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養教育”時代,為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提升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目標,需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厘清核心素養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從學科育人角度出發,提出高校體育教師應基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聚焦于“為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關鍵問題來發展核心素養,并從個人、學校、國家三個層面探索高校體育教師提升核心素養的路徑,以不斷增加體育教師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涵養專業情意。
關鍵詞:學科育人;核心素養;體育教師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內生機制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23C829);河池學院2023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學科育人視域下青年體育教師核心素養與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EB010);2023年廣西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協同育人視域下地方高校管理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SZ060);河池學院2023年度校級黨建專項課題:體育在地方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教育中的有效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3DJ025)。
第一作者簡介:方萍(1984—),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學生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Paths of College P. E. Teachers' Core Competen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Education
Fang Ping, etal.
(Hechi University, Hechi 546300, Guangxi, China)
核心素養是新時代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教育理念[1]。在“素養教育”時代,教師作為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工程的重要參與者和主要實施者,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具備哪些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才能基于學科育人實施有效體育教學,從而完成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這是每一名高校體育工作者都必須要明確的問題。因此,在厘清核心素養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明晰學科育人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的發展方向,探索高校體育教師發展核心素養的路徑,對于當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強化學科育人,從而有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高校體育教育質量,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等具有積極且重要的意義。
1" 核心素養相關概念解析
“素養”最初是指人恰當應對情境之需要的綜合能力,是與人相伴的通過后天學習而形成的能力和品格,它本質上是人的存在狀態或能力。1997年OECD啟動DeSeCo項目研究核心素養,DeSeCo項目團隊從功能的視角來界定素養:指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其邏輯起點是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OECD所選擇的素養不是適應當前社會的素養,而是生存與發展于未來全球化、知識經濟與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的素養,確定了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自主行動和能在異質社會團體中互動三大類核心素養[2]。而歐盟則這樣界定,“核心素養是所有個體達成自我實現和發展、成為主動的公民、融入社會和成功就業所需要的那些素養[3]。”
我國自教育部2014年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教育界的專家和理論研究者結合中國國情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核心素養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核心素養成為素質教育的新起點。2016年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而學科核心素養,指學科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5]。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其學科化的產物,目的在于聯結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校課程內容[6],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的本質所在。
本文所研究的“核心素養”特指學科意義上的核心素養,即個體在學科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集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于一體的綜合能力形態[7],結合前人研究,筆者認為體育教師核心素養是體育教師在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目標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更多指向教師在生活和教育教學職場中,面對教育教學難題、困惑時所擁有的一種內在的信念、知識、技能等的整合狀態[8],是體育教師知識、情感和能力方面的核心與關鍵部分。教師核心素養并非一成不變,每位教師身上都有不同表現的個體素質和能力,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性。
2" 學科育人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發展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9]。”“立德樹人”是高校教師的初心也是其職業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教師作為教學的具體實施者,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化者。要想通過學科教學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并發揮學科育人價值,提升學科育人境界,體育教師必須具備培養這些素養的品格和能力,需要教師先行進行專業成長,能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有效融入到體育教學實踐中,有效發揮“引路人”的作用。教師因學生而成為教師,故筆者認為,在學科育人視域下,廣大高校體育教師應基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將專業發展的旨歸指向學生需求,將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養成作為教師發展的核心,聚焦于“為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關鍵問題,發展教師核心素養。
