件是我國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要在全球范圍內拓展和配置教育資源,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不斷優化。
一?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背景與現狀
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學職能的強化、優化和國際化密切相關,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由之路。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ign Student Affairs, NAFSA)將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為“在保留合理本國教育基礎上,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相結合,追求與國際上通行的、共同認可的高等教育制度接軌,努力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教育與教學質量的國際化、教育管理的國際化、學分及學歷文憑的國際化”。高等教育學者簡·奈特(Jane Knight)將高等教育定義為“在國家與院校層面,將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維度整合進本地高等教育實踐(目的、功能)或本地高等教育實踐,影響國際高等教育及相互傳遞、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適應國際高等教育動態發展的動力集合及效率[1-2]”。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根植于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許多學者在國際化人才的概念、標準,培養政策,培養體系構建以及國際化辦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賈文鍵等[3]分析了國際化人才的9個標準和6個特質。晏萍等[4]提出地方高校在“雙一流”建設提供的“平等互通、同臺競技”平臺上,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統整與融合。伍宸[5]構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價值取向及績效評估體系。此外,在國際化能力、國際化戰略以及綜合評價體系等方面,劉巖等[2]從投入、活動和產出這一層級出發,構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李敏等[6]學者對研究型大學的國際化戰略進行了研究。郭丹[7]分析了現代化進程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需求和實踐策略。
新冠疫情期間,全球有超過16億學生無法到校上課,線上課堂、線上會議、視頻交流及其背后的云服務、互聯網等新興科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且極具創新潛力,逐漸形成的新興科技環境為教育國際化注入活力。新興科技環境是指由新興技術及其在相關領域的應用成果、科技政策、科技影響力等組成的系統,往往承載著較高的附加值和競爭力,革新了國際教育的方式和路徑,促進了全球知識流動,促使國際化教育和服務組織重新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學和服務結構。
生態學理論方法在分析認識復雜系統方面具有優勢。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素,跨文化、跨國界、接軌和傳遞等特征,與生態學中物種、種群、群落及其與周圍環境的信息流動與反饋,競爭與淘汰,互利共生等相適應。本文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以國際化工作體系為基礎,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生態系統,特別關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以來,互聯網、大數據、視頻交流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生態位及其發揮的重要作用,為增強組織的國際化能力,促進“以數字化賦能國際化”的有效落實提供對策與思路。
二?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的構建及其生態學描述
(一)?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的生態學隱喻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順利運行的基礎是建立良好的工作體系。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是以不同類別的學生、教師、課程、科研、服務和保障等個體為基礎的,這些個體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教學、科研、管理的教育環境中,實現輸入集和目標集之間有向轉換的、單個的可操作元素,即生態學中的物種。
生態學中種群的概念是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集合。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的種群為不同類別的學生集合、教師集合、課程集合、科學研究集合、組織管理集合及支撐保障集合。根據國際化質量評估(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 IQRP)體系指標及相關國際化能力評價因素,學生種群的特性反映在本國學生、國際學生、不同年級學生,以及學生海外學習和參加交換項目等;教師種群的特性反映在有海外學歷背景的教師、訪問學者、外籍教師及教師因公出訪等;課程種群的特性反映在雙語或全英文授課、國際辦學、原版教材和學分互換制度等;科學研究種群的特性反映在國際合作項目、發表國際學術論文、舉辦國際會議、建立國際實驗室或國際科研中心等;組織管理種群的特性反映在國際化理念和戰略、培養國際化能力的機制、參加國際事務的方式等;支撐保障種群的特性反映在經費支持與資源分配、評估、服務與設施等。
環境即生態系統的非生物要素,主要指自然環境要素,主要包括陽光、降水、溫度等氣候或物理條件。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的非生物要素由兩方面組成,一是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國家和地方政策等;二是以互聯網、大數據、視頻交流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環境,其生態學隱喻[8-9]見表1。
(二)?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
