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輔導員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子集,是傳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重要窗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新路徑要做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使“00 后”大學生在話語引導下樹立正能量思想觀念。做到“情、理、夢”——“導”之以“理”,夯實理想信念之根,以文化人,保持話語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增強話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輔”之以“情”,以文育人,以情賦能,提高主觀認同感和獲得感;“員”之以“夢”,以文培元,提高話語載體的實用性和新穎性,重視個體發展,啟發受教育者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話語|創新路徑
網絡技術發展大背景下,信息傳播高效便捷,種類更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得以提升,但透過網絡,受教育者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難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引導也面臨挑戰[1]。在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輔導員既是駐守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中堅力量之一,也是推進“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深化落實的主力軍。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發生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視域中,發生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語境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在信息洪流中贏得吸引力,得到受教育者主觀上的自覺認同,就需要高校輔導員注重話語創新,分別從話語內容、風格、方式、載體四個方面提高自身站位,完善好“誰在說”“說什么”“如何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的三大核心要素,緊密結合時事,在話語創新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構建出適配于當代“00 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真正做到“輔”之以情、“導”之以理、“員”之以夢,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一、“導”之以“理”,夯實理想信念之根,以文化人:保持話語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借鑒習式話語表達增強話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是思政教育話語傳播的核心部分。全媒體發展當下,互聯網信息呈現出內容海量、思想多元、價值混亂的特點,“0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難度減小,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難度加大,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引導遭遇挑戰。價值層面,怎樣用好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這一“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開展話語闡釋及敘事傳播,引領“00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夯實理想信念之根,以文化人,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守正創新:保持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生活話語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內容永遠是根本,要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2]。守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話語,在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正基礎上,開創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表達內容,加入帶有“煙火氣”的日常生活元素;守正創新學術話語,立足當代中國改革與發展實際,將科研成果寫進群眾心坎里,把學術成果寫在祖國大地,構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守正創新生活話語,對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練與升華黨和人民集體智慧。
夯實理想信念建設之根,以文化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必須建構契合大學生思想成長和認知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3],同時做到“言之有物”,扎根學生現實生活。將黨的最新理論方針融入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在“內容為王”的理念指引下,積極尋找與大學生需求相匹配的內容。時代中取材,將思想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學習“習式話語表達”,通過轉換概念、原理、理論來更好地傳播知識,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望[4]。這意味著,輔導員應主動了解大學生在自我發展和人格心理方面的新特征,發掘他們在成長需求層次和樣態方面提出的新要求,進而為思政教育話語資源汲取、內容供給和方式呈現“號準”脈搏。輔導員在話語表達時,結合好大學生個性特點,巧設語境、靈活轉換表達,對內容“再加工”,使思政之“氣”沁人心脾,釋疑解惑與學生現實生活結合,話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就能得到提升。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中,學生才能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緊抓正確方向,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幫助大學生以全新視角看待新問題,思想上真正解惑。
高校輔導員“說什么”“如何說”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理解與認同,要結合自身工作職責以及大學生群體的發展特點,在思想立身、觀點制勝的基礎上,找準“突破口、 切入點”,用高品質的思政語言觸動“00 后”心靈。豐富話語內容和提升話語吸引力,是創新思政教育話語表達的重要舉措。
二、“輔”之以“情”,以文育人,以情賦能,提高主觀認同感和獲得感
高校輔導員承擔、發動、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發生的話語稱為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稍有不同,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擁有具體的教育者——高校輔導員、具體的教育對象——大學生,以及具體的教育目的——育人目標。傳統模式中,作為話語擁有者,輔導員僅依靠信息或地位優勢,即可起到較為權威的作用,依賴“集中式、單向式、灌輸式”表達方式,不顧教育對象的特點,強行把思想“裝進”學生的腦袋里,教育效果差,從而加劇輔導員話語權的喪失[5]。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對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觀認同和獲得感,與輔導員回應學生學習發展和生活關切中投入的情感密切相關。以情感賦能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樣培養人”的回答,旨在實現立德樹人“做得好”的目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認同的目標導向和以情感人的育人方式為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