2.1" 聚焦為何教:以情感素養為核心,培育高尚職業道德
教育情感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客觀教育對象產生的態度體驗,主要表現在熱愛教育事業、忠誠職業、關愛學生等方面,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教育的過程可以視為情感發生、介入與發展的過程。情感是教學的核心要素,教師能否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社會與情感能力水平的高低[10]。情感素養是教師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滋養教師的職業生命、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蘊含教師的教育氣質、涵養教師的教育觀念,幫助教師“自覺為師”。無論在整合教師的知識與技能還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教師情緒情感都以全過程參與的方式在教師核心素養當中發揮關鍵性和基礎性的作用[8],對于有效教學和學習、師生關系質量、教師職業選擇及堅持等有重要影響。那些較為穩定的情感品質是專業發展的靈魂,是教師職業信念、道德操守的重要源泉,而那些能夠外化出來的情感能力更是教師育人的重要體現[11]。
教師惟有具備“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喚醒學生的情感,浸潤學生的心靈,鍛造學生的思想,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引路人。因此,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是高校體育教師必備的品格,對體育教師起著價值引領和導向作用,是教師所持價值觀的直接體現,直接指向高校體育教師“為何教”的問題。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目標主要有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規則意識、團隊精神、責任感等。打鐵還需自身硬,體育教師作為實施體育教學的主體,是學校體育的執行者、體育技能的傳授者、體育精神的傳承者,要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質,滲透師德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就必須懷揣教育情感,拋開功利性目的和個人私欲,不斷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對體育教師職業所需承擔道德義務或責任產生認同以及情感上的高度自覺,對學生有積極的情感反應,把教育當作生活的目的,熱愛自己的專業,對教育產生敬畏感和神圣感,恪守育人初心,永葆對體育教育的深厚情懷,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體育教育工作中,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用教育家精神去統領自身專業成長,提升核心素養,更好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
2.2" 聚焦教什么:以專業知識為基礎,掌握學科育人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和自身素養的集中體現。專業知識是影響教師工作效能的關鍵變量。教師的知識范圍影響其教育視野的廣度,完備的知識體系是教師有效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直接指向教師“教什么”的問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高校體育教師,甚至教育家,必須具有堅實的知識儲備,具備扎實的學識、豐厚的文化底蘊、活躍的思想和創新實踐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傳承文化、創新知識的過程促進人的發展,把一個屬于生物的人培養成社會的人[12],學科育人,就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挖掘學科的德育內涵和人格養成價值,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13],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認為“學科、書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與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14]”。體育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教師“會教書”的條件之一是知識,其中不僅有理論性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含實踐性知識[15]。因此,體育教師除了掌握必備的學科知識(本體性知識)外,還應熟練掌握具體的如何利用體育學科知識育人的知識,即學科育人知識(ECK知識),提升育人中心意識,在學科教學知識(PCK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具備育人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知識,包括學科育人課程知識、學科育人教材知識、學科育人對象知識、學科育人策略知識、學科育人情景知識等[16],將學科知識與育人知識有機融合。具體體現在進行體育教學前對學科內容知識的選擇和轉換以其是否具有育人價值為準則,將基本的體育與健康學科理論知識以及各種運動的技戰術知識同思想道德、價值觀等內容結合,形成學科內容知識的整合體[17]。由知識中心轉向素養中心,關注學生運動能力的本質提高,聚焦學生健康行為的有效形成,指向學生體育品德的全面培養,在“傳授技能”與“增強體質”的基礎上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其自然、精神和社會生命的健康成長,提升其生命質量,使學生通過體育學科學習形成高于學科知識的體育學科素養,讓學生在知識中站立起來,在發展中強起來[18]。
2.3" 聚焦怎么教:以教育教學素養為保障,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嫻熟的教育教學素養是高校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包括對體育課程的理解、開發、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的能力等,屬于學科育人知識的應用能力,直接指向高校體育教師“怎么教”的問題。
