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運用學具,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相應的數學原理,構建起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同時,在數學課堂中合理運用學具,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分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學具的意義,并從多個方面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學具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策略探索;實踐操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情境教育理念下小學‘玩索數學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L280)相關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唐海林(1984—),男,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
小學數學學具包括算珠計數器、時鐘模型、計數棒等,教師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發揮學具的功能,能夠將數學抽象概念形象化,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而學生通過在課堂或課后練習中親手操作這些學具,不僅能鍛煉自身的動手能力,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會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1]。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學具的意義
(一)抽象轉化,優化概念講解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因此小學數學課程中的一些數學概念或原理對他們來說較為抽象,如較復雜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分數的基本概念、小數的復雜計算等。對于這些知識內容,僅靠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很難有效掌握。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學具,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內容。教師通過運用學具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本質,逐步構建起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能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和原理的記憶,讓其學會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學具,能優化數學概念的講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手腦協作,發揮聯動優勢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應用學具,能促使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手腦協作。這種手腦協作的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探究熱情,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探索數學規律,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發揮手腦協作的聯動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創造力,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學具的策略
(一)擺一擺,進行實踐操作
圖形類學具是低年齡段學生的幾何數學入門的優質媒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合理應用圖形類學具激發學生的實踐操作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觸摸、擺放、拼裝等實踐操作,感知圖形的形狀、大小等屬性,從而讓其全面認識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加深對基礎幾何概念的理解。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有趣的七巧板”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要應用七巧板這一圖形類學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七巧板的實踐操作方式,讓其自主進行指定圖形的拼組,探究不同幾何圖形的性質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并介紹七巧板的形狀和組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并用生動的話語引入新課內容:“同學們,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有趣的玩具——七巧板,它通常由七個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小木塊組成,當我們把這些小木塊組合在一起時,可以拼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在教師的介紹下,學生的想象力與好奇心會被激發,他們會主動去觸摸、擺放七巧板的不同部分,自主感受七巧板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置特定的操作任務,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發現圖形與圖形之間的幾何規律,進而加深對幾何圖形的分類和性質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依托七巧板圖形學具,帶領學生探索更深奧的幾何圖形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出七巧板中的軸對稱圖形,并讓他們通過多種方法來驗證對稱性質。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能深入理解對稱的概念,獲得更深刻的幾何學習感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處于輔助引導的位置,在進行簡單的指導教學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操作,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實踐探究興趣,還能深化學生對圖形知識的學習。
圖形類學具的應用不僅能有效輔助幾何圖形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能激發學生的實踐操作興趣,為引入其他類型的學具奠定基礎。所以,教師應合理利用學具,設計具體的實踐操作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以讓其更深入地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和性質。
(二)截一截,突破教學難點
數學學具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數學概念。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科學評估教學內容的難度,適時使用數學學具進行范例演示,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突破數學教學難點。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分數的概念與性質,知識點較為抽象晦澀,學生往往難以透徹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本課內容時可以應用分數條這一種學具,直觀呈現抽象復雜的分數概念和分數性質,解釋復雜的分數問題。比如有以下問題:有兩根兩米的原木,一根截取三分之一,一根截取三分之一米,剩下的原木哪根長?對于此問題,學生通常會將重點放在題目中的數字上,認為兩根原木都剩下三分之二,因此剩余的原木長度相等。針對這一錯誤觀點,教師可借助分數條學具,直觀呈現問題疑難與分析過程,將抽象復雜的分數問題轉化為可視化圖像,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發現兩根原木被截取的長度是不同的,進而對問題進行反思。教師使用分數條學具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分數之間的大小關系與分數的運算過程,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本質[2]。
可見,在相關概念解析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分數條學具,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應用數學學具,結合教學實例進行示范和引導,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相應的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有效突破分數教學的難點。
(三)量一量,培養量感
量感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與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有密切關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測量學具,讓學生對目標進行細致觀察與實際測量,以此培養學生準確感知和描述事物的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量感,最終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厘米和米”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有效掌握長度測量的單位——厘米和米。為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這兩個長度單位的概念和差異,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入各種測量學具,如米尺等,讓學生自主進行測量操作。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把厘米尺,并解釋尺子上的刻度表示的是厘米,然后為學生示范如何使用厘米尺測量不同物體的長度。教師可以演示如何測量作業本以及鉛筆的長度,并讓學生跟著自己進行測量操作。在學生測量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刻度,以此讓他們理解“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的長度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米尺,讓學生了解如何使用米尺測量更長的距離,如教室的長度或者操場的寬度等,并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際長度的測量,記錄測量結果,以此讓學生感受厘米和米之間的差異,進一步理解厘米與米之間的換算關系。此外,在學生進行測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能培養學生量感的任務。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估計數學課本的側邊長度,再用尺子進行精確測量,以此讓學生在腦海中對基礎長度形成一定的認知。
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測量學具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測量學具,學生可以精確測量不同物體的長度,并感知不同類型刻度之間的差異,進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加深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四)排一排,探明序列規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找規律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往往需要學生改變固有思維,進行發散性思考,最終找到序列規律。在教學此類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規律類數學學具,并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自主進行順序排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此幫助學生探明問題中的規律,進而解決問題。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的教學為例。“植樹問題”是本課的重難點內容,該問題種類復雜且情形多樣,包括封閉道路、非封閉道路等情況。對此,教師可以應用小木棍與刻度卷尺等學具輔助教學,對相應的植樹情況進行分類討論,并引導學生應用學具解決相應的問題。學生在應用學具進行學習時,需要先確定相關問題所屬的情況,再結合題目要求,使用刻度卷尺分割種植道路,最后在分割節點上放置小木棍學具表示種植的樹木。在這樣的學具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直觀地了解樹木的種植情況,明白道路兩端到底有沒有種植樹木以及總共種了多少棵樹。若缺乏操作學具的過程,學生可能會直接用道路長度除以間隔距離,將這個結果作為種植樹木的棵數,忽略起點處仍可能種植樹木的情況。在結合學具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后,學生能發現這一易錯點,加深對“植樹問題”不同情況的理解。借助數學學具,學生可以探明“植樹問題”的序列規律,并靈活地應用這些規律解決類似的問題。比如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圍繞周長為6米的湖泊進行樹木種植,種植間隔為1米,那么總共需要種植多少棵樹?該問題是對“植樹問題”的一種拓展,對于該問題,學生可以遷移之前的問題解決方法,靈活地應用相應的數學學具來分析,最終有效解決問題。結合小木棍和刻度卷尺等學具,學生可以通過排列操作來探索和理解找規律問題中的規律,同時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逐漸改變固有思維,實現觀察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可見,教師通過引入規律類數學學具,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探究,能幫助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透徹理解找規律問題的規律并實現舉一反三,促進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學具是一種實用有效的課堂輔助工具,能夠化抽象為具體,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記憶數學知識、探索數學本質。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數學學具,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創新發展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此,教師應重視數學學具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讓學生在愉快的數學學習氛圍中學習知識,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3]。
[參考文獻]
邢悅晨.學具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1):198-199.
石佳琪.借助學具操作 促進深度學習:以活動課“三角形的穩定性”為例[J].教育界,2023(23):113-115.
馬小文.巧用學具,讓小學數學教學精彩飛揚[J].數學教學通訊,2023(1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