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自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發表以來,全國數十所高校連續五年的調查數據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明顯的進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育德作用更加顯著,課程建設得到更好的評價,總體上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但課程建設中仍有一些薄弱環節需要重點關注,如教師隊伍缺乏創新、教學方法評價較低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要聚焦守正創新能力培養這一關鍵維度,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以“活”和“深”為著力點,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效;調查分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3.013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3-0088-06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遠意義和時代責任,明確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重大要求,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此后,全國各高校以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多措并舉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近五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發揮如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與評價如何?……值此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我們有必要全面總結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經驗,準確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狀。我們依托武漢大學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近年來對國內數十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狀況開展了連續的年度追蹤調查,梳理了自2018年至2023年的調查數據①。調查發現,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持續推進,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效,呈現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總體狀況
近五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育德作用更加明顯,課程建設得到更好的評價,總體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
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獲得更多肯定
近五年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的好評率(包括“非常好”和“比較好”)明顯提升。調查顯示,2022年有84.5%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給予好評,這一比例相較于2018年(77.8%)提高了6.7%。其中,大學生對其評價為“非常好”的比例由2018年的不足三成(29.2%)提高至2022年的超過五成(54.5%)。綜上而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表示肯定和滿意,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贏得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喜愛。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的不斷提升,直接體現在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獲得感。2023年調查顯示,關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收獲,67.8%的大學生認為是“提高思想認識”,62.8%的大學生認為是“夯實理論基礎”,62.2%的大學生認為是“堅定理想信念”,58.7%的大學生認為是“提高道德修養”,52.0%的大學生認為是“樹立正確價值”,另有49.3%的大學生選擇為“塑造健康心態”。深入分析發現,課程建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水平、教學設計等方面的深入推進是思政課開展效果更受好評的主要原因。基于2023年調查數據的相關分析顯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相關系數0.66**)、教學方法(0.67**)、師資水平(0.65**)、教學設計(0.65**)的評分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的好評率均呈現正相關關系(**表示Plt;0.01,具有顯著性,下同)。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的評分與開展效果的好評率均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具體而言,2018年至2020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評分分別為4.05分、4.17分、4.27分(滿分5分);2018年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分為3.98分,2019年和2020年的評價得分分別為4.09分和4.25分;大學生對師資水平的評價最高,且評分穩步上升,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4.19分、4.29分、4.34分。2021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水平、教學設計的平均滿意度為72.1%,四項指標滿意度由高到低分別為:師資水平(75.4%)、教學內容(72.6%)、教學設計(70.3%)、教學方法(70.0%);2022年大學生對四項指標的滿意度均有較大提升,分別為師資水平(83.8%)、教學內容(81.9%)、教學設計(79.5%)、教學方法(79.4%)。基于調查數據的同步上升趨勢以及相關性分析,我們發現,課程建設的不斷推進是思政課開展效果得到更多肯定的重要因素。
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德作用更加顯著
近五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德作用不斷彰顯。一方面,從范圍上來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育德作用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認可。2018年至2020年,分別有72.7%、73.4%、77.4%的大學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于促進其思想品德發展的積極作用大(包括“非常大”和“比較大”)。另一方面,就程度而言,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育德作用的認同度越來越高。2018年,有32.8%的大學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論課育德作用“非常大”;2019年,有38.1%的大學生表示課程育德作用“非常大”;2020年,表示課程育德作用“非常大”的比例達到44.1%。2021年調查顯示,87.0%的大學生對“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表示贊同,其中,表示“非常贊同”的大學生占54.0%,表示“比較贊同”的大學生占33.0%。2022年,87.1%的大學生對此表示贊同,其中表示“非常贊同”和“比較贊同”的比例分別為56.5%和30.6%。深入分析發現,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科類別、學校所屬不同區域的大學生對“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的贊同度都在87.0%上下。如2021年調查中,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對其的贊同度分別為86.8%、87.7%、85.8%;人文科學類大學生、社會科學類大學生、理工農醫類大學生對其的贊同度分別為86.7%、88.4%、86.3%;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高校學生對其的贊同度分別為85.5%、84.8%、87.8%、88.0%、89.0%、85.7%、89.4%。可見,不同類別的大學生群體普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育德作用具有較高的認同。深入分析思政課的育德作用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文化觀、學習與就業狀況等諸方面均產生積極影響。基于2022年的調查數據,我們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來探究相關的影響因子(見圖1),其中,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潛變量設為自變量,將“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文化觀”“學習與就業狀況”五個潛變量設為因變量構建模型。模型擬合優度評價指標分別為:TLI=0.929,CFI=0.938,NFI=0.938,IFI=0.938。整體模型適配度指標基本達到了適配標準,說明研究提出的假設模型與實際觀察數據的擬合情況良好。結果顯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道德觀(系數0.44**)的影響最大,對大學生價值觀(0.36**)、文化觀(0.34**)、學習與就業狀況(0.33**)、人生觀(0.20**)也存在顯著影響。綜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開展的效果越好,大學生群體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文化觀、學習與就業狀況方面的整體情況就越好。