眾所周知,體育學科總體上屬于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體育運動直接作用于人的身體,體現人的需求,主要通過身體實踐達到育人的目的。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運動技能、成熟的課堂管理技巧、良好的個性表現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清楚怎么教,亦知曉怎么學。因為客觀的學科知識不等于學生主觀的知識,根據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統一的原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體客體化過程,教師的傳授過程是客體主體化過程,兩者是統一過程的不同方面[19]。如何把客觀的學科知識內化為學生內在知識,教師教學素養可以說是其轉化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手段,起到連接教師知識和學生認知橋梁的作用,是教師從事教書育人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帶有教師職業特點的能力。具備良好教學素養的教師能有效借助學科核心素養內化與轉化的路徑,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施教學過程。善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行嫻熟的運動技能示范,準確把握學生興趣點,抓住育人時機,啟智潤心、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生本化表達”方式來表達育人要求。對體育學科知識與教師自身的育人經驗策略、德育課程知識、學生道德發展知識、學科育人情景知識等進行有機整合與境遇化創生,實施學科育人指向的體育課堂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使其在體育情感品德、健康知識與行為習慣、運動興趣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收獲,凸顯體育學科教學的科學性,實現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
同時,課堂教學應從“研究教為主”向“研究學為主”轉變,學科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形成學科知識的學科素養,培育學生的認知和感知能力,借助學科知識教導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樂學”,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意義與作用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能力、悟性和修為。基于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結合教學比賽、體育游戲、動作創編等為學生創建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機會,引起學生積極投入和主動構建興趣,課前動腦、課中動身、課后動心,支持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讓學生經歷具體任務情景,正確理解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掌控學習自主權,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面對不確定的現實世界,使用自我調節策略,在現實條件下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3" 高校體育教師核心素養提升路徑
教師發展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受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積極或消極影響,支援性的情境因素將有力地推動教師追求有意義的、積極的職業生涯,換言之,教師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提升離不開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外部環境支持,更離不開教師個人層面的積極自主參與。
3.1" 個人層面自主: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優化自身知識體系
完備的知識體系是開展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重要途徑[20]。作為一名高校體育教師,雖然已具備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但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知識的爆炸式增長,單靠原有的知識顯然不能滿足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學生的需求。生有涯而學無涯,唯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將個人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善于學習、勤于研究、勇于創新,樂于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勇于探索新領域、新課題,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及時主動更新知識與思想,構建多元知識結構,不斷摸索、自悟、磨礪,逐漸豐富、完善并最終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實現學習—研究—改進—評估持續發展循環,讓“知識”“技能”“素質”轉化為“素養”,不斷提高教學理論、知識和方法水平,努力提升核心素養和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心有所信,方能致遠,學有所悟,而后篤行。除了教研培訓,教育科研同樣是教師提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教育科研工作起始于教育困境,指向解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實踐反思和行動研究,是促進體育教師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之一。通過主動參與科學研究,教師可以獲得持續的自我學習能力,增強教育反思能力。譬如通過查閱文獻,為新舊知識的整合提供機會,讓教師在科研過程中,以最科學的方式進行知識建構,幫助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體育教師更清晰地認識自身所具備的知識結構,梳理教育行為背后的理論依據,將內隱策略意識化,為新理念的整合與新的教育能力的發展提供可能[20]。與此同時立足體育教學實踐,把科研創新的靜態勢能轉化為教學實踐的動能,檢驗先進的教學理念,驗證新獲得的知識能否有效指導教育實踐。通過潛心研究,以科研創新思維增強洞察問題的敏銳性和預見性,結合自身的教育行為,進行自主學習反思,修正與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策略的思維定勢,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智慧,做到與時俱進。對于出現的新問題敢于突破陳舊固化的思維模式,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提升業務水平和工作效果,并反哺科研,產出新穎、獨到的科研成果。通過自主學習研修、躬身實踐探索、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等,將學習、研究、改進和反思評估結合起來,不斷優化自身知識體系,發展學習反思素養,增強育人本領,適應學習型社會發展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學校層面助力:重視教師繼續教育,搭建教師發展平臺
3.2.1" 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在學校層面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對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培育其情感素養的關鍵內容。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青年體育教師扮演著被傳播和傳播者的重要角色,其道德規范和理想信念不僅影響其自身的專業成長,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育人成效。高校要堅持黨管人才,通過加強對體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以德行滋養風氣,幫助體育教師端正專業成長態度,厚植家國情懷,強化思想引領,提高教師學科育人意識和“德能”,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的學科育人能力。