高校輔導員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認同的目標導向,首先要以情感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目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適應力、說服力、轉化力,進而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入耳、入腦、入心、入行等問題。解決入耳問題,需要輔導員將個人情感融入到學生需求中,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學生的認知體系相結合,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熱愛度。解決入腦問題,輔導員自身需具備深厚理論儲備,以理服人,用正確的理論說服人,用真摯的情感感化人,在受教育者心里埋下信仰的種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是特定的,將特定的知識轉化成學生可接受的道理、情理,增強學生受教育獲得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的內在要求[6]。可通過講故事、生活敘事、實踐體驗等實現情感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說服力的賦能。最后,通過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入心、入行,使大學生具有中國心、中國情,民族心、民族魂,大學生在情感驅動下的擔當作為是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其次,以情感人的育人模式,使理論話語與生活實際對接,真正關注到了青年大學生青春特質。習近平指出,要把握青年特點,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闡述黨的主張,線上互動和線下溝通相結合,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提高對青年的引導力、說服力和親和力[7]。以情感人的育人模式,關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怎樣說”的問題,真正鏈接輔導員和學生,體現立德樹人過程的氛圍、特點。將話語自上而下的獨白模式轉向雙向互動,由于雙方有共同的關注焦點,進而同頻共振,在積極的情感互動中,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話語表達的可接受性。準確把握大學生的青春特質,將科學道理進行青年化闡釋,引導大學生真切體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真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煥發感召力的用情之舉。
三、“員”之以“夢”,以文培元,話語載體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提高話語載體的實用性和新穎性,重視個體發展,啟發受教育者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
在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想教育話語內容和表達有“溫度”和“趣味”的前提下,還需借助新興媒介,實現話語內容表達與大學生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有效對接,從而拉近高校輔導員與“00后”大學生的距離,消除他們的抵觸心理,因此,話語載體成為影響話語效果的關鍵因素。
高校利用和發揮好全媒體技術優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間,做好“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政話語表達的實用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8]。全媒體場域下,網絡“原住民”“00后”大學生通過各種信息傳播載體開拓視野,實現精神滿足。輔導員應創新和提高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型媒體媒介的方式,積極利用他們每天經常接觸到的網站(如人民網、學習強國、抖音等)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借助視頻、圖片等方式以可視化的形式來傳播“發聲”,打破傳統的單一化的文字表達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單調、形式老套等問題,增強思政話語傳播效力和效度的發揮,以此增強思政話語內容對“00后”大學生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此外,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熱情,讓其在課后時間,利用網絡媒體,獲取更多與當前所要講述主題相關知識,并在課堂上分享出來,以此來達到提升話語表達載體實用性的目的。探索過程注重實踐載體的應用,作為輔導員,用好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這一新時代思政教學組合拳,充分領悟實踐教學的育人功效。注重啟發式教育,多帶學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思政課教師要在學生心靈上埋下真善美的種子”[9]。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就是輔導員通過話語的選擇和載體的運用,加大話語向情感式轉換,用生活化的語言增加理論的溫度,真正貼近受教育者的心靈,將游離于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拉回現實,以個體生活為理論源泉,從具體生活中尋找問題并提供理性解答。推動受教育者保持求真向善的思考與選擇,成為自己思想和生活的主人,也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創新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堅持內容為王增強說服力,創新表達方式增強親和力,融入深厚情感增強感染力,用好載體增加行動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入腦、入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匯聚“大思政課”育人“大能量”,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交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新答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政治觀,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激發學生增強民族復興的信心和決心,真正做到輔之以情、導之以理、“員”之以夢。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汪夢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親和力建設:“真”“情”“實”“意”[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04):39-43.
[2]周良發,韓劍塵.智能算法助力宣傳思想工作精準化[J].人民論壇.2020(34):49-51.
[3]吳玉劍,王習勝.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基本理據與實現路向[J].高校輔導員.2022(06):33-37.
[4]林剛,張運.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社會重大事件的基本路徑[J].唯實.2020(05):20-22.
[5]郭婷婷.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構問題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3):73-76.
[6]劉志輝.“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學習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J].黨的文獻.2022(06):56-65.
[7]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8]李梁成.全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思政話語傳播的路徑研究[J].傳媒論壇.2023,6(20):115-117.
[9]陳四妹.“大思政課”視域下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教育的意義與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3(35):27-29.
【基金項目:2022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敘事醫學在醫科院校臨床專業醫德教育中的應用”(項目編號:2022YY048);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敘事教育在高校培育時代新人中的應用與實踐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22zsszsx028);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話語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T2023D11)】
(作者單位:任亞楠,山西醫科大學;趙婧媛,通訊作者,山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