首先采用一致性原則、協調性原則和易用性原則構建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再以此工作體系為基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一致性原則指工作體系能夠體現各方面的國際化能力;協調性原則指各環節之間相協調,避免重復和不必要的差異;易用性原則指工作體系容易理解和操作,能夠正確處理各環節之間、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可以理解為生態系統的生物要素部分,環境為非生物要素部分,兩者一起形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如圖1所示。
圖1(a)所示的一個國家、地區或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受政策、文化和價值觀影響可能大不相同。新興科技環境基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應對社會問題的底層邏輯,鮮少受區域性或文化環境的限制,是不同組織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問題解決的確定性方案(圖1(b))。
以數字化賦能國際化是當今世界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在新興科技環境與政策形勢、文化習俗、價值觀等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同時也與國際化工作體系相互作用。可以說,新興科技環境為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力保駕護航。由于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和方式的變革,更多學生、組織獲得了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國際化人才是科研人才競爭的重要一環,復合型、復語型專業人才將助力提升中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一旦形成,會逐漸顯示出其獨立性和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一方面體現在物種、種群關系之間有基于同一目標的合作關系,共同負擔某一部分生態責任;另一方面體現在系統受到干擾后產生變化的大小和恢復原來功能的能力。2020年以來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給國際化工作帶來了挑戰,出國(境)留學、來華留學、合作辦學及因公出訪、科研合作等受到影響,全球加強多邊政策、利用新興技術創新工作方式,保持了較穩定的國際交流水平。
(三)?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持續性輸入和輸出,完成物質生產、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功能[10],進行系統的自我反饋和調節,從而維持系統的存在和演化。
1? 物質生產
國際化人才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的首要產出。從“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個戰略任務出發,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外語水平,具有開放胸懷、國際化視野,了解國際規則,能夠面向世界參與全球治理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物質生產的核心。此外,新開設的雙語課程、新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新簽署的合作辦學或交流項目協議、新增的合作伙伴,教師國際化背景的豐富、外籍教師類型的擴展,以及在這些過程中優化的管理流程、新制定的管理制度、拓展的國際化資源等等,都是物質生產的一部分。
圖2是根據“十三五”期間五所內地同類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和蘇州大學)國際化相關數據,經歸一化處理后的柱狀對比圖,從9個方面體現了5所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數據。
生態系統內不同主體的資源配置能力不同,五所高校充分利用了各自的優勢資源。上海大學和蘇州大學的國際學生占比分別達到8.8%和7.55%,外籍教師人數分別為149人和136人,全球合作伙伴數分別為210個和222個。兩所南方高校在國內政策的支持下,整合自身資源的同時拓展和配置辦學資源,國際學生和國際教師兩個主體發展突出,相應地增強了種群在生態系統中的生長空間。全球合作伙伴是國際化能力的重要載體,關注世界課題和參與國際性公共事務是尋找核心合作伙伴,拓展全球資源的兩個途徑。
2? 能量流動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的群落、種群和物種之間,通過國際化工作戰略、理念、目標和原則相互關聯。能量流動從“機械態”的角度可以理解為,物質生產和物種、種群、群落的遞增效應或遞減效應。例如,學生從師兄師姐、學院(部)的國際化支持、學校國際化職能部門的服務等各方面汲取有助益的能量;課程建設及教學方法、模式改善,師資隊伍的豐富性,科研合作的可能性等,都可以在承上啟下的發展過程中實現能量的傳遞。從“生物態”的角度可以理解為,即便了解每一個物種,但當形成種群或群落的時候,情感、智力及想象力也應運而生,國際化工作的頂層設計和原則目標同時指導國際化工作的實踐場域,能量之間彼此借鑒,產生綜合效應。
3? 物質循環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中體現國際化能力的各個環節進行生產、實施、評價、反饋、再生產的循環過程,不斷跟進國內、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以制度建設為例,某個獨立制度文件作為物種,從根本上要圍繞國際化目標,引導國際化能力的提升。通過制度實施,從具體實踐中得到評價和反饋。制度形成種群的時候,必然涉及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多個層次,各層次之間關聯性的有機統一,通過反饋實現制度的進化或淘汰,使進化后的制度在更高層次上開始新的循環。
4? 信息傳遞
在生態系統中,信息是調節和控制生命活動的信號,主要有營養物質、化學信息、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等。生物信息與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密不可分,信息傳遞過程中伴隨一定物質和能量消耗。在國際化工作生態系統中,教育服務是信息傳遞的典型代表。2021年3月,倫敦國王學院(KCL)發布了一份名為The China Question(中國問題)的研究報告,回顧了近年來中英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關系。在已有合作基礎上(已有信息),如何更好地與中國交流是英國外交政策的一大挑戰(如何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