首先,要建立師德師風機制,以“塑造師德風范,涵養敬業精神,提高育人水平”為宗旨,對師德、貢獻、育人等方面的考評機制進行完善,將管理的勢能轉化為促進教師發展的動能,鼓勵體育教師不斷奮發向上。對于教師評價,堅持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遵循,順應學校事業發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師發展核心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教師發展內驅力的激勵機制,科學評價體育教師工作成效。擴大量化評價要素范圍,充分考量體育教師的政治素養、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競賽能力等,全面評價體育教師在教學、科研、教研、育人、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對于那些在自身發展進程中意志品質堅韌、方法創新、實踐高效的教師,進行適度適當的物質獎勵或精神激勵[21],充分體現評價的激勵功能,強化教師對其核心素養和能力發展的責任擔當,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核心原動力,鼓勵其立足于核心素養進行全面發展。讓管理手段發揮引導作用,實現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的有效銜接,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落實管理育人。讓制度更好地體現關懷溫度、德育深度和育人高度[22]。
其次,根據體育教師的發展需求和思想特點,創新師德教育形式,舉辦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將實踐活動和理論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如定期開展師德模范、教學名師、優秀教育工作者評選活動等,促使體育教師能夠有意識地以德施教、以德立學、以德立身。基于現代多媒體技術和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互聯網+思政”。借助網絡媒體等,壯大主流輿論思想,關注師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不斷強化青年體育教師的理想信念,提升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體育育人意識。通過文化內涵教育,將奧林匹克精神與體育道德有機結合起來,將中華體育精神融入到教師思政工作中,提升體育教師的服務精神、協作精神和大局意識,樹立團結協作、自立自強意識,形成優秀的道德風氣,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之師”,涵養“浩然之氣”。幫助體育教師形成自己的體育教育思想和獨有風格,能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發揮體育育人綜合功能。既“育”受教育者又“育”施教者,教學相長,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提升自身核心素養,推動專業成長,實現自我突破與超越,努力成長為具備教育家精神的“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
3.2.2" 以素養能力為目標,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構建學習共同體
首先,完善高校體育教師崗前培訓、職后輪訓制度,創新校本培訓體系建設,不斷豐富培訓的形式和內容,注意抓好“師德教育”“互聯網+”和“校本培訓”等著力點。在對高校體育教師開展校本培訓時,要堅持自愿與實效的原則,與學校人才培養、學科特色和體育課程培養目標相契合,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良好的身心素質和扎實的體育技能、嚴謹的教學態度和工作作風、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等作為繼續教育的主要價值目標,引領體育教師及時跟進體育學科前沿熱點和先進思想理念,幫助教師樹立正確觀念,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啟發者、關懷者。在準確把握高校體育教師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特征和主要發展任務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個性化的培訓模式,譬如根據體育教師學歷、教齡等情況進行分層培訓,依照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培訓活動,既要為教師專業成長服務又要滿足體育教師的真實需要,不僅僅局限于“學生需要什么,教師培訓什么”。除了科學規劃培訓內容外,還可依據校情實行教師輪訓制度,深入實施中西部高校新入職教師國培項目和青年骨干教師訪問學者項目等,讓體育教師有機會走出去拓視野、增見識、長才干。
其次,有效利用關鍵事件和關鍵人物對教師的正向影響,激發體育教師發展的內驅力,為教師發展搭建平臺,提供發展契機,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基層教學組織,建立完善傳幫帶機制,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發揮體育學科帶頭人的作用進行教學研究與指導;以數字化為引領,借助智能終端和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體育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強院系教研室等學習共同體建設,打造基于校本培訓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提升教師間的互動熱情,引領體育教師合作學習,共同實現知識創生和能力提升。開展聽課、教學競賽、學術講座、課題研討等活動,打造以老帶新的學習平臺、互學互幫的交流平臺等,促進教師共享知識、經驗、情感與思想,增進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及業務水平,一起走向共享、共生與共榮[23]。
3.3" 國家層面保障:優化職業發展環境,為教師發展賦權增能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在國家和社會層面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準教師隊伍建設方向,把教師工作置于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支持戰略領域,著力提升體育教師學科地位,定向發力,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優化其職業發展環境,創新體制機制,繼續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培訓體系和教研體系,通過頂層設計將核心素養納入體育教師培養規劃,為體育教師發展核心素養提供基礎保障,為體育教師行使專業自主權賦權增能,增強教師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教師育人能力。
