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師應把握課標新理念,認真研讀教材,探研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統整內容,串聯知識點,將知識結構化,為素養培育奠基;立足學情,制訂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搭建學習任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促進核心素養的有效達成,構建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新樣態。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內容整合 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是對課程內容、方法技能及核心素養的統整,使課程以整體性、系統性的形式呈現。觀照單元整體教學,教師不能只囿于單課教材,只關注知識本身,而是要立于單元整體之上,全覽知識的結構,設法從“單一課時”轉化為“主題單元”,并將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進行整體關聯。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將其應用于真實生活情境中,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主動學習,激發探索熱情,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素養奠基:研讀教材,把握大概念
數學學科的新知識點多是生長于與之相關的舊知識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梳理知識間的內在關聯?!白⒅亟虒W內容的結構化” 與 “注重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的兩點具體要求。教師要審視教學中的各個知識點,探求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查找每個知識點的源與流,將知識結構化,實現整體認知。教師還要整體分析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發展的關聯,在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逐步形成與發展。以“小數的初步認識”單元為例,對該單元的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橫向分析:比對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三個版本教材,可以發現本單元主要分為認識小數和簡單小數的加減法兩個模塊,都是以元角分(人民幣模型)、直尺(長度模型)、圖形(面積模型)作為學習素材。只有北師大版將小數的初步認識安排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之前,整個單元都借助現實中元角分與小數數位的對應關系進行編排,未涉及進率。其他兩個版本教材都是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之后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縱向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對數域的再一次拓展,是溝通分數和小數聯系的重要連接,同時為四下、五上小數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由教材縱橫分析得出:本單元教學要借助生活中的具體量、直觀模型等,通過多元表征幫助學生感受一位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聯系,重新理解十進制。由此,我們明確本單元的大概念是借助十進關系的人民幣模型、長度模型等感受小數是整數十進制的延伸,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讓學生體悟數的一致性。
通過對單元內容的整體分析,我們明確本單元知識內容對應的素養表現:(1)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和小數大小的比較對應的核心素養是數感;(2)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解決問題對應的核心素養是運算能力和應用意識。單元內容整體分析使我們更加明晰單元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緊密關聯,為單元目標制訂、任務設置奠定了基礎。
二、素養導向:立足學情,制定單元目標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情分析,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特點、學習習慣等,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提供有力支持。教師要以素養為導向,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整合課時,構建單元整體教學規劃。
1.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學習整數、分數的初步認識的過程,已經能夠把抽象、辨析等方法運用到概念學習中,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教師可以設計前測調查題:生活中見過小數嗎?你心中的小數長什么樣子?你知道1.7米、1.5元這兩個小數表達什么意思嗎?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正方形圖中表示出0.1嗎?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并不是空白的,他們憑借日常生活經驗對小數有一些粗淺的認識,如商店標價、人的身高以及物品的重量等,學生還能讀出、寫出簡單的小數。但在正方形圖中表示出0.1元,學生容易陷入困惑。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停留在以往對整數認識的基礎上,多關注的是小數外在形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首先理解“將‘1’十等分,其中的1份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切實將教學落腳點放在“十分”與“十進”上,這可以有效關聯起小數、分數、整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本源,也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
2.單元目標。
學情分析之后,著手單元整體規劃,制訂單元目標。本單元低階目標:會認讀小數、會比較兩個或多個小數的大小,會進行初步的小數加減運算;高階目標:能用小數表達,能解決小數比大小的問題,會用小數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
3.課時整合。
結合學情,學生已有對小數讀寫的經驗,讀寫法學習難度不大,不必用時太多。將例1、例2進行整合,增設鞏固練習與拓展課,更有利于學生對單元大概念的理解,進而準確把握單元核心概念,提高學習效率,挖掘知識深度,有力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實現。(如表1所示)
三、素養立綱:任務驅動,設計教學過程
核心素養的落實要在課時活動中實現。教師要在每個課時中有意識地進行核心概念的滲透,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學習材料,多層面、全方位地表征核心概念,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本質理解,從而拓展學生的認識結構。
以“認識小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任務:(1)將一個長方形看作1元,你能在圖中表示出0.4元嗎?(2)借助具體量理解1.5元的意思。(3)將一條線段看作1米,以畫圖的方式表示0.4米、1.7米。
任務(1)借助長方形引導學生借助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畫一畫、找一找,對長方形畫出十等分,并明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用分數表示就是[110]元,小數表示就是0.1元。初步認識1元與10個0.1元之間的關系。任務(2)通過數出15個1角(也就是0.1元)的過程,理解1.5元表示15個1角或15個0.1元,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量”經歷數計數單位的過程,初步體會整數、分數、小數三者計數單位的關系。任務(3)由面積圖拓展到線段圖,實現從“元、角、分”轉到“數線”上,讓學生在數線上更為直觀地找小數、數小數,并進一步拓展到用線段表示大于1的小數,豐富了學生的認知體驗。三個教學任務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十分”“十進”,即把“1”十等分得到0.1,把“0.1”十等分得到0.01,把“0.01”十等分得到0.001,以此類推。結合對舊知的提及,幫助學生聯通了整數、分數、小數均是由計數單位累加而成的,深刻理解數的一致性。通過本課的三個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構成、位值計數原則,進而培養數感。
抓住“計數單位”這個單元核心概念,能夠降低后續學習的難度。例2“小數大小的比較”實質上是計數單位個數多少的比較;例3中“小數點的對齊”實質上就是計數單位的對齊。因此,設計體現單元核心概念的學習任務,可以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把握與理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