3.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廣受好評
近五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成效逐步凸顯,“思想道德與法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形勢與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得到大學生的廣泛好評。就大學生對各門思政課程的具體評價而言,2018年大學生對五門課程評價的平均分為7.88分(滿分10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形勢與政策”課的評價得分分別為7.82分、7.98分、7.93分、7.86分、7.83分。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五門課程的平均分依次為8.27分、8.55分、8.57分、8.37分、8.89分,相較2018年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2019年五門課程(按上述課程順序,下同)的評價得分依次為8.23分、8.30分、8.30分、8.27分、8.24分。2020年五門課程得分均有所提升,分別為8.52分、8.56分、8.57分、8.57分、8.51分。2021年,五門課程的評價得分分別為8.54分、8.60分、8.60分、8.58分、8.48分。2022年五門課程分別為8.36分、8.42分、8.38分、8.38分、8.32分。2023年五門課程的評價得分均再有提升,分別為8.81分、8.89分、8.95分、8.96分、8.83分。整體而言,大學生對五門課程的評分在近五年均出現了較大的提升,這也反映出五門課程均取得顯著的建設成效,獲得大學生群體更多的認可與更高的評價。此外,2023年我們還考察了大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的評價情況。調查顯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的評價得分為8.99分,高于其它五門課程的評分,在近五年所有課程評分中居于首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在高校開設時間尚短,卻收獲大學生最高的評價。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喜愛和期許,另一方面體現出各高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以及卓有成效的建設成果。就大學生對思政課課程建設的總體評價而言,我們對2023年“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六門課程的評價得分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集中離散趨勢分析,進而把握大學生對思政課課程建設的整體評價。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對2023年六門思政課的評價得分數據提取公因子。經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組合量表KMO=0.940,Bartlett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值為57382.951,顯著性水平Plt;0.001,滿足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轉,可以提取1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3.398%。這表明該因子能很好地解釋大學生對思政課課程建設的評價情況,說明大學生對各門思政課的評價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和整體性,能夠基于各門課程的調查數據把握大學生對思政課課程建設的總體評價。基于集中和離散趨勢分析,大學生對各門思政課程評價得分的平均值為8.90分,相對于中位數(8分)存在較小的正偏斜,平均值標準誤差(η)為0.008,標準差(σ)為2.022,說明數據集中的大部分數值和數據集的平均值之間的差異較小,數據集的離散程度較小,受極端值影響較小。因此平均值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大學生對思政課課程建設的整體評價,8.90分的優異成績集中體現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的好評。
二、值得關注的問題及原因
近五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綜合調查數據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仍有一些薄弱環節需要重點關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
1.缺乏創新能力是制約教師水平的主要瓶頸
教師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關鍵要素。缺乏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在教師水平方面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2023年調查顯示,63.8%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創新能力”。受訪學生認為存在這一問題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對學生關愛不夠”(29.1%)、“缺乏國際視野”(22.8%)、“知識儲備不足”(22.6%)、“個別教師師德失范”(16.6%)、“個別教師立場不堅定”(12.6%)的相應比例。進一步分析發現,大學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創新能力”,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2021年至2023年,大學生反映這一問題的比例分別為61.9%、62.3%、63.8%,連續三年在問題選項中高居首位。在2023年調查中,從地域來看,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高校學生的這一比例分別為65.5%、64.9%、60.7%、59.4%、62.5%、70.8%、66.1%。從學歷層次來看,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這一比例分別為64.2%、69.8%、63.4%。從學科類別來看,文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專業學生比例分別為65.9%、54.7%、64.1%、64.5%、66.5%、69.0%。對比以上數據發現,不同學生群體的這一比例大多在63.8%上下,差異不大。總體而言,不同地域、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科類別的大學生普遍反映思政課教師存在缺乏創新能力的現實問題。“思維要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能力素質建設提出的要求之一,而上述調查數據說明缺乏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制約教師能力素質的主要瓶頸。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相對薄弱和問題意識相對不足可能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堅守馬克思主義之本正,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石。少數思政課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相對薄弱,缺乏對原著、原文、原理的深入學習研究,知識儲備有所不足,完成教學任務尚且捉襟見肘,顯然更無余力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2],問題意識的相對缺乏是導致思政課教師創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當前,全社會尊重信賴思政課教師的氛圍和包容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待進一步營造,導致有的教師怵于思政課的意識形態屬性,時常擔心禍從口出,總是繞開問題講、避開難點講,循規蹈矩、不敢為新。
2.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成為影響課堂“抬頭率”的主要原因