首先,應繼續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濃厚氛圍,維護體育教師權益和師道尊嚴,引導全社會尊重信任、關心支持體育教師,理解體育教師平凡的工作日常與崇高的職責使命,化解學校體育邊緣化的尷尬局面,讓體育教師成為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營造積極向上、寬容愛護的社會輿論環境。突出正面宣傳、典型示范和日常事跡宣傳,倡導教育家精神,引發思想認同與情感共鳴,提升體育教師的學科價值認同感和育人使命感,樹立專業理想,解除束縛體育教師思想和行動的枷鎖,打破“唯達標”“唯應試”的觀念,消解“輕體育”“怕意外”的思想,倡導身心兼修,魂魄并鑄。其次,通過課程分類指導、課內外深度融合、校內外協同創新等方法,加強體育教師學科理解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整體提升體育師資的教育質量[24]。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不僅每位執教老師的個人能力風格不同,持有不同的育人智慧,學生更是個性迥異,參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故不能千篇一律使用同樣的方法,更不能一刀切整齊劃一提出完全相同的要求,在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本質規律前提下,應給予體育教師充分的參與決策權和專業自主權,并予以信任,允許“試錯”,以充分調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體育教師能真正把“有教無類”的理念貫穿于學校體育教育教學之中,基于“分層施教、精準施教”的原則靈活設計教學,制定教學目標和學生評價內容標準,保持內容與目標的一致性、廣度與深度的平衡性,充分挖掘學生體育潛能,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差異,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位學生在體育學科學習過程中都能被關愛、被理解,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最終達成“自覺參與”“自主體驗”“自我成長”,實現學科育人目標。與此同時,加強監督,可通過成立學校體育職能監督機構發揮體育課程專家、學科帶頭人的監督作用,確保體育教師朝著正確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向行動。讓體育教師自覺參與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通過學科育人活動,實現自身專業發展,實現教師職業價值,使教育家型教師成為體育教師職業奮斗的理想和追尋目標,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體育教師隊伍。
4" 結語
無論教師核心素養還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都是一個動態、自主、持續、互動、終生的過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見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聚焦核心素養培育,實現學科育人目標,筆者認為高校體育教師應基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遵循教師專業發展以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等理念,聚焦于“為何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關鍵問題,從個人、學校、國家三個層面探索高校體育教師提升核心素養的路徑:教師個人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優化自身知識體系,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學校要重視教師繼續教育,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為體育教師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國家要優化體育教師職業發展環境,營造尊師重教氛圍,為體育教師發展賦權增能,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保障。當然,以上思考是否準確和科學,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程傳銀.發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論解讀[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3):1-7.
[2]張娜.DeSeCo項目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39-45.
[3]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4):10-24.
[4]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5]史寧中.推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J].中小學管理,2016(2):19-21.
[6]歐陽子豪.學科核心素養的融通培養:現實訴求和基本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2(2):34-39+
98.
[7]尚力沛,程傳銀.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構成及關系[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130-134.
[8]王平.基于教師核心素養的職前師范生情感素養培育[J].教育科學,2021,37(3):68-74.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3).
[10]孫云曉.提升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應擺在重要位置[J].教育家,2023(2):1.
[11]劉胡權.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感基礎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12]顧明遠.教育現代化觀念是教育現代化的靈魂[N].人民日報,2016-01-31(5).
[13]馮建軍.夯實學科育人的根基[N].中國教育報, 2019-05-22(9).
[14]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校長閱刊,
2006(8):32-36.
[15]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4-112.
[16]龍寶新.從“PCK”到“ECK”:教師專業知識內核的重構[J].教學研究,2021,44(5):39-46.
[17]姜勇,梁振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師PCK解析及優化策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
19(6):54-60.
[18]成尚榮.學科育人:教學改革的指南針和準繩[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0):82-89.
[19]王策三.認真對待 “輕視知識” 的教育思潮
——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5-23.
[20]陳堯.科研素養:終身學習型教師的必備素養[J].教育家,2020(12):55-56.
[21]王光明,張楠,李健,等.教師核心素養和能力的結構體系及發展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19
(3):81-88.
[22]方萍.科教興國戰略背景下高校體育育人實現路徑研究[J].河池學院學報,2023,43(2):67-74.
[23]鄭繼超,董翠香,董國永.新時代高校公體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分析與路徑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2):94-106.
[24]何勁鵬.卓越體育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實踐探索[J].體育學刊,2017,24(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