三? 對策研究
誰擁有更高效的國際化工作體系,誰就能培育良好的國際化生態;誰創造了優質的新興科技環境,誰就能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世界正處一個新的轉折點,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將給國際化教育帶來重大影響。我國《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了十六字方針,即堅持“內外統籌、提質增效、主動引領、有序開放”,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對策研究提供了指導。
(一)? 主動加強國際化數據資源的基礎性制度保護
國際化工作的數據資源具有極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數據資源的產權、傳輸、安全保護等基礎性制度尚不完善。新興科技帶來的數據資源及其傳播,仍需要新興科技保駕護航。首先,國際化數據資源的制作、采集、存儲、使用、傳輸等活動需要納入基礎性制度框架,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其次,數據資源的產權權屬清晰,有利于進一步規范數據行為,進一步維護數據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二)? 數字學習和變革是國際化教育變革的關鍵
通過“互聯網+”搭建高端平臺,加強教育資源共享,推廣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基于視頻交流系統搭建的錄播教室、雙師課堂、課程直播等,形成覆蓋全國、互聯互通的云服務體系,讓國際教育真正零距離。傳統產品的智能化是智能技術產品化的一種體現,借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賦予傳統產品更高的智慧。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中傳統的名師課堂、雙師課堂納入人機對話;線下課堂的局域網投屏及海量答題瞬時統計,激發國際化教育的新活力。
(三)? 積極開拓向國際組織推送青年人才的路徑
德國政府將提升國際組織中德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作為重要抓手。德國推送青年人才成績最為顯著的項目是初級專業人員項目(簡稱“JPO”項目)。據德國政府2019年統計,每年平均有50~60名德國青年被“JPO”項目錄取,參加該項目后最終被錄用為國際組織正式成員的比例常年高達70%~80%。我國可以借鑒德國“JPO”項目,通過人才推送專項管理,貫通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推送路徑;建立國際組織數據庫及人才流動平臺;針對國際組織任職性別不平等和任職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優化推送策略,關注女性青年人才的入職渠道。
四? 結束語
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的競爭,往往表現為不同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之間的競爭。新興科技環境下,大數據、智能化及移動網絡正深刻改變著國際化教育的發展方式。本文將各種國際化工作基本元素作為物種,以生態學隱喻構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體系框架及生態系統,分析了生態系統功能,給出了新興科技環境下的對策,以期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實踐真正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
[1] 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s, rationales and approaches[J].Journal for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1):5-31.
[2] 劉巖,李娜.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 2019,13(5):52-60.
[3] 賈文鍵.外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涵與標準[J].中國大學教學,2015(3):22-28.
[4] 晏萍,史艷敏.“雙一流”建設中地方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思考[J].大學教育,2019(9):10-13.
[5] 伍宸,宋永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價值取向及績效評估體系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19(5):6-12.
[6] 李敏,郝人緣,韓雙淼.國際比較視閾下的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戰略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9(9):10-13.
[7] 郭丹.現代化進程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需求與實踐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6):7-9.
[8] 姜紅,吳玉浩,孫舒榆.技術標準聯盟知識生態系統的演化與治理機制研究[J].情報雜志,2019,38(10):191-199.
[9] 劉巖,李娜.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研判——基于9個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8):77-83.
[10] 張仁開.上海創新生態系統演化研究——基于要素、關系、功能的三維視閾[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興科技環境下我國創新政策供給能力提升研究”(17AGL009);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學會課題“疫情防護常態化形勢下國際化教育工作體系的生態學研究”(YB20211183);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學會課題“學生評教、課程分數膨脹與高校教學質量研究”(YB20211173)
第一作者簡介:陳虹(1977-),女,漢族,河北沙河人,博士,助理研究員,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辦學、學科建設等。
*通信作者:苗紅(1977-),女,漢族,吉林鎮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