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揚教育家精神,有利于確立教師隊伍的理想信念,激發教師隊伍的精神活力,深化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弘揚教育家精神,可以通過將教育家精神融入師范教育、把教育家精神納入教師在職培訓、用教育家精神促進教師自我成長、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考評等方式進行有效落實。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教師;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作為教育活動最重要的主體性因素之一,教師深深影響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荀子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將教師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正因為如此,教師隊伍建設至關重要。
高質量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指出:為了加快構建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業務能力建設相互促進的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從“堅持師德為先”“堅持質量為重”“堅持突出重點”“堅持強化保障”四個方面提出要求,其中“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居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這一精神不斷激勵新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也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前進的方向。
一、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蘊
(一)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
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著影響。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性因素之一,應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將“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作為第一堅守,進一步鑄牢“立身從教、教書育人”的信仰之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教師應將自己的教育工作與社會進步、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聯系在一起,將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的人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努力為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教育教學培育一代代熱愛社會主義,投身國家建設的新時代新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育人不僅是傳授知識,教師的言行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教師應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社會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全面武裝自己,提高自身修養。
(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由于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學生的特點都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通過“聞斯行諸”的典故,證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教育的真諦是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展,使其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教師應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勢利導,讓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教師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啟迪學生的智慧,從而達到啟智潤心的效果。
(四)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所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多,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吸收社會上的新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教育事業上走得更遠。同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師應具備創新思維,鉆研學術,革新教法,將創新成果積極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并以自身的創新品質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教育事業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五)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仁者,愛人”。“仁”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準則,其核心是“愛人”。愛人表現為以愛心對待他人,不僅包括自己的親人,還包括社會上的其他人,體現的是一種“大愛”精神。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其主要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對學生要有仁愛之心。具體來講,教師應將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對學生的喜愛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同時,教師也應建立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奉獻小我,成就大我”作為人生價值的追求。
(六)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同時要具有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精神財富,不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同時也需要面向世界,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教育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努力鉆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講好中國故事,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教育家精神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確立教師隊伍的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創造人生價值的重要前提,教師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堅定的信念。只有明確信念,教師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創造出更為輝煌的教育成果。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隊伍的理想信念,激勵著每一位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事業,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融入教育實踐中,為國家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激發教師隊伍的精神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教育家精神倡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育理念的追求以及對教育方法的更新,其具有強烈的情感傳導力,能夠引發教師的情感共鳴,激起教師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之中。而且,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隊伍發展的“導向標”,始終引領教師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鼓舞著教師不斷進步,為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三)深化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念
教育是一項崇高而神圣的事業,它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振興。教師的教育觀念對教育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教書匠”到“教育家”體現的不僅是教師功能的轉變,更是教師觀念的改變——“教書匠”人人可以做,但是“教育家”不是人人可以當。教育家精神展現出教師的高尚品質、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這就要求教師及時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加強教育研究,將教育家精神融入自己的教育活動之中。
(四)塑造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
教育家精神蘊含愛國、愛生、愛崗等方面的品質,正是這些品質促使教師不斷為國家鞠躬盡瘁,為學生甘于奉獻,為工作盡職盡責。此外,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在全社會倡導尊師重教的優良風尚。正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以及對學生的耐心教導,使教師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信任。
三、以教育家精神助推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將教育家精神融入師范教育
師范院校作為培育教師的搖籃,對其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弘揚教育家精神應從師范教育開始。
首先,將教育家精神融入學科課程之中。課程作為師范生在校期間學習知識的主要渠道,對其產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滲透教育家精神,幫助學生了解教育家精神的精神內核,以中國優秀教師為榜樣,不斷向大教育家邁進。以中國教育史課程為例,可以引導學生將教育家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次,將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文化建設之中。教育不僅要重視顯性課程,也應注重隱性課程,通過各種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師范生。相較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非計劃的教育活動更能直擊人的內心深處。因此,高校應有意識地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如通過張貼優秀教師的照片、我國古代教育家的名人名言,豎立優秀教育家的雕塑等途徑,引導學生向這些教育家進行學習。
最后,面向師范生開設教育家相關講座。師范院校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系統地介紹我國優秀教師的生平及其具有的優秀品質,讓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成為一名教育家應具備的品質,并以此不斷激勵自己。
(二)把教育家精神納入在職培訓
在職培訓是教師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將教育家精神納入教師在職培訓。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還可以激發教師的教育熱情和使命感。
首先,開設教育家精神的相關培訓課程。一是培訓目標應體現教育家精神。通過知識講授和榜樣示范等方式向教師傳遞教育家實質,激發教師主動以教育家精神引導自身的專業成長和專業發展,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二是培訓內容應注重教師的實際需要。培訓前充分調研,了解教師的學習需求,根據不同教師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使其能夠更好地面對教學中的困難,促進自身成長。三是培訓課程應涵蓋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方法。通過培訓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也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
其次,邀請教育家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和故事。通過學習榜樣教育家的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教師能夠激發自身的教育熱情和使命感,并愿意將榜樣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努力成為教育家型教師。
最后,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確保培訓質量。在培訓活動中,為了確保培訓目標的實現、增強培訓效果和質量,需要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在教育家精神的相關培訓中,可以將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以此來檢測教師的培訓成果。一是可以邀請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行為,談談自己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或者未來如何踐行教育家精神;二是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測驗等形式,了解教師對培訓內容的掌握情況和踐行情況,從而及時調整和完善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三)用教育家精神促進教師自我成長
首先,教師要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外界所接受到的知識、情感乃至價值觀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內化為自己的品質。教師應時時刻刻以教育家精神要求自己,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這種反思不僅是對教學過程的回顧和總結,更是對自身教育理念的審視和修正,最終促進教師形成教育家精神。
其次,教師要努力做到慎獨。“慎獨”最早見于《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含義是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要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小心謹慎自己的言行,絕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獨”是教師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以教育家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并將其融入自己的內心信念,做到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按照教育家精神行事。
(四)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考評
首先,建立完善的教育家精神評價機制。通過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育理念、教育創新等方面的評價,檢驗教師發展狀況,為教師提供反饋和指導。教師考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要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標準的第一準則。教育家精神主張愛國、愛生、愛崗相結合,體現的是教師隊伍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評價應強化師德師風考評機制。二要注重教學效果評價。教師評價應以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及個性發展程度作為主要依據。三要注重教師為社會服務的價值導向。教育家精神包含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主張教師不單單是學校的工作者,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示范者和傳遞者。因此,學校在考評教師時,應考慮教師是否參與社會服務以及服務效果。
其次,構建符合教育家精神的教師榮譽制度。教師榮譽是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包括“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在內的教師榮譽制度體系,這些榮譽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為弘揚教育家精神,各地可積極建立符合教育家精神的表彰和榮譽制度,以彰顯對教育家精神的重視,并激勵廣大教師以此為奮斗目標,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EB/OL].(2022-04-11)[2024-05-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2]習近平.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J].求是,2021(1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張志勇,史新茹.“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進邏輯、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
[5]鄭建丹.孔子的教師形象對當代教師自我修煉的啟示[J].教育科學論壇,2021(4).
[6]劉敏,張新科.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價值意蘊及弘揚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10).
[7]姚佳琪,馮旭洋.教育家精神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師使命及其當代轉化[J].遼寧教育,2024(6).
[8]萬長松,王熠龍.新時代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培育與弘揚[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
(責任編輯:趙昆倫)
作者簡介:孫海洋,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徐建華,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管理。張欣偉,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教育碩士教育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及教材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JGY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