2023年調查顯示,76.1%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能夠保持積極進取的狀態,其中,17.1%的大學生表示自己“認真聽講,勤做筆記”,33.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努力跟隨老師講課思路”,26.0%的大學生表示認真“聽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此外,23.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狀態不佳,其中,18.4%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按時到堂,很少抬頭”,5.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毫不在意,經常缺課”。整體而言,大學生在思政課上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但部分大學生聽課狀態不佳仍是思政課建設亟需破解的現實問題。分析發現,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們進一步調查學生上課狀態不佳的原因發現,64.5%的大學生認為“理論內容枯燥乏味”,這一比例在諸多選項中最高,遠遠超過“感覺思政課用處不大”(35.4%)、“只需考前突擊背誦”(34.3%)、“課堂氛圍松散,沒有壓力”(30.2%)、“老師授課一般”(17.5%)等原因的比例。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教學內容是影響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狀態的重要因素。我們將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滿意度和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狀態分別作為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一般線性回歸分析。分析發現,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滿意度每提高一個單位,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狀態將相應提高0.396個單位(β=0.396,Plt;0.001),且教學內容的影響權重在諸因素中居于前列。由此可見,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是部分大學生課堂狀態不佳、“不愿抬頭”的主要原因。調查另發現,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不僅是課堂狀態不佳學生的集中反映,而且是所有受訪學生對教學內容現存問題較為普遍的感受。在教學內容存在問題的調查中,“授課內容枯燥乏味”(49.6%)居于首位。此外,36.4%的大學生表示“教學案例過于陳舊”,31.2%的大學生表示教學內容“語言不夠通俗,很難懂”,25.0%的大學生表示教學內容“沒有聯系實際,很空洞”。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綜上,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建設中十分關鍵的問題,也是極為迫切的任務。
3.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連續五年相對較低
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在課程建設諸要素評價中居于末位。可見,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處于相對薄弱環節。從縱向來看,2018年至2023年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均低于師資水平和教學內容。如2022年,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79.4%)低于師資水平(83.8%)、教學內容(81.9%)的滿意度。從橫向來看,2023年參與調查高校所在的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等區域,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都低于其對師資水平和教學內容的評價。以上數據表明,教學方法是課程建設的短板所在,并已成為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較為普遍的問題。2023年調查發現,“缺乏實踐教學”(47.8%)、“理論說教過多”(46.3%)、“不注重課堂互動”(36.9%)、“教學形式單一”(34.8%)、“不善于運用新媒體”(29.7%)是導致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處于相對薄弱環節的重要原因。雖然一些思政課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運用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多元方式教學,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有益進展,但作為網絡空間原住民的“Z世代”大學生眼界更開闊、見識更豐富,對思政課的新模式、新載體、新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如何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思政課建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展望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以來,全國高校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效。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效果、育德作用、課程建設等均給予越來越高的評價,為我們進一步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堅定了信心。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聚焦守正創新能力培養,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調查中發現,缺乏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對教師隊伍反映最為強烈、最為集中的問題。創新,要以守正為前提和基礎。守正與創新,辯證統一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之中。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關鍵作用,要聚焦守正創新能力培養這個關鍵維度。一方面,高校要引導教師站穩立場,明確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導教師樹立創新思維,開拓視野,置身“兩個大局”,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融入課堂教學;要引導教師吃透新教材、善用新話語,用生動實踐和創新理論及時回應學生的現實困惑,“避免教學中‘拿著新教材’‘朝著新學生’,但‘照著老教案’‘講著舊話語’等現象。”[3]此外,還要鼓勵和引導教師把握新形勢,學習新技術,關注和掌握學生思想新動態,不斷改革和優化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態,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針對性、時效性。
2.以“活”和“深”為著力點,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增強吸引力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建設之匙。一方面,可以引導廣大教師在“活”上下功夫。高校要引導教師秉持“大思政課”理念,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宏闊時代主題、偉大中國實踐中蘊含的教育元素,將大學生廣泛關注的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鮮活的教學案例。高校還要引導教師貼近青年,掌握和運用鮮活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大學生慣用的名詞、短語、句式、語氣,使大學生聽得懂、愿意聽、聽得進。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廣大教師在“深”上下功夫。增強教學內容吸引力,并不等于削弱內容的理論性,相反,應該引導教師堅持深挖理論,“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4]通過說出實際背后的道理、問題中間的邏輯,進而用通透的講解來增強教學內容的穿透力。同時還要注重將理論內容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用鮮活的表達和生動的闡釋來吸引學生,為教學內容注入真實案例和現實元素,避免脫離實際的理論演繹和乏味闡述。
3.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改進教學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重點,也是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面臨較為緊迫的課題。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高校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的現實訴求與思想困惑,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2023年調研中大學生對教學方法反映的問題,如理論說教過多、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實踐教學、不注重課堂互動、不善于運用新媒體等,為高校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和著力點。一是高校要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運用混合式教學、問題鏈探究、翻轉課堂等多元教學模式,探索運用課堂辯論、議題討論等互動性強的教學形式,利用直播、短視頻、H5等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二是高校要進一步動員組織好大學生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大學生在接觸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三是高校要引導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活力與興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價值引導,不斷提高抬頭率、點頭率、“走心”率,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注釋
① 2018年11月至2023年12月的五年間,課題組在全國40至75所高校范圍內連續開展了六次調查,調查時間及有效樣本量分別為:2018年11月3 769人、2019年12月42 341人、2020年12月46 813人、2021年12月45 799人、2022年12月39 730人、2023年12月10 000人。
參考文獻
[1][4]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8.
[2]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3] 沈壯海.講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精彩[J].求是,2019(16):75.
[責任編輯:孫 皓]